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35分类目录!
当前位置:35分类目录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所有时间内24小时内三天内一周内一月内一年内最近更新

  • sspu教务处

    sspu教务处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同时拥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市属普通高等学校。1960年,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前身——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诞生于为满足上海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产业工人对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迫切需求的时代大背景下。五十多年来,学校从成人教育起步,到举办全日制高职教育,再到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直至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学校走出了一条技术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职业导向的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坚持教育与社会经济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强化内涵建设,承担社会责任,为上海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和优秀发明家包起帆、李斌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十万余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应,被誉为中国职业教育标杆和劳动模范培养摇篮。基本情况学校由主校区和若干个分校区组成,总占地面积近八百亩。主校区地处上海浦东金海路,总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其中实验实训中心4万多平方米。拥有标准实验室41个,实验用房面积4.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值4亿多元,纸质和数字藏书总量均达百万册以上,拥有完备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设有工学部(下设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文理学部(下设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应用艺术设计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国际)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体育部、工程训练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成人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教学单位。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同时举办富有特色的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另承担一定规模的成人与继续教育。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一万二千余人(本科生近九千人,高职生三千余人),专业硕士研究生近百人,成人学历教育近六千人。学科专业学校坚持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龙头地位,紧密围绕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上海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科学架构和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形成工科见长,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并确立以学科专业建设带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基本方针,扎实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现有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艺术学等6个学科门类、20个专业类,设有37个本科专业、30个高职专业,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领域(环境工程)。建有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一流学科B类(培育)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教委知识服务平台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7个。人才培养学校按照德才兼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以掌握职业技能、崇尚职业信用、彰显职业特色的高素质职业人为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学校发扬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优良传统,贴近学业、贴近产业、贴近就业,与行业、企业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架构课程体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积极探索和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CDIO工程教育改革、德国FH教育模式本土化实践等试点,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以中高贯通、中本贯通等培养模式为试点,通过一体化设计,拓展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渠道,努力架构从形态到内涵的职业教育立交桥。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学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现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3门,市级教学团队9支,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39门。师资队伍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高层次人才建设为中心,以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一支素质高、技能强、有活力、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640余名,具有高级职称的300余名,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近80%,具有企业实践经历占30%以上。教师队伍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1人,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4人,浦江计划入选者2人,曙光学者3人,上海高校教学名师4人,上海市模范教师1人。科技服务学校注重以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开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学科专业布局与方向的科学研究,强化应用研究与开发。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一支实力较强的科研队伍,承担了百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产生了近百项科技成果。2009年以来,学校教师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959篇,各类到校研究经费增长显著,申请专利数量和质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成立了机电一体化、测控与信息技术和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与环境功能材料等三个知识服务团队和由100多位青年博士组成的曙光研究院及9个专业化研究所,并以此为依托,凝聚研究方向,增进合作交叉,促进成果转化,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学校专门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负责全校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学校建设有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产学研合作开发中心、上海工业设计(现代生活用品)设计·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信用研究中心等协同创新平台,与社会各行各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长三角地区,学校建有多个技术转移工作站或产学研工作站,在电子与自动控制、机电一体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环境工程与新材料等领域近距离为各地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国际交流围绕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近年来,学校和国外众多知名企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先后与美国、德国、瑞典、芬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家高校和机构开展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学校通过国际合作办学等途径,以留学生教育、教师国外访学、学生海外学习实习、海外名师、师生互派互换、学术交流等活动和项目为载体,引进和整合海外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实施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提高学校的教育国际化程度和整体办学水平。学校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TAFE教育集团合作举办昆士兰学院,与香港蒙妮坦国际集团携手合作成立蒙妮坦学院,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活动;与北京联合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台北科技大学三所高校合作举办海峡两岸应用性(技术与职业)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至今已持续举办15年,并在两岸职业教育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学校现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上海产学合作教育协会、上海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单位;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上海市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上海市‘双名工程’培养基地,上海市中外合作职业师资培训基地;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慈善教育培训中心。2005年至今连续被评定为上海市文明单位,并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市平安单位、上海市花园单位等荣誉称号。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和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精神,坚持以职业为导向,紧紧抓住参与国家开展应用技术大学试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我国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形势和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内涵质量,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现代化应用型特色大学。

    jwc.sspu.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siso教务处

    siso教务处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始建于2008年2月,2010年4月正式建校,是由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资设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坐落于名校云集、产业集聚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校园占地424亩,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学院设有信息工程学院、纳米科技学院、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等教学单位,拥有一支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由来自于国际知名企业的工程师、留学归国精英和外籍教师构成,9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熟悉国际前沿技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水平。学院遵循为产业办教育的办学宗旨,针对苏州地区服务外包领域人才需求最为紧缺的ITO、BPO和KPO三大重点业务领域,开办了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嵌入式技术与应用、软件测试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及应用、微电子技术、移动通信运营与服务、金融管理与实务、会计与审计、商务管理、物业管理、采购供应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资产评估与管理、数字出版等22个专业,实现了学院专业链与地区产业链之间的高度铆合。学院致力于打造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成为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江苏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并于2010年5月被认定为唯一 一家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训中心。2013年10月,学院软件技术实训基地获批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学院以尚同于学,尚礼于人为校训,遵循顺进化之理,应未来之需的办学理念。学院2014年顺利通过了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10月被省教育厅、财政厅确定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实现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学院将以建成为省内示范、国内唯一、具备国际化办学能力的中国服务外包第一校为目标继续努力。

    jwc.siso.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南农教务处网站

    南农教务处网站

    南京农业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之一。现任党委书记左惟教授,校长周光宏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年私立金陵大学农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金陵大学农学院和南京大学农学院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主体,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72年学校搬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1979年迁回南京,恢复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学校设有农学院、工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含无锡渔业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金融学院、草业学院、政治学院、体育部等19个学院(部)。设有62个本科专业、31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5种专业学位授予权、16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15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8500余人。教职员工27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次,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8人,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5人,入选国家其他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100余人次;拥有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涵盖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干部培训等各层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植物生产、动物科学类、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通过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大学之一,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14年首批入选了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学校拥有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和兽医学等4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蔬菜学、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等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及食品科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8个学科进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和植物与动物科学已经进入前1‰,跻身世界顶尖学科行列。学校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66个国家及部省级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经费超26亿元,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0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8项。学校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主动服务社会、服务三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被评为国家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学校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境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保持着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雷丁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了交流访学、本科双学位、本硕双学位等数十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学校建有中美食品安全与质量联合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康奈尔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猪链球菌病诊断国际参考实验室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2007年成为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08年成为全国首批教育援外基地。2012年获批建设全球首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学校倡议发起设立了世界农业奖,并连续4届分别向来自康奈尔大学、波恩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阿尔伯塔大学的获奖者颁发奖项。2014年,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签署协议共建全球健康联合研究中心(One Health Center),获科技部批准援建中-肯作物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获外交部、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学校校区总面积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5亿元。图书资料收藏量235万册(部),拥有外文期刊1万余种和中文电子图书500余万种。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学术、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先后培养造就了包括54位院士在内的20余万名优秀人才。展望未来,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南京农业大学将以人才强校为根本、学科建设为主线、教育质量为生命、科技创新为动力、服务社会为己任、文化传承为使命,朝着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迈进!

    aao.njau.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四川理工教务处

    四川理工教务处

    四川理工学院是一所三线建设内迁、具有五十余年本科办学历史的普通高校,2012年和2016年两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高校。学校是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科研单位,四川省首批高校创新改革试点单位。历史沿革学校前身是1965年建立的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西南分院。1979年更名为四川化工学院,1983年更名为四川轻化工学院。2003年由原四川轻化工学院、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贡高等专科学校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理工学院。办学思想体系经过50余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凝练出以黄岭精神为底蕴,崇尚学术、发扬民主、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思想体系:愿景:不断增强教职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在校学生和校友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把学校建成川南人民心中的精神家园。使命:通过学术的传播、创新与应用,为学生成功奠定基础,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定位:立足自贡、根植川南、服务四川、面向全国、胸怀世界,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着力培养三心四能五结合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价值观念:育人为本、社会担当、学术自由。办学理念:学生中心、教师主体、引领社会。办学模式:坚持大学文化、办学理念、管理制度、实践探索相统一的办学模式。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内部治理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国际合作战略、校地合作战略、校校合作战略。学科与师资学校拥有化学工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发酵工程等3个四川省重点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30个二级学科点);在工程、艺术、教育、法律等类别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形成了以轻工化工为优势学科,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办学格局。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教授、副教授占比近50%,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达80%。学校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8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等近50人。学校聘请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共计1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人才培养学校践行学生中心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狠抓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浓郁的育人环境营造这两个关键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制度、课程实施大纲和学生十个一的养成教育活动,努力提升学生的三心(责任心、好奇心、进取心)、四能(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谐能力),促进五个结合(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职业操守与专业能力、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相结合),持续夯实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学校现有21个二级学院,8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3万余人。学校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 5个国家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9个省级卓越计划教育培养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3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2门省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近年来,在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全国重大比赛,获得国家级奖励近300项,省部级奖励近500项。毕业生素质过硬、视野广阔,基础扎实、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创新后劲足,总体就业率超过95%,得到社会高度认可,是四川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半个世纪来,学校培养了近20万毕业生,涌现出如中科院院士颜德岳、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良、四川省妇联主席吴旭、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爱德华兹维尔分校(SIUE) 最杰出研究教授罗朝俊、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重庆大学教授/博导侯长军、著名翻译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导曹明伦等一大批在科学届、企业界、政界、教育界成就斐然的杰出校友。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自动化;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自动化、网络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宜宾丝丽雅集团—过程控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固态酿造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四川化工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共建);省级特色专业9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会计学、工程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化工程;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4个: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自动化、网络工程、自动化、网络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川省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酿酒工程;校级特色专业12个: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应用化学、法学。科学研究学校遵循学术自由、服务需求的科研导向,鼓励教师根据知识逻辑和自己的好奇心、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7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400项,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2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5项。仅2016年即获得纵向项目立项38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64项,共计纵向到位经费近3500万元,进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万元俱乐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5项,其中四川省科技成果奖4项、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项。我校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参建)、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川南分中心(参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3个: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1个:民俗灯文化普及基地;四川省创新团队5个: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团队(省社科联)、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团队(省科技厅)、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研究团队(省科技厅)、材料腐蚀与防护研究团队(省科技厅)、矿山尾渣资源化利用研究团队(省科技厅);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江河流域生态环境的集成感知与应用院士(专家)工作站、固态酿造关键技术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8个:酿酒生物技术及应用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人工智能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材料腐蚀与防护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过程装备与控制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绿色催化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企业信息化与物联网测控技术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助剂与表面活性剂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桥梁无损检测与工程计算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川酒发展研究中心、基层司法能力研究中心、川酒文化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四川省旅游科研重点基地1个:四川省智慧旅游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四川省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制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四川省阀门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工程实验室2个:四川省矿山尾渣资源化利用工程实验室、四川省川南晒制麸醋生物酿造技术工程实验室(参建);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协同创新中心、信息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参建)、食品质量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参建)、传统酿酒产业改升级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四川省产业技术研究院2个:四川省盐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白酒酿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技术创新联盟3个:四川省运输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四川分离与过滤技术创新联盟、四川省钨钼及硬质合金产业联盟;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基地1个:四川省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四川理工学院)基地。服务地方学校践行引领社会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学科支撑产业、专业服务行业,把地方的难题变为师生的课题的基本遵循,构建起了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企业发展解决难题、为市民学习提供机会的完善的服务地方体系;设立了服务地方的职能部门服务地方工作处;成立了服务地方工作委员会等议事机构;建立了省级大学科技园。目前,学校省级大学科技园入驻企业70余家,学生双创团队21家,学校先后与13个市级人民政府、泸州老窖、晨光化工研究院、华西能源等10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全面战略协议和产学研合作协议,全面开展人才培养与科技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承担各类横向科研项目2500余项,推动政产学研用合作,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仅2016年即签订300余项横向合作项目,合同经费达6000余万元,到账经费近4000万元;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10余件,获得授权近100件。目前学校成立了川南发展研究中心、产业转型与创新研究中心、地方特色文化对外传播普及基地、彩灯设计与文化研究所、过滤分离与净化技术设计研究所、阀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造纸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功能材料研究所等数十个直接服务地方的研究机构。对外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与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诸多国内高校建有合作办学机制;与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古巴、白俄罗斯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派出老师和学生赴海外交流;积极开展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和大学生香港行活动;学校大力招收培养国际学生,目前已招收了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韩国、老挝、尼日利亚等1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基础建设学校现有汇东、营盘、黄岭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1800亩,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约13亿元,图书纸质文献总量261万册,电子图书500余万册,电子期刊2万余种,校园环境不断完善和美化,为学生学习生活创造了有力条件。正在建设的支撑白酒产业的校区近2000亩,建筑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成都高等研究院的建设与运行正同步实施。

    jwc.suse.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

    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

    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11月21日,坐落在具有绿城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校本部占地面积71万多平方米。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1940年校址迁至桂林。1949年以前,学校在战乱中七次迁徙校址,三次变更校名。1949年11月更名为广西省医学院。1952年由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南卫生部直接领导。1953年4月中央卫生部批准改称为广西医学院。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市现址至今。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学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是广西政府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广西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中心。校本部共设有20个学院(教学部),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鸣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科医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部、研究生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11年,作为国家正式实施医学专业认证后的第一所医学院校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全国第三所大学接受并通过了护理学专业试点认证。2015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专项现场评估、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专项评估工作专家组的专项评估、口腔医学本科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认证委员会专家的认证工作。师资队伍素质高。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86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及以上教师1300人,正高职称479名,副高职称506名,高级职称教师占62%,国家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创新人才1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名,广西首批院士后备人选1名,八桂学者7名、广西特聘专家7名,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5名,以及一批选聘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常委、委员和广西医学会各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近100名,还有一批优秀人才被选为国家级和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生源质量好、来源广。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461人,其中本科生9531人,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198人,硕士研究生2899人,博士研究生279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7人,留学生(含汉语进修生)687人,专科生(高职)6651人,预科生88人,及进修生101人。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19个国家。197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留学生来源国已达54个。医学及相关学科门类齐全。学校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医学教育培养体系,是广西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6大学科门类,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共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5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2015年,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评广西唯一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获批设立戴尅戎院士工作站、樊代明院士工作站、于金明院士工作站、张兴栋院士工作站、魏于全院士工作站等5个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6个,广西重点学科9个,广西医疗重点建设学科1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广西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联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因检测示范中心1个,南宁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广西教育厅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区域高发恶性肿瘤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3个,广西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含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15个等。专业设置丰富。学校共拥有22个本科专业,8个本科专业方向,分别是: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病理检验方向)、临床医学(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药学(临床药学方向)、临床药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校际交流项目)、医学检验技术、英语、英语(医学英语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医疗保障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医疗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物医学工程、社会工作、生物技术、中药资源与开发、康复治疗学、法医学、应用统计学、翻译、运动康复。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排名1441位;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等。学校共设有21个高职高专专业(方向),分别是:医疗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 医学检验技术 、口腔医学技术、药学、药学(3+2)、药学(药品经营方向3+2)、护理、护理(英语方向)、护理(3+2)、护理(社区护理3+2)、护理(英语专门化3+2)、计算机信息管理、心理咨询、医学营养、医学生物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英语、体育保健、中西医结合专业(高升专)、卫生信息管理。科技成果显著。学校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如在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区域高发肿瘤防治、药物创制研究、肝脏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中海贫血防治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优势。十一五以来,获省部级以上课题1737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7项(重点项目2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1项,获得项目和资金居于广西高校前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特别贡献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66项,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54件,发表SCI论文1884篇。主办有《中国癌症防治杂志》、《结直肠肛门病外科杂志》、《广西医科大学学报》3种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以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教学科研设施优质。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教学公共设施,学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面积3000平方米,配备300多件高端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录播监控回放系统。教学用计算机5495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21068个。图书馆馆藏书刊149.64万册,电子数据库34个(电子图书1528337册),数字资源38000GB。校园信息网络功能优良,千兆(1Gbps)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区及直属附属医院。实践基地覆盖广,服务社会声誉高。学校现有111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临床教学基地41个(含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15个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医学人文技能培训基地,3所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是广西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武鸣医院)正在过渡为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即第三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第五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第六附属医院(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第八附属医院(贵港市人民医院)、第九附属医院(北海市人民医院)、第十附属医院(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民族医院(广西民族医院)、附属传染病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附属柳铁中心医院(柳州市铁路中心医院)等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引领壮乡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活跃。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派出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4000多人次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院、医疗或研究机构、学术机构讲学、留学、进修、攻读学位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与科研合作6000多人次。?迄今,学校先后获得广西高校多个第一,已培养了6万余名各层次医学人才,他们已成为引领广西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十一五以来,学校本科生每年总体就业率均达90%以上,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执业医师)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并获得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赛区)分区赛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和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特等奖。目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秉承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优良办学传统,牢记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校训,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3+3+5发展战略(即重点做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改革凝练特色3项工作,重点打造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防治3大研究中心,重点建设5所直属附属综合医院或院区),并推进学校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以医为主优势向文工理管法等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地方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jwc.gxmu.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北方工业大学教务处

    北方工业大学教务处

    毓秀工大北方工业大学创办于1946年,前身是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方工业大学,1998年9月起以北京市管理为主。历经七十年风雨沧桑,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文理兼融,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培养层次的多科性高等学府。学校位于北京城西,东接五环,北倚西山,占地面积近500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校园整洁雅致,景色宜人,绿化面积超过50%,是北京市十佳美丽校园之一。广聚英才学校在校生15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30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教师千余名,拥有双聘院士1名,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4名,全国优秀教师、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和省部级劳动模范、市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40余名,拥有长城学者、北京市级高层次人才、学术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市级青年骨干教师等骨干人才百余名,市级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等团队20多个。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素质为先,全面发展是学校的育人特色。学校实行弹性学分制,建立了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培养体系,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的需要。学校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就业能力与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学校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院校。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和高水平棒垒球运动员招收资格。多科发展学校设有12个学院、20个系、43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经、管、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学校建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涵盖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第二学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7个。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鼎新 学校科研工作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主动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充分重视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近年来,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鲁迅文学奖1项,省部级奖励50多项。学校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重要基地高校。学校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结合,打造了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了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军民融合智能装备、机器人、海绵城市与地下空间等多个协同创新中心或研究院。人文滋养 学校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敦品励学,才德并懋的校训,树立了严肃,严格,严谨的校风,形成了以专业精神,人文精神,进取精神为主旨的学校精神。学校是北京市第一家文明校园,建有全国理工科院校第一所艺术馆,是国家和北京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连续5次获评首都文明单位。学校开展的学生文化、艺术、科学、体育四大节已赓续30年,成为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开全国高校之先河创立了学校形象识别系统(UIS),校园文化全方位、多角度融入校园生活。臻育栋梁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招生地区均进入当地本科重点批次。学校实行OYTF——我要腾飞大学生成长成才系列计划,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各类重大竞赛中屡创佳绩,每年有千余人次获得各类奖励;大学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连续多年远超北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居北京高校平均水平之上;本科生升学率达到25%。放眼寰宇 学校大力推进开放办学战略,不断拓展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已同世界 27 个国家(地区)的6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创办了国际学院,大力开展教学科研、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现今,学校每年选派300余名学生赴美、欧、日、韩等国高校学习,吸引 了55个国家的60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长期学习深造。

    jxxx.ncut.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作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对我国煤炭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学校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文昌校区1555亩,南湖校区2858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时也是在我国创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并跻身于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大学的行列。从19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抗战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于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其后又几经辗转,迁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将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又将新开办的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并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在经历了天津-焦作两地办学的短暂过渡期后,1951年2月,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及图书仪器设备全部迁至天津;4月,中国矿业学院举行成立典礼——焦作工学院的历史宣告结束。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1953年,为实现更大的发展,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文革期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位于华蓥山下的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同年,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成为学校北京校区东校园,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园的办学格局。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其后,北京校区东校园又划转北京广播学院。学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区逐步演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的命运始终与国运的兴衰紧密相联。伴随着历史的风雨,历经时代的沧桑,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100多年来,历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经艰辛,颠沛流离,却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旧中国,学校把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历史责任。在新时代,学校把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作为神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优良校风。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题词曾激励着一代代矿大人为事业不懈奋斗;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指引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中兴之路;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学校科研工作并为我校建校90周年题词;胡锦涛同志为我校建校100周年发来贺信;习近平同志出席了我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签署两校教育与科技合作协议。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当今全国唯一以矿业命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和生产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机械、信息技术、生态恢复、管理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品牌和鲜明特色。学校设有能源、材料与物理学部、矿业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化工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孙越崎学院、国际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部等21个学院(部)。学校另有徐海学院和银川学院等两个独立学院。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和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省重点序列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排名第一、一、三、四位。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各类教职工3100多人。在191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10人,副教授716人;博士生导师364名,硕士生导师92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0%以上。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拥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外聘),先后有1人获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5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63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2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9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0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0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5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丰硕。学校以孙越崎学院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拔尖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建立绿色通道。建校以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2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及行业发展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1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和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先后有1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和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00余人,各类硕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学生460余人。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和国家及行业的战略需求,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69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7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83项、授权专利5425项(其中发明专利1276项)。研究与发展经费快速增长,目前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1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70余万册,数字图书328万册。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矿业安全博物馆)每年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者14000多人。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校董事会为平台大力推进社会服务,校董事会成员单位发展到121家,全面合作单位达到78家,与8个地级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国有大型企业共建了研究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学校承担了国家安监总局十二五期间万名煤矿总工程师培训任务,在煤炭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学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成立了国际学院,建设了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联合10多所国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在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创办了旅游孔子学院。多次成功举办了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学术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校总体办学水平实现新的跨越提升,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创新的工作举措,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jwc.cumtb.edu.cn/jwcportal/page - 2019-12-17 - 收藏
  • 汉口学院教务处

    汉口学院教务处

    汉口学院是2000年9月创立,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多学科、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前身为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的17所学校之一。2014年,学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迈入二本招生。经批准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学校目前正积极筹建汉口学院德国产业园,产业园规划用地4000亩,以应用技术大学区、高科技企业区、科技成果孵化区、科技创业服务区(德国小镇)为主要建设内容。学校聘请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皮特?萨赫逊担任学校副校长兼国际创新中心主任,具体负责产业园项目的引进工作,创办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培养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举办专升本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等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招生率、就业率、国际化程度在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位置。学校有中级职称评审权,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连续五年排位全国同类院校十多名。学校国际代码为11800 ,湖北省代码为1307。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创业者教育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产学研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三个领先作为办学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积极主动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把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办学基础设施完备。 学校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校园占地千余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学校二期校园总征地面积为172906平方米。校园环境功能齐备,布局合理,品味高雅。学校全力打造宜居校园,学生公寓已基本实现空调、电话、洗衣机、热水全覆盖。学校已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五千多万元,建有专业实验室70多个,可开设实验项目1850多个,实验开出率95%以上。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20多万册,期刊1600多种,电子图书5200GB,引进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多个数据库。学生固定实习基地70个,学生实习实践情况良好。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建有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音乐学院、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 坚持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涵盖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6大学科门类,33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生源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特色教育、教师教育和跨专业通选课程五级课程体系。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学校常年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教学督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拥有湖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湖北省教育厅重点培育本科专业2个,湖北省普通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学校师资力量精良,师德高尚。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院士1人,正教授70余人,副教授190余人,另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约占专任教师的68%,有5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宁津生、张勇传、张寿荣等一批院士、何炎详等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来自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名师受聘我校特聘教授。学校科研成果显著提升。学校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比例达到94.7%,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发表论文、承担科研项目,均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13年,湖北省过程控制与先进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落户我校,中心下设环境工程技术装备研究所、风光互补发电新技术及其设备制造研究所、节电新技术及其装备制造研究所、智能化光机电技术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目前已经获得专利6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通过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学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近年来,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获国家专利总数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近5年来,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三创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艺术竞赛、武术竞赛等国内外各类重大竞赛中,共有2000余人次获奖,还涌现出全国十佳社团联合会、全国百强社团等一批杰出的校园文化活动团体,学校旭日合唱团一举摘取第七届意大利日瓦国际合唱节最高奖项特别奖和两项金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合唱团。校友刘培还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并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邀请,出席了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学校成立的刘培志愿服务队多次在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荣获湖北省优秀社会实践队荣誉称号。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再深造,近五年有600多人考取国内外重点大学研究生,考研四朵金花、考研最牛班级都被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坚持设立奖、助学金,2014年就有4452人次获得奖励,奖励金额达700多万元。学校创业教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学校创业氛围浓厚,被誉为创业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11月成立了湖北高校首家创业教育学院,培养出艾厚宇、杨诚等多名优秀创业典型,不少校友创业的公司资产达到数千万乃至上亿元。2015年,学校创业教育学院和近百家企业、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武汉青年企业家创业商会,为青年创业者搭建抱团发展、交流服务的平台。学校成立华晨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引导和服务,计划每年孵化30家公司,帮助10%的毕业生就业,三年内扶持5-10家公司获得风投和天使资金投资,五年内扶持出1-2家科技型中等规模企业。2016年5月,我校学生申报的配行天下项目在新四板挂牌上市。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属于全省就业率高的学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几万名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9年学校资教生签约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涌现出了王智方、杜占红等一批优秀资教生典型,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学校国际交流学院已与美国的纽约大学、东伊利诺伊大学、乔治福克斯大学、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韩国檀国大学,法国凡尔赛国立音乐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几十所国外一流高校建立了2+2、2+3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本硕学习项目。学校还在法国设有欧盟海外办事处(驻法国巴黎),为学生留学欧盟,为欧盟学生来华留学提供一站式服务。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获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誓办人民满意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教育界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学校先后被中国教育家联合会、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等单位评为全国十佳独立学院、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中国十大改革创新示范高校,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成就勋章等荣誉。学校同时还是全国团建试点单位、全省同类院校中唯一党建试点单位,学校团委多次荣获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学校近五年来,在中国校友会网等排名榜上多次排名十多位。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生练等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均给予过帮助,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也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如今汉口学院以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学,不断提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建设国内优秀、人民满意的教学型、创业型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jwc.hkxy.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南京审计学院教务处

    南京审计学院教务处

    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学校始建于1983年,1987年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2002年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07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11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江苏省共建高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审计大学。经过3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审计为品牌、经管法工文理等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特色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1.6万余名;专任教师975人,其中,正高职称152人,具有博士学位480人;拥有浦口、莫愁两个校区,占地145公顷。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建于浦口校区。学校设置国际审计学院、会计学院等21个专业学院(教学部),政府审计学院、审计与评估研究院等10个特色学院(研究院)。设有33个本科专业。其中,审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审计学、金融学专业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审计学、金融学类、财政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审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财政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审计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审计学教学团队、金融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金融学专业复合型应用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审计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审计科学与技术和现代审计科学(支撑学科: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分别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二期项目,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序列学科,理论经济学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公共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个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校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5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万人计划1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财政部全国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3人、司法部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1人、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2人、江苏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54人(其中第二层次6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6人、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7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审计署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2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江苏青年社科英才1人;省级劳动模范1人。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金融创新研究、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研究、金融定量分析与数据处理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5个。学校拥有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审计信息工程与技术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1个,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金融工程和江苏省审计大数据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7项,参与了审计署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以及审计学科建设等重大理论课题的攻关。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Energy Economics》、《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77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322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0项。学校主办的《审计与经济研究》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南京审计大学学报》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等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学校被IIA认证为中国唯一的内部审计教育伙伴(IAEP)合作级高校,与全球伙伴高校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科研合作;被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评为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大学、白金级培训机构。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ASOSAI)、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等国际行业组织,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审计机关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五年来,教师赴境外高校及最高审计机关进行学术交流、访学培训逾800人次,参加联合国审计62人次;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学科性竞赛、海外志愿者活动2000人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伦?舒尔茨教授,世界审计组织秘书长、奥地利审计院院长约瑟夫?莫萨,美国审计长基恩?多达罗,法国审计法院院长迪迪埃·米戈,巴西审计法院院长阿罗尔多·赛德拉斯·奥利韦拉,印度主计审计长沙希·康德·夏尔马,南非审计长基米·马奎图,阿富汗审计长默罕默德·谢里夫·谢里菲,坦桑尼亚审计长穆萨·贾玛·阿萨德,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秘书长兼总裁理查德?钱伯斯等1000余名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访问交流。学校浦口校区山水相间、树石相融、庄重典雅、清新自然、设施优良;四位一体的学习支持、成才规划、心理咨询、助困助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每年为学生提供上百次境外学习机会,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设立润园、泽园、澄园、沁园书院,探索书院和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学校毕业生竞争力强、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高。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麦可思公司合作推出的各年度《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在江苏高校中,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平均月薪、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当前,全体南审人秉承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校训精神,坚持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一切成绩归零的勇气,启动第三次创业,正在为建设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

    jw.nau.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二外教务处

    二外教务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以旅游管理为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著名高校,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的,是全国第一批本科招生院校。先后隶属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领导。2000年2月,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以传承东西文明,促进中外交流为己任,形成了融中外、兼知行的学风、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教风,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有着独特的办学经验,产生了一批名家名师。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西面毗邻中央商务区(CBD),东面紧靠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万人,其中本科生6100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长期留学生1000余人。现设21个学院、1个系、2个教辅单位。图书馆现有藏书108万余册,年订外文(包括港澳台)原版报刊约190种、中文报刊约820种;电子图书21万余册;中文数据库44个,外文数据库45个,自建数据库2个。学校以面向国际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为统领,彰显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的学科特色。现有一级学科13个(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艺术学、体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本科专业40个(其中有22个语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联合培养翻译博士,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联合培养旅游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分别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共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学校坚持完善科研创新平台,学术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设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等13个学术与研究机构,有7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实验室获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智库三位一体基础科研平台格局。编辑出版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导刊》《跨文化研究》以及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等学术期刊。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以上,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连续取得突破,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渐成品牌,高质量科研成果持续增长。学校以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国家认同和国际视野,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综合知识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外语专业强调技能领先,注重实训,狠抓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非外语专业依托优势外语教学资源和多元文化环境,坚持应用导向,强化实践,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学生国际视野宽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从二外走出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涌现出外交部部长王毅、原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中联部副部长徐绿平、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原中联部副部长刘洪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中国国旅集团董事长盖志新、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常振明、美国新生代华裔电影导演胡安等一批政界、外交界、商界、文教界杰出人士。学校拥有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6%,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占60%以上,绝大多数教师在国外进修或攻读过学位。学校还聘请兼职教授120余名,拥有外国专家60余名。学校有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学校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访学、合作科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等,年均赴外留学学生500余人,来校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学校与墨西哥奇瓦瓦自治大学、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目前正在筹建波兰华沙大学、巴拿马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以面向国际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为统领,提升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的学科建设特色,彰显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建成中国一流、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外国语大学。

    jwcweb.bisu.edu.cn - 2019-12-17 - 收藏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