您好,欢迎来到35分类目录!
当前位置:35分类目录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所有时间内24小时内三天内一周内一月内一年内最近更新

  •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全省唯一一所卫生类高职院校,其前身是1935年3月青海省卫生实验处举办的第一期种痘人员讲习班。1939年省政府开办医务佐理人员训练所,设医佐班和护士班。1943年,医务佐理人员训练所改名为卫生人员训练所。1948年10月,卫生人员训练所改名为省立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48年春正式开学,马步芳兼任校长,学制三年,聘请专业人员任教。1949年9月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司令部卫生处接管。1950年学校与青海军区卫生学校合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卫校,1951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奉命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遂将该校移交给地方政府,正式建校为青海省中级卫生技术学校。五十年代学校曾数次更改校名,1951年为青海省中级卫生技术学校,1954年为青海省卫生学校,1955年为青海省西宁卫生学校,1958年为青海省第一卫生学校,1960年第一卫校与第二卫校合并,改名为青海省卫生学校,此名沿用至2003年学校升格为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1984年,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委备案,在青海省卫生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青海省卫生干部专科学校并挂牌招生,承担省内成人医学专科教育任务。1990年省内5所职工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青海省联合职工大学,学校成为联合大学的卫生分校,当时三块牌子,一套领导班子。1993年经省教委评估,被省政府确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2001年3月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3年正式升格为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www.qhwszy.edu.cn - 2019-12-14 - 收藏
  •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

    武汉体育学院教务处

    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学校坐落在秀丽的东湖之滨,依山傍水,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先进,文化底蕴深厚,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学校原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9月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学校占地面积1820.6亩,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1023人,研究生1177人,留学生26人。学校现设有15院2部2校等19个教学单位,有26个本科专业,其中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省级品牌专业,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22门,获批2个省级教学团队。学校有湖北省和国家体育总局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其中,体育学被评为十二五省属高校省级重点优势学科,两次参评全国高校学科水平评估,均排名全国第三,是湖北省省属高校参评学科中唯一进入全国前三名的学科;心理学是省属院校同一学科中唯一获批的十二五省属高校省级重点特色学科;新闻传播学、音乐与舞蹈学是十二五省属高校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015年9月,体育教育与健康促进和互联网+体育分别入选为湖北省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和优势特色学科群培育项目。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60年,是全国最早培养体育学研究生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专业硕士3个,共有博、硕学位授权点26个,是全国硕士生培养规模最大、专业点最多的体育院校之一。2006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学校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取得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012年学校获批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学者和知名教练员。专任教师、教练员中有高级职称人员近400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3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务院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社科基金体育学评审组成员2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3人,国家体育荣誉奖章和突出贡献奖6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6人,入选楚天学者计划7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0人、新世纪高层次人才4人。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中心)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平台2个。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课题、奥运攻关课题,以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发明专利。学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文核心期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体育成人教育学刊》在全国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学校竞技体育特色突出。汉城奥运会上,学生张香花获得1枚银牌和1枚铜牌,结束了中国划船项目与奥运会奖牌无缘的历史,开创了体育院校学生在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先河,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学校体育事业贡献奖。自1988年以来,学校培养输送的学生和在籍学生运动员先后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获得奖牌208枚,其中金牌142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得奖牌133枚,其中金牌93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学校培养输送的学生和在籍学生运动员共取得6金2银2铜的好成绩;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取得1银3铜和一个第五、两个第七的好成绩。学校培养出了像张香花、杨威、程菲、段静莉、吕会会、孙亚楠等一批在奥运会和世界重大比赛中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为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境)外近60个教育、体育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与全国近30个省市体育局和行业体协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合作成果。2012年,亚洲体操联合会授权学校成立亚洲体操培训中心,2014年,国际体操联合会授权学校成立全球唯一的国际体操学院。此外,学校还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对外合作办学涵盖语言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类别及层次。学校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均在90%以上。学校的校训是公勇诚毅,学思辨行。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为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面向未来,学校将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体育战略和重大教育决策为引领,努力建设成为具有中国一流体育学科、一流体育特色专业、一流运动项目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218.197.70.92:8080/whtyxy/course/main.php - 2019-12-14 - 收藏
  • 烟台大学教务处

    烟台大学教务处

    烟台大学坐落于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烟台,是国内距海最近、拥有海岸线最长的滨海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校创建于1984年7月,经教育部特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选派教学、科研、管理骨干来校援建。1990年成立了北大、清华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定期研究指导烟台大学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及改革发展,使烟台大学有一个较高的办学起点和高水平的发展。1995年,学校顺利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价。1998年获得硕士单位授予权。2004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2007年,学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为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依托培养单位。2012年获批成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6年接受由教育部主导、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对我校教学质量给予充分肯定。现具有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招生资格及相应学位授予权。学校占地面积1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17亿元。图书馆总面积4.38万平方米,截止到2016年底,馆藏印刷型图书194万余册、报刊合订本26万余册,每年订阅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100余种。引进电子图书174万余种,电子期刊1.9万种,中外文数据库近百个。学校现设21个学院(部),46个研究院所,6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法、农 、医、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办学格局。目前,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2.9万余人,本科生源跨全国31个省(市、区)。另有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和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学生近6000人。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0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18人,占专任教师的43%。硕士及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的85%。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 人,首届全国百名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8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5人。近300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聘请兼职院士13人。近年,成功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6个教育部卓越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药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力学实验中心为国家级首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校首批获得山东省高等学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项目,2个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4个省级特色专业、品牌专业,8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35门省级精品课,5个省级教学团队。民法学等1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学校现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142个硕士招生专业(领域)。拥有2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7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服务基地,1个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民族问题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泰山学者种业人才团队支撑计划,1个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国际(港澳台)科技合作平台,1个省级研究院,1个省软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学校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奖励190余项,其中包括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73项目、863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78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81余项,其中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主持横向课题1500余项。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全国普通高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社科先进管理单位、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是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单位。《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校注重发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先后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15所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设有与韩国和美国高校合作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项目2个,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瑞士、韩国和台湾地区的33所友好院校开展校际学生交流项目。作为全国首批获准接收外国留学生及可以邀请外国文教专家的院校之一,在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设有国家政府留学生奖学金、山东省政府留学生奖学金和烟台大学留学生奖学金。校内设有汉语水平考试(HSK)、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和剑桥商务英语等级考试(BEC)等考点。近年来学校建立山东省第一个高校审美教育研究基地、建立山东省第一个高校党建研究基地。荣获全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先进单位、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高校优秀组织奖,荣获山东省高校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山东省德育示范高校山东省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山东省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企校共建先进单位山东省团建规范化学校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模范教工之家。

    www.jwc.ytu.edu.cn - 2019-12-14 - 收藏
  • 大连大学教务处网站

    大连大学教务处网站

    大连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连大学(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1978年10月成立大连工学院旅大分校,后为大连工学院分院,1983年11月大连工学院大连分院独立办学更名为大连大学)、1948年3月成立的关东文法专门学校(后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卫生学校(后为大连市卫生学校)。1987年10月,大连大学、大连师范专科学校、大连市卫生学校三校合一,组建新的大连大学,大连大学设工学院、师范学院、医学专科学校。时任大连市副市长赵亚平出任新的大连大学校长、党组书记。2008年12月,大连铁路卫生学校并入大连大学。现任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校长潘成胜。多年来,大连大学在先进大学文化的引领下,秉承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理念,倡导崇尚学术、崇尚科学的优良校风,坚持面向未来,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现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法学、经济、教育、文学、艺术、历史、理学、工学、医学、管理11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5500余人(含2所附属医院),正高职人员45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577人,专任教师1399人。各类在校学生21800余人。学校总占地面积12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5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70余万册。学校设27个学院,64个本科专业,2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2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大连大学注重吸引国外智力,积极开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先后与118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外国专家与知名学者来校任教、讲学、访问,学校也组团或派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及学术交流。目前,大连大学已经进入了调结构、建特色、上层次、努力创建全国一流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的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方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为重点,以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学文化建设为支撑,以特色建设和内涵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凝练学科方向,转变发展模式,立足大连,服务辽宁,面向全国,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5年到2020年,力争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突破,初步建成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部分学科居于省内领先地位、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地方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地方大学。

    jwc1.dlu.edu.cn - 2019-12-14 - 收藏
  • 武昌工学院教务处

    武昌工学院教务处

    武昌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创建于2002年,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由国家统一下达普通高校招生计划,面向全国招生,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和普通专升本自主招生权。学校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西傍长江,南接黄家湖大学城,北邻被誉为辛亥革命首义胜利的开端的武昌起义门和武汉市地标之一——武昌火车站。武汉南大门快速通道(白沙洲大道高架)与杨泗港长江大桥在校前交汇,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学校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知识殿堂。校园占地面积745亩,校舍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学生12000余人。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图书馆纸质藏书100万余册,电子图书280万余册,报刊1500余种;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齐全,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数达12000多个;建有工程实训中心等16个大类88个实验室和1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各类完备齐全的运动、生活设施,校园和谐有序。学校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五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学校面向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专业,现有机械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8个二级学院以及思政课部、体育课部2个教学部,64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为湖北省转型发展试点专业;工商管理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省级首批重点培育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通信工程专业同时被列入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项目;市场营销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是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校是被湖北省教育厅、财政厅批准建设的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之一。2014年3月,教育部高校实践教学装备研究中心在武昌工学院成立,该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教育装备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之一,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批的民办高校。同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授予武昌工学院等高校合作共建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湖北高校省级示范实习实训基地。2015年起,学校与武汉轻工大学联合培养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2016年,机械工程学院获批湖北省高校改革试点学院。学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战略,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95%,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50%以上,由一批国内知名专家、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学校还一次性聘请了60多名来自上市公司、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的高管、技术专家担任特聘教授,师资力量居于同类高校前列。学校秉承厚德、笃学、自强、求新的校训,彰显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因材施教,分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造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2011年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与开发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等众多国家级的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为学校捧回200多个奖项。学校建有完善的奖、助、贷、勤、补、免、减的资助困难学生的制度体系,构建以优秀学生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为激励措施,以广文教育基金、董事会助学金为基本保障,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要渠道,以学校勤工俭学为基本途径的奖助体系,使学生困有所助、优有所奖。学校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08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张敏,现已是江西省国利建设集团总经理,成为江西省建筑业佼佼者,2011年,他所带领的公司实现总产值30多亿元;08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刘健,现为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曾获得第23届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及优秀应用成果特别奖……学校在近几年考研大潮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众多学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知名院校、科研院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2015年,机械学院还出现两个全体成员同时考取研究生的最牛寝室。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科研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水平不断提高,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科研经费稳步增长,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武昌工学院已迈入新的发展时期,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学校将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学为主、特色显著、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应用型大学。

    jwc.wuit.cn - 2019-12-14 - 收藏
  • 鲁美教务处

    鲁美教务处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领导人亲自倡导创建。毛泽东同志为学院书写校名和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1998年,江泽民同志为学院题词:弘扬鲁艺传统,培育艺术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领先的办学实力。经过78年的发展,鲁迅美术学院现已成长为师资力量雄厚,专业齐全,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等艺术学府。学院现有沈阳和大连两个校区,沈阳校区地处东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坐落在著名的高新产业街——三好街;大连校区地处美丽的国家风景旅游度假区大连的金石滩。校园总占地面积957662.94平方米,图书馆建筑面积10887平方米,现藏有59.2073万册图书,并藏有国内历代书画真迹、碑帖拓片和文物计3000余件,美术馆和艺术博物馆总建筑面积23796.77平方米。沈阳校区现有12个教学单位:工业设计学院、中国画系、版画系、油画系、雕塑系、摄影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综合绘画系、美术史论系、文化传播与管理系、艺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国人物画工作室);设有10个专业:中国画、书法学、绘画、雕塑、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美术学。大连校区现有7个教学单位:视觉传达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工艺美术教学部、数字媒体艺术教学部、专业基础教学部、公共基础教学部和鲁美?文化国际服装学院(中日合办);设有5个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动画、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服装制版)。学院各专业均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共有3个一级学科: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14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中国最早开设的传统长线型专业;摄影专业是全国最早培养摄影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专业;绘画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全国第五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雕塑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教学团队;动画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辽宁重点支持专业;工业设计实验教学中心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唯一的国家级工业设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摄影影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版画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学院拥有一支素质好、能力强、专业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64人,副教授142人,讲师235人,助教106人。其中,有13位专家享受由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学院既是著名的学府,同时又是美术创作、艺术设计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历届美展中入选率、获奖率位居同类院校前列。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军事博物馆藏有数量颇多的鲁美教师和校友的作品。学院在大型艺术、历史题材创作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全景画是学院大型艺术创作的整体创作实力的标志。设计学科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扩建工程等为代表的遍布全国的展陈重大工程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参与创作设计施工的重大工程中有35项被中宣部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院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文艺舆情信息研究基地,被辽宁省政府批准为绘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工业产品设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 辽宁省紧缺人才和艺术类人才培养基地。继承鲁艺传统,坚持开拓创新,是学院的立校之本。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责任感、时代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美术专门人才、设计专门人才和艺术理论研究专门人才,是学院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上,学院坚持与社会发展、时代要求同步,坚持强化基本功训练,构建严谨的教学体系:创作教学以反映现实生活、反映时代变革为主体,鼓励学生对当代艺术思潮的研究与实验,提倡富于个性和当代性的艺术语言表达;在学科建设上,强调人文学科、造型艺术和设计艺术的渗透和互补,从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受到社会广泛欢迎的艺术人才和国家需要的不同层次的设计人才。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成为中国美术界、设计界的领军人物和著名艺术家以及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艺术作品和经典工程,并以其鲜明的创作特征为中国美术界、设计界所瞩目。创办于1980年的学报《美苑》(双月刊),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美苑》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等荣誉,并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14年被列入CSSCI 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扩展版。2016年,《美苑》杂志将恢复《艺术工作》刊名。学院与国际上30多所艺术院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关系,扎实有效开展学术活动和人员交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学院秉承鲁艺的优良传统,以心系国运、艺以载道的情怀,独立、批判、自省的目光审视时代潮流,汇融中西,办出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院在全国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综合型高等美术学院。

    210.30.232.72 - 2019-12-14 - 收藏
  • 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

    上海海洋大学教务处

    上海海洋大学是上海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农业部共建的多科性应用研究型高等学府,前身是张謇、黄炎培创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升格为中国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为现名。1914年9月1日定校训:勤朴忠实。学校目前有上海市浦东新区沪城环路校区、杨浦区军工路校区、杨浦区民星路校区3个校区。其中,主校区沪城环路校区占地约1600余亩,规划建设面积58.6万平方米。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优势学科明显,研究成果显著。拥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继续教育及留学生教育。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研究生专业学位授权点、47个本科专业及方向、10个高职专业。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3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特色专业、3门国家精品课程、21门上海市精品课程、2门上海市体育与健康教育精品课程、10门上海市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1个国家级和4个市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7项一等奖、14项二等奖等上海市教学成果奖。十二五以来,学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取得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在水产养殖、海洋渔业、海洋资源、水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农产品低温物流、渔业经济管理等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21项等。学校下设15个学院(部),拥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2000余人,全日制研究生23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8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0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0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2名、第一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国家千人计划3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才6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届)2名、国务院政府特贴人员13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名、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名、上海千人计划5名、上海市领军人才6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9名、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2名、省市级教学名师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2名、一级学会会长3名等,拥有上海市东方学者22名、青年东方学者4名、上海曙光学者19名、上海浦江计划24名、上海科技启明星10名、阳光学者6名、晨光计划9名等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设施齐备。拥有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工程装备检测试验技术国际工程实验室(海洋工程装备船舶压载水检测实验室)、国家海洋生物科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海洋国家大学科技园;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淡水水产种质资源与利用、水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大洋渔业开发、渔业信息等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生动物病源库、团头鲂遗传育种中心、鱼类营养与环境生态研究中心、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国家淡水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上海)、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大洋渔业资源环境观测实验站、远洋渔业培训中心等农业部中心平台。拥有4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上海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1个上海高校水产养殖E-研究院、1个上海港口及近海生态环境科技服务研发平台、1个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1个经管学科研究平台和1个上海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建有国际海洋研究中心、中美(SHOU-NOAA)海洋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淡水鱼加工利用研究室等一批国际合作平台。建有我国唯一一家拥有CNAS和CMA资质认定的船舶压载水实验室,洋山港海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站、海洋测绘应用工程技术中心、食品安全研究中心等一批校级科研平台。学校在全国各地有202个教学实践基地,包括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浙江省象山县的两个科研教学基地。学校建有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研究院、中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翻译与词典研究中心、渔文化研究所,以及校史馆、三史馆、水生生物科技馆、鲸馆、大学生校园文化展示馆,拥有国内外闻名的鱼类研究室(标本室)。拥有现代化校园网络,建有服务中国水产行业的中国水产网。学校图书馆现有纸质图书约137万余册,电子图书约92万余册,数据库40余个,馆藏资源突出学校的海洋、水产、食品特色。由学校承办的《水产学报》、主办的《上海海洋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其中《水产学报》获中国百强报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称号,主办中国第一本水产类英文期刊《Aquaculture and Fisheries》。学校是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市食品学会、上海市渔业经济研究会和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会挂靠单位。作为上海高校首批易班试点单位,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上海市教育改革实验奖一等奖,2010年起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百佳网站以及最佳思政创新奖最佳文明网络社区奖等单项奖,并多次荣获上海市教育系统优秀网站、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优秀校园网络通讯站、上海市十佳易班学生工作站等称号。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聘请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指挥家曹丁、作曲家陈钢等一批艺术家为学校艺术兼职教授;拥有大学生艺术团等各类文体、科技学生社团90余个;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连续多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大学和国际组织有着密切交流与合作,与24个国家的87所高校或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境外多所大学互派留学生,目前学校各类留学生人数共计202人,分别来自31个国家。学校长期参与中美海洋生物资源合作计划,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水产学会、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新时期的学校办学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的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教学科研并重,国际化、开放型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jwc.shou.edu.cn - 2019-12-14 - 收藏
  •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广东省教育厅直接管理的具有独立颁发学历证书资格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校。学院位于广州开发区北区、与正在建设的中新广州知识城毗邻,是广东省内唯一一所政企合作高职院校,是广州市开发区、萝岗区高职教育基地、广州中新知识城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自开办以来,已为社会培养1100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现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7500多人,2010年12月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学院校园环境优美,各类设施齐全,建筑面积165903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图书馆藏书100万册,校内实训室85个,建有400米塑胶跑道田径场、多功能体育馆等运动设施。现有教职工450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从行业企业聘请了127名高工高管为兼职教师。学院立足开发区,面向珠三角,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校企协同创新与高端技能教育特色鲜明,形成了高素质为基础,高技能为本位、高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学院下设机电工程系、计算机系、安全技术管理系、经济系、会计系、管理系、应用外语系、艺术设计系等8个教学系,开设34个专业及专业方向。为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励志成才,学院设置了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对品学兼优的学生予以奖励,设有勤工助学中心,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学院与企业合作成立了10余个技术研发与服务机构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工作室,与包括全球知名企业在内的17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实行订单培养、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积极实施教学质量建设工程,着力推进示范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建设、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内涵建设工程,深化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注重科技竞赛和各类文体活动,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近年来学生在各种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5项、省部级奖项80 %余项。学院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制度,院内设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考试站、全国移动互联网创新教育基地、全国职业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站、广州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点等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3个,鉴定工种达33种。双周型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8.14%、99.53%、99.49% ,2012年广东省教育厅委托麦可思公司对广东省40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跟踪调查,我院学生在"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与"核心知识能力"两项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分别排列在第2名和第9名,在"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与对就业现状的满意度"的调查中名列前茅。学院特别设置专升本开放教育及国际合作教育,为有志深造的学生提供本科学历教育。

    jwc.kdvtc-edu.cn - 2019-12-14 - 收藏
  • 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

    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

    抗战烽火淬炼,兵工血脉浸润。重庆理工大学是重庆市重点建设高校,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溯源于1940年创办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对外化名士继公学)。1950年后,学校先后更名为21兵工厂工业职业学校、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工业学校、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第一工业学校、重庆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制造工业学校、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57年,昆明仪器制造工业学校金属切削专业并入。1960年,升办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升格为重庆工业学院。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建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1999年,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更名为重庆工学院。2001年,重庆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学校坐落于中国直辖市重庆,共有花溪、两江、杨家坪等3个校区,其中,花溪校区位于巴南区,地处长江之滨,毗邻南山山脉,花溪河环校而过,蝴蝶山蜿蜒于内,环境优美,风光 旖旎;两江校区位于渝北区,东临长江支流御林河,背依铁山山脉石壁山,坐落在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的先进制造产业带;杨家坪校区位于九龙坡区,地处商圈腹地,绿瓦楼古朴典雅、闹中取静,科技楼巍然挺立、领航创新。学校总占地面积2444亩,校舍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由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的花溪主校区建筑群婉约典雅,景观山水交融,获得教育部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被评为重庆市十佳园林式单位。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面向和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建立了理、工、文、管、经、法、医、艺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拥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目前设有本科专业62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重庆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15个、特色学科专业群3个。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26000余人,累计为社会输送10余万人才。学校曾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重庆市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示范中心等荣誉。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有重庆市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重庆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重庆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和重庆市海智工作站等4个省部级人才平台。拥有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40余名国家级人才。拥有重庆市两江学者、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聚集计划人选等180余名省部级优秀人才。学校先后获得重庆市海外留学人员先进工作集体全市人才工作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学校始终注重提升科研水平。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3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是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成员单位,主导建设了我市首批五个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之一的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拥有 11个市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极速超越创客空间等4个国家级、市级众创空间,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重庆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共建24个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近年来,学校累计承担包括国家863高新技术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庆市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0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2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工具收录2200余篇;出版教材、著作300余部;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项、公开专利1000余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优秀奖1项,省(部)级奖励131项。位列2016年《中国高校专利奖排行榜》第38位。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协同办学。与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新加坡、泰国、越南、台湾等20多个国家或地 区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多形式、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交流。中德(重庆)汽车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中心落户我校,合作培养国际化的高端汽修人才;重庆两江KAIST国际项目,与韩国科学技术院合作培养IT等高端人才。与江苏、浙江、河北、四川、重庆所辖多个市(区)县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等多家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长安、力帆、宗申、重庆机电集团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七十余载风雨,七十余载辉煌。经过历代重理工人续力拼搏,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被誉为重庆近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最引人瞩目的高校之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教育访谈录》一书中评价学校抓住了强项、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回眸过去,筚路蓝缕;放眼未来,玉汝于成。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办学情怀,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作词的校歌中工以建国、技以利工的殷切期翼,学校积淀了自强不息,求实创新的大学精神。目前,重理工人正秉承明德笃行,自强日新校训,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师生热爱、社会尊重、传统优良、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

    jwc.cqut.edu.cn - 2019-12-14 - 收藏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学校现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774亩,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84万册。青岛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校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青岛校区所在地同时也属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2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后备军官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校现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有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4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5个博士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点,另有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和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62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0000人、研究生5700余人,留学生1100余人,函授网络在籍生5.4万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从广大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走出了20多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自国家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2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6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20人,博士生导师180余人。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10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资助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1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17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6人。3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2个创新团队入选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1学科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69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企业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30个国家和地区的12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近百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建校60多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正在向着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jwc.upc.edu.cn - 2019-12-14 - 收藏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