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35分类目录!
当前位置:35分类目录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所有时间内24小时内三天内一周内一月内一年内最近更新

  • 南师大教务处

    南师大教务处

    南京师范大学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江苏省属重点大学、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它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金陵大学,1951年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私立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目前,学校正着力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柳诒徵、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杨贤江、徐悲鸿、高觉敷、罗家伦、潘玉良、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00990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53697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6个、独立学院2个。共有在职教职工3213人,专任教师189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55人,副高级职称68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名,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教学名师3人,国家 万人计划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6763人,其中师范生3951人。在校研究生共10830人(学术型6212人,专业型461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46人,硕士研究生9584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生5216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446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349.24万册,电子数据库106个。校园里拥有2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211工程建设的主导作用和学科学位点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0个,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3个。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0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本科专业7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7个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全国前十,4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11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1本(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被列为江苏省内本科自主招生试点单位;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近些年来,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863计划主题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6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第一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6项、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第一单位),10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我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江苏新型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省委宣传部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含培育点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6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在地方建设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在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佩斯大学和法国阿尔萨斯大区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13所海外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学校49所。与世界上33个国家和地区的19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专家56人。有来自133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1600余人。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卓越,不断优化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学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全球优秀孔子学院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首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 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新的发展时期,南京师范大学将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内涵式发展,稳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协同创新能力,为江苏省早日实现两个率先,为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jwc.njnu.edu.cn - 2019-12-25 - 收藏
  • 长沙学院教务处

    长沙学院教务处

    长沙学院是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长沙大学(专科)基础上组建的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长沙市为主管理的体制。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湖南省文明单位、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学校占地约13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586万元,图书馆藏书130万册,全日制在校生13640人。学校现有15个教学系(院、部),43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工学为主体,文学、艺术学、管理学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拥有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4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5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0个,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学校已形成拥有4个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市文化研究基地、1个市工程技术中心的学科建设格局。学校现有教职工983人,其中专任教师774人。教职员工中正高职称教师9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68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1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能手10人,省教学奉献奖2人。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5项,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296项,其中全国性一等奖35项、二等奖62项。2013年、2014年学校数学建模队连续两年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015年学校艺术设计系获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以全国总排名第二的成绩荣获"全国优秀院校组织奖"。学校体育代表队参加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连续7届获全省学院组团体总分第一名,2013年获全国高校乙组团体总分第二名。2015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3.3%,居湖南省二本院校前列。学校鼓励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共计1005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5811万元。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7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81项。获科研成果奖励132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8项(包括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3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7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7项。学校积极开展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加州浸会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等28所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38份,实施学生互派等形式的合作教育。学校与湖南大学开展全面战略合作,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浏阳生物产业基地等国家级园区开展产学研战略合作,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企业开展专业共建,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校将紧紧抓住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和长沙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jwc.ccsu.cn - 2019-12-25 - 收藏
  • 北京交通教务处

    北京交通教务处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和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学校牵头的2011计划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是国家首批14个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之一。2016年,学校跻身QS世界大学排行榜;QS2016金砖五国大学排名进入前60;3个学科保持ESI世界前1%;4个学科继续入围QS全球学科400强;两个专业接受《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现场考察,为我国成为协议正式成员国提供了重要支撑。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成绩不俗,系统科学排名第一,交通运输工程排名第三,信息与通信工程排名第八,其中系统科学在连续三轮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全国第一。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896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1917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1921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1923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1950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1952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1970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2000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作者金士宣、中国铁路运输经济学科的开创者许靖、中国最早的四大会计师之一杨汝梅,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东京审判担任首席检察官的向哲浚,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等都曾在我校任教。2016年,学校迎来120周年校庆。刘延东副总理、严隽琪副委员长,以及郭金龙、王安顺、陈宝生、盛光祖和杨传堂等领导同志以各种形式向学校表示祝贺。两岸五所交通大学在我校议定共庆方案,并于我校发布校庆纪念邮票、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和发布《交通大学北京宣言》。各类校庆活动覆盖超过300万人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200余篇次。学校始终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信息、管理和交通科学与技术等优势特色学科,通过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专业服务,全面参与了铁路大提速、青藏铁路建设、大秦铁路重载运输、高速铁路建设和城市轨道交通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等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成果,为服务国家交通、物流、信息、新能源等行业以及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支撑和引领国家、行业和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学校正在全面推进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和《综合改革方案》各项任务,启动双一流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力争按照三步走战略,到本世纪中叶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已形成一校多区办学格局。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1000亩,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2015年9月,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威海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历经双甲子发展,学校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的学科培养体系。学校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理学院、语言与传播学院、软件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筑与艺术学院、法学院、国家保密学院等14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以及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与企业合作在河北省黄骅市创办独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学校有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桥梁与隧道工程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包括一级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总数达到8个;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有MBA、工程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等12类专业学位。学校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提高办学实力的关键,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校在职教职工2959人,其中专任教师1843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19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1622人)。学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在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1人。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在120年的办学历史中,向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1997年、2006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学校有在校本科生14173人,博士研究生2727人,硕士研究生7842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7867人,成人学生8424人,长期外国留学生在校1183人。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北京市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7项、二等奖29项。近5年来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3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1个;8个专业进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获评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北京市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3个;建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获批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项目课程,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34种42册。通过设立理科试验班(思源班)、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知行班)、海外项目经理班、轨道交通试点班、本硕(博)连读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国际班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生源质量和培养水平逐年提高,就业率稳定在较高水平,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率在98%以上,本科生深造率超过50%,学校获评教育部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和北京市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学生艺术团在全国和首都历次高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全国第一、二、三、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一等奖,并多次赴海外及台湾地区演出。我校学生排演的大学生版《长征组歌》在人民大会堂和国安剧院演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原创话剧《茅以升》成功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在校内外演出多场,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高水平运动队在国家级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获得冠军118项(次),其中羽毛球队在世界大学生羽毛球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冠军85项。学校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城市交通管理理论与方法》获批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首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正式获批成立。数字媒体信息处理创新团队获科技部批复。学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自然科学类)49个,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6个(其中5个参与),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认可实验室4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9个,北京实验室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科研平台5个。近5年,学校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有关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37.8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3647篇、EI检索论文6037篇、ISTP检索论文2229篇;;申请专利2135项,获授权专利1410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并连续主办2届(累计9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和32场交大大讲堂,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38场。获得国家级奖励1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6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的8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6.09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884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38个国家的205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敦和巴西坎皮纳斯办有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2016年,学校主办了2016全球大学校长高峰论坛、中俄高铁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中俄高铁发展圆桌会议、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论坛暨成果展等多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活动,邀请并接待了来自美、英、法、俄、泰、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企业以及相关国家驻华大使馆五百多名嘉宾参加相关活动。7月,作为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期间领导人高访配套活动之一,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专程前往圣彼得堡,为我校牵头成立的中俄高铁研究中心揭牌并发表讲话;8月,刘延东和4位东盟副总理级政要共同为我校牵头成立的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揭牌,并在参观成果展时对我校工作给予高度肯定。承办铁路信号工程师学会年会、第四届铁道工程关键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等多个大型学术国际会议。每两年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申报的汉能新能源学院入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学校外专引智经费逐年上涨,有长期外籍专家18人,其中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3人;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涉外办学机构2个,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学位教育,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充分发挥校友会、基金会、董事会的作用,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在海内外成立地方校友会48个,吸纳董事单位81家,与交通、物流、信息、能源等行业企业及地方政府等单位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领域开展长期、广泛的合作。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120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www.njtu.edu.cn - 2019-12-25 - 收藏
  • 华北电力教务处

    华北电力教务处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学校现有教职工3千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1万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由北京迁至河北,先后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含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合并组建为华北电力大学。2003年,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中,学校由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同时组建了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换届,理事会成员单位包括七大电力央企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等九家单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承载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推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抓紧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十大学院,设有57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1%行列;学校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学校具备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等7个类别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82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7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4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实施高校。学校现有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现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近年来,学校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十五以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2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2项。新世纪以来,学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列。学校作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单位,同时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三十余家电力、煤炭、电信、装备制造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共建实验中心、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年均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签订科技项目760余项,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学校多方位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北京、河北、江苏、新疆、广东、内蒙、青海、山东等地方政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围绕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由11所行业特色型大学组成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美、英、法、俄、日等120余家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与多家国际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互认,并在美国创办了孔子学院。5个引智基地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举办4+0、2+2等多种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与国外高校来华留学生2+2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巍巍学府,电力之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承载新能源电力时代的光荣与梦想,积极承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历史重任,昂首向建设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进!热切欢迎有志于祖国电力事业的优秀学子报考华北电力大学!

    jwc.ncepu.edu.cn - 2019-12-25 - 收藏
  • 沈工大教务处

    沈工大教务处

    沈阳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5年由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原为国家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1998年起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学校由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央校区、兴顺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的辽阳校区三区一园组成。中央校区(主校区)位于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聚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总占地面积158.9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4.16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2个工程实训中心,共设53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9889人,硕士研究生2738人,博士研究生276人,在站博士后17人,其他类硕士生511人,专科生1682人,成人教育学生7611人,外国留学生183人。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有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电机与电器),4个一级学科为省一流学科,16个二级学科为省重点学科。建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3个一级学科和11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工程硕士、会计硕士、金融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以及工程管理硕士(MEM)5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3个领域。2010年,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机械工程领域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学校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将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十二五"以来,建设5个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辽宁省示范性本科专业、4个辽宁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辽宁省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重点支持建设专业;8个辽宁省重点建设专业,4个辽宁省本科优势特色专业,1个辽宁省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个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共建设24门省级精品课,3门省级视频公开课,16门省级资源共享课,5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23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省级规划教材。承担国家级教改课题3项、省级教改课题116项,获省级以上教改成果奖51项。10个省级教学团队,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5人。学校现有师资队伍1344人,其中院士3人、教授181人、副教授413人、讲师660人、博士生导师79人,硕士导师402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7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31% ,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83%。具有高级职务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44%。师资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专业学会理事长、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千人层次人选81人,辽宁特聘教授9人,辽宁省优秀专家8人,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青年教师奖获得者5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5人。科技工作取得长足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增强科技长远发展能力为核心,重点加强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建设并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批筹建了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教育部创新团队。同时,又建成了沈阳工业大学(营口)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工业设计中心、省级重大科技平台。目前学校有省级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创新团队14个,协同创新基地5个;先后获省部级以上奖励8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批973、863、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百余项;有效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200余项并获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5项,通过第二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验收;发表SCI、SSCI、EI检索论文2815篇。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芬兰等国家的45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从 1995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2001 年开始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已经形成 1700多名学生的培养规模,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联合培养的 MBA 研究生已毕业九届。截止到今9月初,我校在校的留学生数达到183人。学校团学工作围绕中心,彰显特色,坚持开展以十百千三级大学生骨干培养体系为牵引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以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学院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为主线的校园文化熏陶工作;以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为保障的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工作;以翔园湖畔微信公共平台、青春风景网为代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工作;以及以学生接待日、暖冬行动为品牌的学生权益维护和困难生资助工作,获得了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学校获得以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为代表的学生科技创新国家级奖项35项、省部级奖项408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大学讲堂、名企之约先后荣获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奖、市特色工作项目;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荣获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学雷锋先进集体;我校的《四全实践育人新体系建设》荣获辽宁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等。辽宁卫视、《辽宁日报》、网易等多家媒体对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了深入报道。学校将秉承自强,笃行的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传承历史,放眼未来,肩负历史责任,朝着立足辽宁,服务全国,以工为主、特色突出、开放式的多科性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努力前进!

    www.sut.edu.cn - 2019-12-25 - 收藏
  • 北理工教务处

    北理工教务处

    北京理工大学创立于1940年,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学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国QS世界大学500强中,位列入选的中国大陆高校第15位。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栉风沐雨,北京理工大学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历久弥坚。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学校现设有20个专业学院,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材料、化学、物理、数学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形成了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和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现有教职工3342名,汇聚了15名两院院士、29名千人计划入选者、31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3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9个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拥有1个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立德树人,北京理工大学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传承文明。学校以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建校以来的近30万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2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40位院士;有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批领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174人,其中本科生14789人,硕士研究生8031人,博士研究生3416人,外国留学生1938人;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和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2015年度,在校学生参加学科知识竞赛和科技创新竞赛获国际和国家级奖励804人次,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6.73%,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8.23%。面向国际,学校已经与6大洲66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等50多所合作院校设立学生交换项目,形成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全球网络。矢志创新,北京理工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奉献世界科技发展中展现担当。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学校曾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台 20 公里远程照相机等,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在9·3大阅兵的27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0个空中飞行方队中,学校参与了17个地面方队和8个空中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等过程中,学校研发的多项技术均有优异表现。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投入总量近100亿元,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牵头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5位,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获奖数目方面位列全国高校第3位,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总数、授权国防专利和有效国防专利数均位列全国高校第1位。号角激昂,北京理工大学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扬帆起航。从1940年,在延安诞生为抗战建国服务,到21世纪的今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从露天课堂、吃住窑洞,到现代化校区、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将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在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道路上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www.bit.edu.cn - 2019-12-25 - 收藏
  • 欧亚教务处

    欧亚教务处

    西安欧亚学院成立于1995年,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以管理、经济为主,艺术、文学、教育、工学等协调发展的国际化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我们主张为学生提供有用的教育,使学生学了有用,学得受用;懂得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当今市场经济最新鲜的变革,并且能够前瞻性地把握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致力培育优秀的毕业生,使其具备专业才能和批判性思维,而且追求终身学习,以应付全球化的工作环境。商科教育领航者作为本地区应用技术大学商科教育领航者,西安欧亚学院以商科为载体,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商科的知识结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一、欧亚商科在于所有与市场相关联的经济、管理学科之间没有知识壁垒,是附属、服务于市场经济需求的复合型商科。二、在信息时代,欧亚商科遵循商业文明的规律,利用新电子商务、新金融、新物流等手段服务于教育。三、欧亚商科关注社会发展变迁、面向未来,培养有自我价值观念的终身学习者。四、欧亚商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探索教与学的新范式。追求教育的新境界,在商科领域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与思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使之既适合行业需要,又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要。陕西唯一一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院校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发办[2010]48号文),确定西安欧亚学院为民办教育改革试点单位,也是陕西唯一一所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民办高校。全国唯一一所获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民办院校欧亚正式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单位,全国共有70多所高校入选,其中包括清华、北大、复旦等985高校,我校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批的民办高校,陕西省共有两所高校获批。2016中国财经类民办高校第一名在中国校友会网中国财经类民办大学排行榜中,欧亚连续四年蝉联第一名,是中国大陆地区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最高的财经类民办大学之一。具有行业经验或海外背景师资,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目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23人,外聘教师236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除了选聘教育界知名教授、学者之外,欧亚还会有目标地聘任活跃在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及一些具有海外学术背景或从业经验的人才。这些教师不只讲课,更会帮助学生获得应对职场所必备的能力,并打开你的国际视野。欧亚还与美国杜肯大学合作成立CTE卓越教学中心项目,致力于支持、提高、改进西安欧亚学院的教与学。美国杜肯大学教授为欧亚老师们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师培训活动,帮助欧亚老师们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并成为先进教学技术的引领者。欧亚的学生将是CTE项目的最终受益者,在课堂中成为真正的主人。高质量就业欧亚与阿里巴巴、百度等100余个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从招生、教学到就业全过程的合作模式,你将学习基于岗位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合办专业、订单培养、小学期制、工作室制等途径,充分为适应职场做准备。办学多年来,欧亚累积向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7万余人,其中60%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就业,20%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这些学生中,进入外资企业的学生占12%,进入政府、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有30%。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平均薪资增长比例等各项就业质量指标逐年攀升。与世界知名高校和企业合作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为了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融入更多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使学生具备国际水准的职业竞争力,欧亚多个分院引入先进的教育模式和国际化的教学资源,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际知名院校都保持友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学关系。正在进行中的项目有: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2+2项目大学生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本硕套读、专升硕项目法国勒阿佛尔美术学院师资交流、学生交换合作项目澳大利亚科廷大学课程合作项目马来西亚英迪大学ACCA课程建设项目......国际化的生态校园环境一位学弟的母亲曾这样评价我们:别的大学是在学校里建公园,而欧亚是在公园里建学校。即使你坐在教室里,也能听到窗外的鸟鸣声。为满足学生学习与生活所需,校内有齐备的设施,包括一流的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体育馆、塑胶跑道、篮球场和健身室等。

    jw.eurasia.edu - 2019-12-25 - 收藏
  • 石家庄学院教务处

    石家庄学院教务处

    石家庄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国有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地处河北省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南北两个校区组成,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优势和经济文化条件。学校始建于1958年的石家庄专区师范学院,1959年更名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1996年3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石家庄地区教育学院与石家庄市教育学院合并,校名定为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石家庄学院。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和输送8万余名毕业生,在社会各个行业表现突出,成绩斐然,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校占地1221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建有13个实验中心、246个专业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图书馆藏书110万余册,中外文数据库24个,电子图书43.2万册,各类期刊935种。全日制在校生17406人。现有教职工1138人,其中专任教师979人,教授106人,副教授30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4人,占专任教师13.7%,博士后1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835人,占专任教师85.3%;双师双能型教师135 人。有百余名教师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级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市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学名师、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拔尖人才、三三三人才工程人选等多项荣誉。学校紧密结合河北省特别是石家庄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形成了面向石家庄市主导产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化工制药专业群、教师教育专业群、软件技术专业群、机电工程专业群和文化传媒专业群等5大特色专业集群,构建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体系。设有15个学院部、75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专业55个),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河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1个、市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5门。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获批河北省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为契机,深入推进试点专业转型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有22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石家庄学院以岭药业实践教育基地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石家庄)基地、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等育人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接轨,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富有务实精神和创新能力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省内同类院校名列前茅。学生在硕士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执业资格考试和专接本考试中成绩优异,大批本科毕业生考取了研究生,很多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发挥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办学功能。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13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9项,省级项目204项,企业委托项目13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2项。累计发表论文 2627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00篇,中文核心期刊 650篇;获得专利授权204项;出版著作(教材)120部;累计科研经费4029.59 万元。经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国家动漫产业发展(石家庄)基地人才培养中心、河北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河北省服务外包培训基地、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基地、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石家庄学院农村发展研究基地、石家庄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石家庄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在学校挂牌成立;河北省儿童心理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技术学会师范院校专业委员会挂靠我校;契合河北省和石家庄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建立了河北省高校微生物制药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河北省建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市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柏坡文化研究中心、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研究机构。学校一贯重视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生学术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近百个学生社团,为学生自主发展、全面提升素质搭建了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全国数学建模大赛、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多个集体和个人荣获国家级、省级奖励,获奖数量和等级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校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校优秀组织奖、河北省高校辅导员暑期大家访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积极拓展对外开放渠道,与国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日益深化。签署友好合作办学协议30余份,选派102名学生到韩国、波兰、意大利、马来西亚、乌克兰等国家高校进行交流培养;启动教师海外培训项目,支持选派170余名教师到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交流和培训。与美国国际科技大学(ITU)、韩国又石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韩国又石大学聘请我校化工学院5名教师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秉承厚德博学、崇实求新的校训,坚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育人理念,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牢固确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办学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明显提升。连续四届荣获河北省文明单位称号,被评为石家庄市最具影响力城市品牌,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河北省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首届理事长单位、河北省首批十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河北省石家庄京津冀产学研联盟会员单位、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河北省教育系统志愿服务先进单位、石家庄市普法先进集体。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为早日建成省内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210.31.249.6/index.aspx - 2019-12-25 - 收藏
  • 武汉工程大学教务处

    武汉工程大学教务处

    武汉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创建于1972年6月,原名湖北化工石油学院,隶属湖北省。198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武汉化工学院,改由原化工部主管。1998年7月,随着高校管理体制的调整,学校划转到湖北省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管理为主。同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并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2月,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的评估。2012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2013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学校现有本科教育、专科教育、国际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其中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整体进入一本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2193人,其中研究生2642人,普通本科生18825人,普通专科生675人,留学生51人。国际学院学生1107人。学校现设有15个学院、1个部、1个研究设计院,另有1个独立学院。学校构建起了以大化工为主线,磷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和人文社会科学四大学科群及学科增长极为依托的学科建设新格局。学校现有62个本科专业,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9个湖北省品牌专业;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6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2个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5个省级特色学科,4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工商管理硕士、艺术硕士、翻译硕士和工程硕士4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学位有11个授权领域;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6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59人,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228人,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42人,副高级职称41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55.13%,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分别占教师总数的87.91%和40.17%。在职教师中,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6人,湖北省"百人计划"人选10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58人,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4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43人,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6人,"工大学者计划"特聘岗位人员28人。学校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共占地约130.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9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4.1亿元。建有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标准游泳池2个,篮、排、羽、网球场68个;多媒体教室218间,教学实验室47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4亿元;图书馆馆藏图书288万册,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和"湖北省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学校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学生公寓均配有空调和开水、热水供应设施,是湖北省绿化红旗单位、生态园林式学校。学校拥有一支精干高效的专兼职科研队伍,有一所集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情报信息、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现有1个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部委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44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技术中心(基地)。学校还具有化工、石化、医药行业(化工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化工、医药、石化行业(化工工程) 咨询甲级资质,特种设备设计(压力容器)设计资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级资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资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建筑工程丙级资质,检测计量认证资质,节能检测资质,湖北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施工资质等。同时,学校还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这是武汉市唯一设在省属高校的工业技术研究院。2006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690余项,其中"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项目237项、省部、市级项目1280项。获国家、省部、市级科技成果奖124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市级科技奖励120项。获专利授权1300余项。教职工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CSSCI、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检索收录3130余篇。学校机器人足球队连续多年荣获10余项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2013~2015年,学校科研入帐经费共计4.3亿元,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大楼均已投入使用,学校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武汉市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学校主办《武汉工程大学学报》、《化学与生物工程》等科技核心期刊。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路易斯安纳大学、印第安那州立大学、韦恩州立大学、拉文大学、拉塞尔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石溪大学、贝瀚文大学;法国梅兹国立工程师学院、瓦朗谢纳大学、图卢兹二大、洛林大学、兰斯大学;澳大利亚桑瑞亚学院、拉筹伯大学、科廷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莫哈克文理学院;马来西亚沙巴艺术学院;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吉布提大学等30余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办学、学生交换,师资互访,共同科研等多方面的合作,其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1个;每年100余名国外专家、学者应邀来校讲学、访问。学校先后派出各类人员200多人次分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交流、访问、留学、进修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科研合作等。学校与丹麦Alfa Laval 公司联合培养研究生。学校还具备招收留学生的资格,并已招收来自巴基斯坦、法国、加纳、马达加斯加等国的研究生。学校与南京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开展校际互换生工作。近年来,学校承办了"电气与自动化控制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科协年会"重化工与湖北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及"湖北磷化工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世界著名科学家来鄂讲学武汉论坛之化工论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冶金与矿业领域在研项目交流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工程青年科学家学科发展前沿研讨会"、"全国稀土资源、材料和环境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微波化学会议"、"全国制药工程专业研讨会"、"全国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研讨会"、"第六届中日化工学术研讨会"、"湖北省第二届楚天学者论坛"等高层次学术会议。学校成立了有13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董事会、37个校友分会和教育发展基金会,与武汉市洪山区、宜昌、十堰、鄂州、黄冈、荆门等市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机制,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格局。在社会各界和广大校友的关心支持下,设立了宜化奖学金、人福药业奖学金等19项社会奖助学金。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按照立足湖北,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不断深化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创新型、复合型、工程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和改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确保了人才培养质量。建校40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10万余名。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仅以湖北省化工、医药行业为例,在产值1亿元以上的80余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近70%的企业主要领导人是我校的毕业生。学校被誉为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级奖29项、国家级奖402项、省级奖632项。获得世界杯机器人大赛冠军、国际设计大赛"红点之星"设计概念奖至尊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全国瑞萨超级MCU模型车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第五届瑞派杯化工设计大赛金奖、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大赛冠军等高水平奖项。多年来,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4%以上,本科生考研率稳定在22%以上。学校认真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抢救3名落水少年而光荣献身的舍己救人全国优秀大学生许志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快乐天使韦庆秀和乐于助人的优秀大学生李孟、李炳昊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们的感人事迹,在校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学校多次获得各级各类的表彰,获得"省级最佳文明单位"、"湖北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湖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模范职工之家"、"湖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省"理论学习先进单位"、"全国红旗团委"、湖北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就业湖北"先进高校、湖北省人才工作"十强高校"、"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湖北省"博士服务团"工作先进高校、"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单位"、"安全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站在十三五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格物明理,致知笃行的校训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工大精神,注重内涵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创建化工及相关学科特色优势更加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jwc.wit.edu.cn - 2019-12-25 - 收藏
  • 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

    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

    华北电力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校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学校现有教职工3千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万余人,研究生1万人。学校占地1600余亩,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由北京迁至河北,先后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含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合并组建为华北电力大学。2003年,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中,学校由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同时组建了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换届,理事会成员单位包括七大电力央企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等九家单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承载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推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抓紧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十大学院,设有57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工程学学科进入ESI世界1%行列;学校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学校具备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等7个类别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82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5人、国家千人计划7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4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实施高校。学校现有6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现有3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30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近年来,学校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十五以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230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42项。新世纪以来,学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列。学校作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单位,同时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三十余家电力、煤炭、电信、装备制造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共建实验中心、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年均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签订科技项目760余项,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学校多方位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北京、河北、江苏、新疆、广东、内蒙、青海、山东等地方政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围绕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由11所行业特色型大学组成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学校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与美、英、法、俄、日等120余家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实质性交流与合作,与多家国际教育机构实现了相关课程互认,并在美国创办了孔子学院。5个引智基地列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举办4+0、2+2等多种模式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与国外高校来华留学生2+2联合培养项目,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迈出新的步伐。巍巍学府,电力之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承载新能源电力时代的光荣与梦想,积极承担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社会服务的历史重任,昂首向建设一所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进!热切欢迎有志于祖国电力事业的优秀学子报考华北电力大学!

    jwc.ncepu.edu.cn - 2019-12-25 - 收藏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