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35分类目录!
当前位置:35分类目录 » 最近更新 订阅RssFeed

所有时间内24小时内三天内一周内一月内一年内最近更新

  •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教务处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教务处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属重点高校。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和焦作工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学者执校任教,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成为煤炭行业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历经时艰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更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涵盖理、工、管、文、法、经、教、艺术、医学九大学科门类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401人,其中院士(含双聘)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和省骨干教师等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1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6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设有22个学院和后备军官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学校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建有电工电子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8亿元。学校坚持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学科特色鲜明,理学、经管、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建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方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9个二级学科(方向)硕士点,75个本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推免权和开展本硕、硕博连读资格,拥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权,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有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2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其中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2012年国家学科评估中居全国前10位,安全科学与工程在全国排第5名。建成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等55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获得69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建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安监总局、国土资源部、测绘局、体育总局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49个,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38个,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7项,年度科研总经费突破2.7亿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百年栉风沐雨,世纪锦绣华章。站在新的起点上的河南理工大学,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传承兴学育人、强校报国的价值追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奋力推进内涵、质量、特色协调发展,续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壮丽诗篇!

    jwc.hpu.edu.cn/jwweb - 2020-01-11 - 收藏
  • 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

    山西财经大学教务处

    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学校始建于1951年,前身是山西省银行干部学校、商业干部学校、供销合作干部学校、财政干部学校和粮食干部学校,1958年9月五所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山西财经学院。1984年12月成立山西经济管理学院。1997年10月山西财经学院和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合并组建山西财经大学。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建校65年来,山西财经大学秉承修德立信、博学求真的校训和明礼诚信、艰苦创业的晋商精神,弘文励教,薪火相传,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15万余名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均衡协调发展,财经特色凸显。学校是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法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经、管、法、文、理、工、教、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大学。现设有24个教学单位、8个实体型科研机构和22个非实体型科研机构,拥有3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和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4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现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本科专业(方向),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势专业,7个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11个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可在15个本科专业授予双学士学位。立足服务社会,科研成果丰硕。学校牢固践行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立足科研资源与智力优势,以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导向,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充分利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太原培训中心的平台优势,主动承接各项任务,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为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编辑出版《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经济版)》、《高等财经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主办山西财经大学山西经济高峰论坛、每周一讲与振东大讲堂等,努力打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平财经智库。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各类项目909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4项;获得各类奖项223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专著88部,在SCI、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32篇,在CSSCI、CSCD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90篇,主办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50余次,学校科研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注重内涵建设,素质教育彰显。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特色与综合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先后荣获2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1项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心营造鲜明、厚重、开放、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学风建设,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丰富多彩。近年来,财大学子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高等院校工程算量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活动中连续取得优异成绩。财大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201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88.65%,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94.30%,博士研究生全部就业,就业创业教育取得良好成效。坚持开放发展,拓展交流空间。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和国内外的教学资源,积极发展国际及港澳台交流与合作,开发国际合作科研平台,与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弗莱堡大学、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立大学、罗斯福大学、英国阿斯顿大学、阿伯丁大学、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等3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政治经济学、金融学和统计学3个专业具有接受一般访问学者资格,国际化办学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师资力量雄厚,教育体系完备。学校现有教职工1699人,其中专任教师1078人,教授、副教授44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400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级中青年学科学术带头人等47人,省级教学名师25人。此外,学校还聘请了12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或兼职教授,258名校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著名企业家担任硕士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学校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各类在校学生3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6959人,各类研究生3321人。校园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分坞城、晋阳、迎泽和平阳四个校区办学,校园占地面积1956亩(含东山校区),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370余万余册。拥有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实验教学中心、体育场馆中心、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以及晋商与票号博物馆、ERP实验室、金融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法庭等现代化教学、科研和实验设施,其中,实验教学中心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学生学习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翰墨飘香,弦歌回荡!扬帆起航,步履铿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山西财经大学将瞄准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国内一流财经大学的战略目标,以建房、挖人、正风、铸魂为战略重点,通过创新发展、人才强校、素质立校、文化引领、国际化的战略途径,弘扬财大精神,砥砺财大品格,科学布局,精准施策,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崭新篇章,努力为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jwc.sxufe.edu.cn - 2020-01-11 - 收藏
  • 长安大学教务处

    长安大学教务处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00年由始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初的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座落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校本部和渭水2个校区、太白山和梁山2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3745亩。校本部毗邻西安大雁塔,渭水校区位于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60多年来,长安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人文社会科学与基础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公路交通、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21万余人。2000年4月18日,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长安大学。学校设有21个教学院(系),有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9个本科专业;有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6个工程硕士招生领域,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备警官选拔培训基地。现有全日制学生34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外国留学生10000余人。近几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3%以上。学校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3个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全国高校唯一的汽车综合试验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04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3人,教授、副教授1155人,博士生导师157人,硕士生导师862人;有国家级、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位,80余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交通运输部、陕西省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2005年6月26日,教育部、交通部共建长安大学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2012年7月20日,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共建长安大学签字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学校坚持产学研相结合,近年来,共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课题在内的科研项目6000余项,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科技奖励20项,省部级一等奖3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500余项;承担了包括国家规划课题在内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项目380余项,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50余项。年科研经费超过7亿元。学校编辑出版《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等8种学术性期刊,其中1种为国家百强报刊,2种为国家重点建设期刊,3种Ei数据库收录期刊,5种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8月2日,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直属高校签约仪式在西安举行。2007年1月10日,长安大学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全面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京隆重举行。学校1956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培养美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越南、坦桑尼亚、也门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2000多人,现有在校留学生612多人。学校还是我国最早承担援外教育和首批招收港、澳、台学生的高校之一。近年来,学校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韩国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所高等学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加入了"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俄罗斯国立罗斯托夫建筑大学等成立国际大学联合体,设有国家外专局长安外语培训中心。近年来,学校主办、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着力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卓越科研提升计划卓越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全面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

    www.jwc.chd.edu.cn - 2020-01-11 - 收藏
  • 河南理工教务处

    河南理工教务处

    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属重点高校。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和焦作工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成为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工矿泰斗孙越崎、地质学家翁文灏和张仲鲁、张清涟、张伯声等众多学者执校任教,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成为煤炭行业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历经时艰形成的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和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更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涵盖理、工、管、文、法、经、教、艺术、医学九大学科门类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2401人,其中院士(含双聘)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特聘教授、省管优秀专家、省教学名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和省骨干教师等20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1人。有全日制在校生36000余人,其中研究生3600多人。学校占地面积4100余亩,建筑面积140余万平方米,设有22个学院和后备军官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学校始终坚持实践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建有电工电子等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成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78亿元。学校坚持实施开放发展战略,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工科优势突出,安全、地矿学科特色鲜明,理学、经管、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建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方向)博士点;1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9个二级学科(方向)硕士点,75个本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推免权和开展本硕、硕博连读资格,拥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以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招生权,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有2个省优势特色学科、2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其中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2012年国家学科评估中居全国前10位,安全科学与工程在全国排第5名。建成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等55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获得69项国家、省级教学成果奖;建有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安监总局、国土资源部、测绘局、体育总局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49个,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团队38个,近五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7项,年度科研总经费突破2.7亿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百年栉风沐雨,世纪锦绣华章。站在新的起点上的河南理工大学,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传承兴学育人、强校报国的价值追求,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奋力推进内涵、质量、特色协调发展,续写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未来的壮丽诗篇!

    jwc.hpu.edu.cn/jwweb - 2020-01-11 - 收藏
  • 淮阴师范教务处

    淮阴师范教务处

    淮阴师范学院1997年6月19日由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和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淮阴师范学校、淮安师范学校并入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6月7日,专业设置为文史、数理、生化三个双科制专修科。1962年6月17日停办。1976年11月27日创建南京师范学院淮阴分院。1979年2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淮阴师范专科学校。1997年6月19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与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淮阴师范学院。淮阴教育学院前身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创办于1959年9月,1962年接管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校舍、仪器、图书等资产,1965年5月,学院改名为淮阴教育行政干部学校,1969年6月6日停办并撤销。1979年7月16日,经淮阴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复建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1983年7月30日,淮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定名为淮阴教育学院。1997年6月19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与淮阴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前身为1902年创办的江北大学堂,1906年更名为江北师范学堂。学校先后易名、迁址多次。于1953年5月改为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学院。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前身为1766年在淮安创办的丽正书院,后为淮安府中学堂。1941年始创盐阜区联立中学,学校先后易名与多次迁址,1950年2月,学校正式定址淮安,1953年5月,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2000年3月3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并入淮阴师范学院。

    jwc.hytc.edu.cn - 2020-01-11 - 收藏
  • 赤峰学院教务处

    赤峰学院教务处

    赤峰学院是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具有40多年办学历史、在社会上享有良好声誉的赤峰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赤峰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赤峰分校、赤峰卫生学校、内蒙古幼儿师范学校合并组建的一所多科性本科普通高等学校。2008年赤峰艺术旅游学校并入赤峰学院。学校位于闻名遐迩的红山文化发祥地——内蒙古赤峰市。学校占地面积780亩,规划占地面积1800亩,建筑面积23.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3亿元。拥有各类专业实验室、专业实训室、计算机中心、数字化校园网、体育馆、多功能厅、博物馆、大剧场等现代化教学、科研设施。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110万册,电子图书8273.9GB,综合性全文数据库9个,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员馆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成员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完善,内设党政管理、教学辅助、服务保障等28个机构,设有蒙古文史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政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医学院、口腔医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发展与培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共25个教学院、部。专业设置涵盖文学、史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十个学科门类,开设48个本科专业和部分高职高专专业,拥有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点,部分专业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247人,其中本科生10532人,专科生1540人,硕士研究生39人,留学生193人。学校设有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中学三个附属单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12人,其中教授160人,副教授37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32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586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9%。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5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自治区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3人,111人才工程人选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4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7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4人。学校坚持区域性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大力培育具有区域和民族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形成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和专业体系,其中专门史是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历史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教育、生物科学、蒙古语言文学、物理学、护理等9个专业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蒙古语修辞学、口腔修复学、电磁学等18门课程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拥有自治区级教学团队3个。学校突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构建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研究生考取率稳步攀升,就业工作多次受到自治区教育厅的表彰。学校科研氛围浓厚。十二五期间,学校教师主持完成科研项目567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410项,有30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和市级奖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7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等366部。学校现有红山文化研究院、契丹辽文化研究院、西拉沐沦流域文化研究院、农业科学研究院、蒙古学研究中心、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44个。拥有红山文化暨契丹辽文化研究基地、内蒙古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教育创新科研实验教育基地、蒙东城市群建设研究中心、内蒙古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内蒙古特殊教育中心6个自治区级社科研究基地和高压相功能材料实验室、光电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内蒙古人类遗传病研究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草原英才工程产业创新创业团队。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研究在国际、国内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学校大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蒙古国等国家的有关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现有美国、巴基斯坦、纳米比亚、赞比亚、蒙古国等国家的留学生在我校深造。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秉承经世致用、立己达人的校训和厚德博学、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勤勉奋进的大学精神,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深入推进转型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建设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重要的人才高地和科技文化创新基地,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应用型综合大学的奋斗目标迅跑!

    jw.cfxy.cn - 2020-01-11 - 收藏
  • 北京工商大学教务处

    北京工商大学教务处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北京商学院合并,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组建而成。北京商学院先后隶属商业部、国内贸易部,前身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和中央商业干部学校。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建于1950年初,中央商业干部学校建于1953年,1958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干部学校合并到中央商业干部学校。1959年商业部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央商学院,1960年更名为北京商学院,中央商业干部学校与北京商学院合并。1969年北京商学院因文化大革命停办,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招生。北京商学院是我国建国后建立较早的专门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之一,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轻工业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所轻工业高等学校。1970年迁入陕西省咸阳市,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北京原址重建,先后隶属于轻工业部和中国轻工总会,主要面向轻工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机械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建于1982年,隶属于机械工业部,主要是面向机械工业行业培养管理干部。迄今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十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合并组建后的北京工商大学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由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以经、管、工为主,经、管、工、理、文、法、史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并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2007年6月,学校接受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经全体委员投票确定:北京工商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结果为优秀。学校现设11个学院、1个教学部;拥有2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北京市高精尖中心、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实验室、1个北京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北京市研究基地、获批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现有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个,联合培养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1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其中工程硕士专业领域7个)、本科专业50个;拥有北京市重点学科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北京市专业群建设与改革试点1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2003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0次会议审核批准,学校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2004年起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会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12年12月,学校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授予学位学科名称为食品科学与工程。2014年9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获批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现有博士生14名,硕士生2202名,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11474名,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878名。学校总占地面积82万平方米(合1230.6亩),其中阜成路校区21万平方米,良乡校区6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68万平方米,其中阜成路校区19.88万平方米,良乡校区25.8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5.75亿元。图书馆馆舍总面积25793平方米,截至目前,馆藏纸质文献1679508册、中外文期刊1271种、报纸82种、电子图书88.8万余种、数据库97个。十五时期以来,抢抓机遇,积极拓展办学空间,不断完善基本条件,完成了阜成路校区改造和良乡校区一期等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良乡校区新建面积达25.8万平方米,2004年10月,8千余名学生顺利入驻,良乡校区一期工程的建成,为莘莘学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校新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十一五及十二五时期,学校逐步完善阜成路校区和良乡校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推进良乡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开工,实现整合校园资源、优化办学空间、提升条件保障的目标。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456人,其中专任教师933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47人,副教授392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分别为563人和28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1.2%。 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含双聘院士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市级人选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3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3人,北京市学术创新人才4人,北京市教学创新人才3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5个,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5人,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10人,北京市优秀教师6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9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人才48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2人。5人入选北京市长城学者培养计划,23人入选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20人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3个团队入选北京市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计划。1个团队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拔尖团队,2人入选北京市高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7人入选北京市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人才培养学校围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目标,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了从本科、硕士研究生到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坚持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复合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优势学科为主干,走多学科协调发展之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生命线,积极探索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11年11月,学校启动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持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质量,形成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知识传授与探究、能力培养与建设、人格塑造与养成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培养范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健全人格的人才。学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学校入选国家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专业2个;入选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3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2部,北京市精品教材35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北京市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级教学名师13名;北京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单位2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科学研究学校积极推动面向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科技工作,在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五年来,学校共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8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及其子课题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2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获批北京市科技重大项目1项,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4项,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4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奖29项;五年来,学校已授权发明专利186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共出版学术专著、译著405部,发表论文6900篇。2015年科研经费达到2.37亿元。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中国塑料》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食品科学技术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些刊物学术特色鲜明,质量优异,多次获奖。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积极推动与海外一流院校、学术机构的实质性交流与合作,在国际合作交流、留学生发展、师生境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学校与美洲、欧洲、亚洲和大洋洲近26个国家和地区的53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和2014年,我校与爱尔兰考克大学联合举办应用统计学(风险和精算)(国际)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国际)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分别获教育部批准。学校面向在校学生的国际项目2015年派出近200名本校学生赴国外高校执行交换学生和攻读学位项目。近年来,通过学校国际合作项目进入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都柏林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世界顶级大学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生已经突破百名。学校积极整合各类外事资源,2016年11月,获批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项目,并成立巴基斯坦科技与经济研究中心,标志着学校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校积极实施《留学北京工商大学行动计划》,充分利用来华留学的大好机遇,提升了我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2014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我校正式成为承担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任务院校;2016年,我校首次获批北京市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全年共招收外国留学生共计211人,校园国际化气氛日益活跃。学校积极为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利用举办国际会议、合作伙伴院校交流等多种方式为教师的国际交流提供各类机会。学校每年派出教师近百人次赴国外一流大学接受培训和交流,赴国外(境外)进行学科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专业考察和交流,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党委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认真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提升依法治校理教水平,全面构建体现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大力营造和谐平安、风清气正、人文绿色的校园环境,注重凝练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力推进了学校转型发展。2007年11月,学校通过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达标检查验收,评定结果为优秀;2011年1月,学校在第六次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评选中,获得先进校提名奖称号;2012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北京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集中检查,受到检查组充分肯定;2013年,学校顺利通过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检查。此外,学校连续多年荣获首都文明单位、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交通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2010年,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被评为全国心理健康先进教育机构;2011年学校荣获首都文明单位标兵单位;2012年,学校工会被评为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2012年至2015年,在北京高校学生党建红色1+1活动评比中,连续四年获评一等奖;近年来,获北京高校组织、宣传、纪检、学生、统战、保卫、离退休等工作多个奖项。2015年6月,学校召开合校以来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特色、内涵、规范、质量八字方针,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早日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学校的改革发展事业始终得到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李鹏、李岚清、贾庆林、刘淇、陈至立等到校视察指导工作,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及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领导经常来校调研指导工作。当前,北京工商大学坚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认真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积极建立适应学校发展的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以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特色、奋发有为,积极为国家和首都培养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的复合性应用型创新人才,共铸共享北京工商大学的美好明天!

    jwc.btbu.edu.cn - 2020-01-11 - 收藏
  • 江西农大教务处

    江西农大教务处

    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以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是江西省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的高校;是农业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国家林业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位于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占地面积1.6万亩。校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学校溯源于1905年创办的江西实业学堂,1908年更名为江西高等农业堂。本科教育肇始于1940年创办的国立中正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昌大学,1952年组建江西农学院。1958年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1968年更名为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69年江西农学院和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合并。1980年11月更名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校育人体系完备。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哲、艺等10大门类。现设有17个学院,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达26000余人(含独立学院)。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1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3个江西省高水平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二类特色专业,4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19个省级特色专业。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4年,招收了江西省唯一的外籍博士后。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占教师总数的80%。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有全国五四奖章获得者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24人。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等国家级创新团队,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4个,江西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7个。学校依托办学优势,逐步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江西省唯一独立组建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技创新平台;建有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高水平实验室(工程中心);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大力推进协同创新能力建设,作为核心协同单位组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获批认定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拥有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坚持以育人为中心,教学、科研共同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建校以来,累计培养各类毕业生30余万人,大多数成为生产、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骨干力量和领导干部。据不完全统计,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涌现了6名院士,1名共和国部长,12名省部级领导干部,30多位大学党委书记、校长,100多位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模范教师。目前全省100个县市区中有30位县(市)委书记、县(市)长为农大毕业生。学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与地方产业发展,与全省80%以上县市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以重大产业项目为载体,先后推广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及现代农业技术。十二五以来,学校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奖励9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大力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jwc.jxau.edu.cn - 2020-01-11 - 收藏
  •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务处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教务处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是由福建师范大学与有关企事业单位联合申办,2003年5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创办,2003年12月通过教育部首批确认的独立学院。学院实施全日制本科教育,办学以来先后获评全国百所较好独立学院、全国先进独立学院、中国最具品牌价值独立学院、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百载春秋,薪火相传。学院沿用了福建师范大学前身校之一的福建协和大学的校名,继承和发扬老协和大学的优良办学传统,砥砺出厚德励进,博学自强的校训精神,依托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学府优质教育资源,以新机制、新体制,积极探索办学新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学院位于福州闽侯上街大学城学府南路,校区占地面积近千亩,背靠郁葱的旗山,溪源江从校区穿行而过,校园环境优雅,人文气息浓郁,具有完备的教学、实验、文化、体育和生活设施,是融现代化、网络化、人文化、生态化、园林化为一体的山水学村。学院依托福建师范大学优势学科,努力创建特色和品牌专业,目前设有文化产业系、外语系、信息技术系、国际商学系、经济与法学系、管理学系和国际教育学院,共开设涵盖文、理、工、教、经、法、管、艺等学科门类30个本科专业和3个国际化本科教育实验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00余人。学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充分利用独立学院灵活的办学机制,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现有700多名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超过30%;自有教职工当中,有全国独立学院优秀工作者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名,福建省首批特支人才双百计划哲学与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省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教学团队1个。学院积极推动教学科研上水平、上台阶。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特色专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等16个,5部自编、合编教材入选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项目2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部级课题立项项目2项,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3项,省级各类科研项目(含重点项目、专项项目)近200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让每位协和学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以培养实基础、高素质、强技能的人才为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强调实践应用能力与一定的科研能力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实行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和主辅修制为核心的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决定修学年限,修满规定学分即可在弹性学制内的各个学年申请毕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生在国际、国内和省级各类赛事中获奖千余项,历届毕业生平均一次性就业率均达93%以上,在省内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并获评2007-2009年度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全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独立学院。学院充分发挥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毗邻港澳台、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为学生铺设出国留学的绿色通道。目前,学院已与国外和台湾地区多所高校进行办学交流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于2009年正式获批成为全国独立学院首家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即SQA HND项目)海外授课中心,先后组织多批学生赴英、澳、日等国家和台湾地区交流学习。作为成长型的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根据经济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和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要求,立足福建、服务海西,以满足学生学习成才的需求为己任,以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集中和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努力把学院办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独立学院,为高等教育现代化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贡献力量。

    cuc.fjnu.edu.cn/jw - 2020-01-11 - 收藏
  • whut教务处

    whut教务处

    武汉理工大学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6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了4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50587人,其中本科生36892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471人、留学生1224人。学校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确立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400万册。现有24个学院(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现有教职工5510人,其中专任教师317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22人,国家千人计划19人、万人计划5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特聘(讲座、青年)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 人。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化学学科和物理学科4个学科进入了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1%。现有本科生专业87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1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3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4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近年来,学校在多项全国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2014年学校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一,2016年学校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中获奖总数位居全国第二,连续7年以团体总分第一获得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杯)。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左右。学校在新材料与建筑材料、交通与物流、机电与汽车、信息、新能源、资源环境、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7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交通运输部内河智能航运协同创新平台、湖北省汽车零部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117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3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等4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的著名高校建立了8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等。学校2013—2015年连续三年入围 THE 亚洲大学百强榜,2013—2014年连续两年进入 THE 世界大学400强排行榜。2016年,学校进入THE世界大学980强排行榜和亚洲大学200强排行榜、QS亚洲大学350强排行榜、US News世界大学750强排行榜、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排行榜。

    jwc.whut.edu.cn - 2020-01-11 - 收藏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