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归档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创建,是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依托珠三角产业发展,秉承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行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产学研用立体推进的办学模式和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系统改革,立足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现有留仙洞、西丽湖、官龙山、华侨城、凤凰山五个校区,校园总面积236.0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8.84万平方米,其中教室10.75万平方米,图书馆5万平方米,体育馆2.58万平方米,实训实习场所10.08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17.47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95亿元。图书馆藏有纸质图书249.8万册,电子图书127万册,报刊1731种,中外文数据库46个。全校现有教职员工2227人,在编在岗教职员工1662人,正高212人,副高656人,博士31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珠江学者2人,特聘鹏城学者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12人,国家、省级特支计划教师4人。教职工中现有专任教师1146人,校外兼职(课)教师共119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2%,师资实力位居全国职业院校首位。学校设有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等16个二级学院和体育部、工业中心、国际教育部、华侨城校区等教学单位,招生专业72个。全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3977人,其中专科生22578人(包括五专生468人),应用型本科生1235人,港澳台及外国留学生164人。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4690人,自办专科教育在校生749人。国家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国家级精品教材12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9个,国家精品专业1个,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示范专业12个,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项,国家精品课程5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3门。学校注重培养国际化高端技能人才,已培养9.1万余名全日制专科毕业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届毕业生一年内自主创业率保持在5%左右,毕业3年后自主创业率达12.7%。人才培养质量受社会认可,237人次获CCIE证书,位居全国高校之首;6人获RHCA证书,全球仅1000人左右;33人获OCM证书,实现国内高校在校生零的突破;32人获HCIE证书,实现全国高职在校生零的突破。自2001年开始,学校先后与国内129所高校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协议。目前,全校共有128位老师承担研究生指导工作,其中12人承担博士生指导工作,共招收617名研究生,其中博士生20人。2012年经上级教育部门批准,学校开始应用型本科人才(联合)培养试点工作,在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招收应用型本科生,翻开我校人才培养历史新的一页。学校积极探索以应用为导向的高职科研模式,重视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政府决策,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努力打造高职的科研高地。截至2017年5月,学校已建成29个市区以上级科研平台,一批行业权威机构落户学校,国家级标准技术委员会2个,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00项。应用研发特色突出,获国家专利授权117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40件,发明专利233项。获批建设深圳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全校科研经费总量累计达到5.32亿元,2002年以来连续1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技术转移项目2035项,到账经费2.07亿元,科研竞争力位居全国高职院校榜首。2017年开始,学校不断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合作,组建应用技术研发机构,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先后与深圳市经信委、中兴通讯、深圳市国资委、中国联通、华为公司、快速制造国家工程中心、柴火创客空间、深圳市太赫兹研究院等一批政府、企业、行业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共同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创新创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抢抓新的机遇。学校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充分利用区域与自身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134所境外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年均接待来校访问考察的境外来宾达900人次。1999年,与海峡两岸高职院校共同发起海峡两岸技职教育论坛,至今已连续举办18届。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家单独考试招收港澳台学生和外籍学生的高职院校,至今已培养港澳台籍毕业生约400人。2006年,学校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教全球联系中心之一。2013年以来,在马来西亚等国家设立2个汉语语言文化中心。与香港专业教育学院黄克竞分校合办电气服务工程高级文凭合作课程,毕业生获得深港两地毕业资格。开办了金融管理、物流管理、软件技术、国际商务等4个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其中与澳大利亚联邦大学长达20年的合作被澳方誉为中澳教育合作的典范。学校重视社会服务与品牌形象,大力开展师资培训、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及职业资格认证工作,是国家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深圳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广东省、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深圳市再就业培训基地。年均完成各类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与资格认证11万余人次,先后举办95期师资培训班,为全国650多所中高职院校培训管理干部及骨干教师1万余人。先后对10个省、自治区的26所高职院校、168所中职学校进行了对口支援。选派核心团队建设和管理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创造了特区援建老区职业教育的典范。学校办学成绩显著。2001年首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优秀评估,2009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验收,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首批国家级示范校。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首批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中国十大最具就业力高职院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中国十大创新型高职院校、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深圳市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深职院审时度势,面向未来,再次迸发强音。为了紧密契合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和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改革时代、创新时代、质量时代新机遇,充分利用特区立法优势率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争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排头兵,学校在第三次党代会工作报告和十三五规划中创造性地提出三个服务、五个定位、一个率先的战略发展目标,即始终坚持为党和国家服务、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服务,努力成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深圳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深圳市民终身教育学校与中国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重要基地,率先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院校,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深圳模式。各级领导对学校发展给予厚望,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肯定。1998年11月、2005年3月、2017年3月,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三次亲临学校视察;2003年9月、2005年8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两次对学校工作做出重要批示;2005年9月12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学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2011年7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在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深职院的办学成就,并鼓励学校继续做好全国高职院校的排头兵;2014年6月2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亲切接见出席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我校原党委书记、校长刘洪一教授。
jiaowc.szpt.edu.cn - 2019-12-12 - 收藏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级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四川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以培养现代服务业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主,开设旅游类、计算机及软件类、财经金融类、工商管理与房地产类、护理类、汽修类专业40个,在校学生1.1万余名。学院位于成都市,现有高新校区、花源校区、青羊校区、锦江校区四个校区,占地面积529.06亩,建筑面积247267平方米。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施一流;是国家级计算机及软件技术实训基地,中国软件名城(成都)软件人才培养基地,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试点单位。学院与成都高新区共建高新成职软件教育园,牵头组建成都旅游职教集团。学院有高素质的师资团队,专任教师352人,教授、副教授170人,双师素质师资占专业教师的92.58%;建立了559名由行业专家和企业高管、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团队,设有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院与省内外363家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充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创业就业。学院建立了基于创业教育、创业项目孵化和推广的创业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58%以上,部分学生到海外就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院注重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学生互访、交换生项目、短期游学与海外实习等项目。学院已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法国萨瓦大学、加拿大温哥华社区学院、台湾环球科技大学等开展合作交流,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学院设立了学生海外研习中心。学院与部分海外院校实现课程置换或学分互认,语言和成绩合格者,完成我校学习后有机会到相关院校继续深造。
www.cdvtc.com/Category_1612/Index.aspx - 2019-12-12 - 收藏东林教务处
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7月,原名东北林学院,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由原国家林业部直属管理。1985年8月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2000年2月由国家林业局划归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9月经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教育部批准,成为 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2011年6月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2010年11月教育部和国家林业局签署协议、2012年3月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共建东北林业大学。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学校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医、艺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研究生院、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有62个本科专业,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种类33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培育)学科、1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7个黑龙江省重点一级学科、3个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有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联合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学校。学校现有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2.3万余人。自建校以来,已向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人。现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选6人,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人,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6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5人,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近年来,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2007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学校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帽儿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生物资源生态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黑龙江);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东北盐碱植被恢复与重建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5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有林学、森林工程、野生动物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森林工程、野生动物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3个国家林业局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1个省生物质能技术中试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省级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中心;有国家林业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等60个研究机构;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7个校内实习基地和264个校外实习基地。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涌现出以国家和省部级领导、中国工程院院士、商界和企业界精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创业创新人才,为我国的林业建设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近年来,学校每年有近200位来自欧美和亚洲发达国家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和访问考察;每年派出120多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和科研合作;学校与美国、法国、芬兰、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友好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生交流项目,并积极选派学生通过国家公派渠道赴国(境)外攻读学位。学校大力加强留学生教育培养,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留学生,生源来自五大洲近60个国家。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760多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林学会梁希奖141项、省部级奖励250项(其中一等奖29项),获得国家专利1500多件。学校连续14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至今连续被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2011年和2014年连续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近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绿化模范单位、黑龙江省十佳和谐校园、黑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先进集体、全省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军警民共建共育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学生工作先进集体,18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秉承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继续坚持和丰富办学特色,力争到2022年(建校70周年)使学校综合实力稳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到2032年(建校80周年)努力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52年(建校100周年)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林业大学。
jwc.nefu.edu.cn - 2019-12-12 - 收藏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务处
内蒙古农业大学是自治区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32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2001年学校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一省一校重点支持建设院校,2012年成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合作共建高校,2013年进入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院校行列。学校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被誉为塞外花园式高等学府。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本科高等院校,由原内蒙古农牧学院和内蒙古林学院于1999年合并组建而成。追根溯源,1952年,原河北农学院、平原农学院的畜牧兽医系和山西农学院的兽医专业迁至呼和浩特市,组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本科高等学校——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1960年,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更名为内蒙古农牧学院。1958年,内蒙古林学院成立,是新中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第一所高等林业院校。学校是一所以农为主,以草原畜牧业为优势特色,具有农、工、理、经、管、文、法、艺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设有动物科学学院等22个院(部),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382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657人。建校60多年来,共培养各类人才12万余人,遍布祖国各地,现大多已成为自治区农、牧、林、水、草、乳、沙等行业的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2002年和2008年,学校两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学校现有84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2个(含8个专业),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有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首批教育部和农业部批准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有40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6个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1个自治区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84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门自治区级优质精品课程,有19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8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59项。十一五以来,3部教材获国家级教材奖、95部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其中7部为国家级重点教材、42部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部入选国家百门精品课程教材,2部获中华科教基金奖。学校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总局重点学科、5个自治区重点一级学科、22个自治区重点学科、4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有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种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授权点涉及经济学、法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十二五以来,学校新上国家973、863、科技支撑、国际科技合作以及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项目和课题132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90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优秀科学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4项、重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1项;科研项目进账经费6.8亿元。先后有973个项目通过了鉴定评审和结题验收。学校在特色动物基因组及乳酸菌等研究领域的3项成果发表在影响因子超10.00的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制开发的益生菌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口蹄疫疫苗中完整病毒含量的破乳检测技术等成果成功地应用于伊利集团、金宇集团、内蒙古金河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学校承担并组织实施的草原绿色肉业、牧区生产生态生活优化、传统乳制品现代化生产技术、内蒙古春玉米小麦持续丰产高效技术、河套灌区粮油作物节水技术等国家和行业科技集成与示范类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在科技引领和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两位教师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一位专家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技和社科类成果奖51项,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科普二等奖1项。学校立项资助30个校级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其中有3个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支持计划、3个团队入选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8个团队入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乳酸菌筛选与乳品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立项建设,学校已建成1个国家级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3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野外台站和人文社科基地。2010年,学校被科技部批准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3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新农村研究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2015年学校绿色畜产品加工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和现代马业健康发展协同创新培育中心分别获得自治区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学校现有教职工2650人,其中专任教师155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06人、副教授467人。现有博士生导师133人,硕士生导师454人;有特聘院士9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8人,国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7人,国家、自治区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5人,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3人,自治区深入工农牧业生产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18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1人,自治区333人才工程首席专家3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18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60人、草原英才团队21个,有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8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24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4人。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学校由呼和浩特市校区、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和海流图科技园区3部分组成,形成了一校五区的办学格局。学校总占地面积1000公顷,其中,教学科研用地600余公顷。校舍建筑总面积108.1万平方米,标准田径场(馆)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26亿元。学校图书馆是内蒙古自治区农、林、牧等行业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馆藏纸质文献186.61(包含职院28.05)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185种,电子图书180.9万种,创建个人数字图书馆500个。拥有91个中外文数据库,其中包括SCI、EI、Willy等世界顶尖外文数据库及3个自建特色数据库。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加拿大、美国、日本和蒙古国等十几个国家的6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及学术交流关系。学校成立了中加可持续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心、马利克管理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分中心,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近五年来,外国专家教授700余人次来校开展交流合作、访问讲学等活动,部分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和顾问。学校还选派了380余名教师到国外学习。目前,有来自蒙古国、俄罗斯、加拿大、波兰、柬埔寨等国家的130多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以十佳毕业生评选活动为代表的校园十大品牌活动和教职工红烛杯文艺演出深受师生喜爱,一、二课堂协同联动推动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我校男子篮球队连续多年获得自治区高校冠军,并代表内蒙古参加中国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校田径队连续多年荣获自治区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1名,并在全国赛事中屡获佳绩。在2014年10月韩国仁川亚运会上,我校2011级学生施小霖作为国家队主力队员兼教练,喜获男子软式网球男团比赛铜牌。在2012年9月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甲组标枪、铁饼比赛中,2009级学生谭丽娜、李爱飞分别以48.65米、47.00米的成绩夺得金牌和银牌。2015年,我校在自治区主席杯校园足球总决赛中,获得男子校园组冠军,女子校园组冠军、女子超级组亚军。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被授予全区五一劳动奖章,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教务处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等称号,校团委多次被评为全区五?四红旗团委,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优秀单位全区高校学生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校史展览馆被确定为内蒙古大学生德育基地。全校师生正凝心聚力、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继续推进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工程,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不断调结构、抓内涵、固基础、提质量,为努力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奋斗目标,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而努力奋斗。
jwc.imau.edu.cn - 2019-12-12 - 收藏河北工专教务处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坐落于渤海之滨、运河之畔的沧州市,是河北省教育厅直属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学校于1952年在天津建校,由河北省水利厅、交通厅、工业厅合办,校名为河北水利土木学校,是当时华北地区最早建立的水利学校之一,也是解放后全国最早独立设立的水利学校之一;1955年更名为河北省天津水利学校;1958年,迁至保定市,升格为高等学校,更名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1960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河北水利学院;1966年,迁至石家庄平山县岗南镇,更名为河北水利工读专科学校;1970年迁至沧州市,更名为河北水利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2016年3月28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再次升格为本科院校,重新命名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2015年,学校整体搬迁至新校区。新校区占地550余亩,校舍面积近20万平方米,位于沧州西南高教区,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环境恬静优美。学校教育教学设备先进,设施齐全,条件优良。图书馆拥有现代化的图书管理系统,馆藏纸质图书约62万册、纸质报刊2700余种、各类电子资源数据库11个;学校现有七系两部,设本科、专科专业四十余个,涉及工学、管理学、文学3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学专业为主体,水利电力专业为龙头,建筑、测绘、自动化、交通、机械、信息技术、经济贸易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试点专业1个,水利部示范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学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适应应用技术型本科教学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四百余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60%以上。国家级和省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水利职教名师、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二十余人,沧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十大杰出青年教师十余人。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建有省级科研平台1个,校企合作共建科研平台3个,校内科研平台6个,为教师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近年来,教师主持科研项目三百余项,出版教材、学术著作二百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一千余篇,主持、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决策咨询四百余项,获国家专利一百余项。学校坚持崇尚致用,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引企入校,送教入企,形成了重应用、重技术、重能力、重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工学结合-工学交叉双段双企、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内外循环等,各专业依据专业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习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学校现有校内实训基地6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180余个,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大支撑。特别是与国网沧州供电公司共建校内电力工程技术训练与培训中心,配电运检实训项目将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追求,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出校园文明工程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等一系列特色品牌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专业对口率保持在84%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称职率在98%以上。2006年,学校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11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3年,学校名列教育部学信网评出的全国高职(专科)生综合满意度50强高校。2015年,学校是河北省唯一一所列入爱拼网评出的全国《2015年专科院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前50名的专科学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探索教育规律,狠抓内涵建设,突出办学特色,推进改革创新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主题。每一个水院人将继续传承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奋斗精神,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扎实做好教育管理工作,优化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将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多学科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事业良性互动的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为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建设美丽河北贡献力量!
stu.hbgz.edu.cn/main - 2019-12-12 - 收藏电子科大教务处
电子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之称的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学校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合并创建而成,1960年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主管划转为教育部主管,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经过60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学校设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000余亩,拥有馆藏丰富的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和一批设施齐备的现代化体育场馆。学校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湖水悠悠,银杏成海,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场所。学校以培养基础知识厚、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精英人才为根本任务,同时,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着力培养世界信息产业和工程界优秀人才,以及卓越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学校设有24个学院(部),66个本科专业,其中14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各类全日制在读学生33000余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0余人。学生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后劲足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16年本科生国内外深造比例为60%,其中出国(境)深造比例为15%,成电学子遍布海内外。学校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普惠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学生活跃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比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大专辩论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等国内、国际各类竞赛的赛场上,争金夺银,成绩斐然。学校已建成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精品开放课程、精品教材,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国家级教学基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20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示范中心,获得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校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包括的6个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70个,具有电子与信息领域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金融、翻译、新闻与传播、药学、公共管理(MPA)、工商管理(MBA)、工程硕士(含13个工程领域)等7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13个。在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有5个一级学科排名进入前10,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排名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排名并列第2。根据2017年3月ESI数据,学校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6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于2016年7月进入了ESI前1‰。学校以顶天、立地、树人为科研工作定位,努力构建三足鼎立(军事电子科研、以国家各类基金为代表的基础研究、与企业合作为主体的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架构,十一五以来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7项、部省级奖励239项,发表论文(专著)36000余篇(部),申请专利6400余项。学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科研机构43个,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和1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无锡研究院、成都研究院,致力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300余人,教授500余人。截至目前,我校现有国家级杰出人才总量(不重复计算)达20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IEEE Fellow21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2人(含青年拔尖人才计划8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21人(含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62人),长江学者3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2017年初学校教师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5人、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15人。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与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同一批国外知名高校签署了学生交流及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威廉玛丽学院、韩国浦项工科大学成为姊妹学校。自2010年实现留学生规模招生以来,学校已招收来自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900余名留学生。学校每年主办十余次国际学术会议,选派大批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合作研究和参加国际会议。INTEL、MICROSOFT、TI和IBM等跨国公司在我校设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奖学金项目等,直接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电子科技大学格拉斯哥学院;与法国蒙彼利埃二大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孔子学院;与美国和葡萄牙名校开展IMBA和DBA合作办学项目。电子科技大学以求实求真、大气大为为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为己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为在本世纪中叶前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www.jwc.uestc.edu.cn/Index.action - 2019-12-12 - 收藏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
中央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首批试点高校。学校始建于1949年11月6日,创办之初由财政部主管,历经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学院、中央财政金融学院等发展阶段,1996年更名为中央财经大学,2000年,学校由财政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学校秉持忠诚、团结、求实、创新的校训,传承求真求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被誉为中国财经管理专家的摇篮。学校总占地面积1027165平方米,其中学院南路校区占地面积141962平方米,沙河校区占地面积789798平方米。截至2016年9月,全校教职工1759人,其中专任教师1176人。教授28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4.06%,副教授4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0%;具有博士学位者83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75%。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14965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0060人,硕士研究生4013人,博士研究生655人,留学生237人。学校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学科为主体,文学、哲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设有50个本科专业,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本科专业自主设置权,拥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和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会计学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统计学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世界经济二级学科和经济信息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交叉学科等北京市重点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和统计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会计硕士和法律硕士等13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等三个专业学位与2010年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全国保险、资产评估专业学位研究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校;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7门,6门国家级公开视频课,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先后获得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和30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拥有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统计学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首批5个试点项目之一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精算研究院和首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财经研究基地。长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在老一代教师中,著名经济学家和学者陈岱孙、崔敬伯、崔书香、李宝光、刘光第、胡中流、李天民、张玉文、闻潜、姜维壮、魏振雄、王佩真、侯荣华、李继熊等先后在校任教,其中一些老教授仍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学校先后有42人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学校拥有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长江学者7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支持人才等各类杰出人才。学校是首批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人文社科类院校。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和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近年来,学校着力在全球范围内平台式引进大批海外优秀人才,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学院领导和学术带头人,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劳伦斯·克莱因、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罗伯特·恩格尔、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等担任学校学术委员、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作为我国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领域的重要科研创新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有力的智力支持。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了44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重大科研课题。学校举办的各类论坛和高水平国际研讨会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进入新世纪,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学校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设立了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6年和2007年,学校相继成为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首批高校。2010年, 学校成为国家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 院校和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快速推进,学校实施国际化战略,大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遍及世界五大洲的高校、政府机构、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等126家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2006年以来,作为国家援外项目培训发展中国家政府高级官员的学校受中央政府委托,先后对来自91个发展中国家730名政府高级官员进行培训,受到了广泛好评。学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首批46所高校之一。2005年和2007年,学校先后成为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项目学校和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学校根据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发展优势,经过科学论证,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将中央财经大学建设成为有特色、多科性、国际化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jwc.cufe.edu.cn - 2019-12-12 - 收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一校两地(北京、克拉玛依),北京昌平校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南麓,校园总面积496.5亩;克拉玛依校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校园占地面积7000余亩。学校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年,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成为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据ESI2015年8月更新数据表明,学校有4个学科进入ESI排行前1%,分别是Chemistry(化学)、Engineering(工程学)、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和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围绕石油石化产业结构,构建起由石油石化主体学科、支撑学科、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组成的石油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了攀登计划、提升计划和培育计划,分别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石油石化优势学科,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基础支撑学科,非常规油气、新能源、海洋油气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二十万名优秀专门人才,为国家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被誉为石油人才的摇篮。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7714人、硕士研究生5538人、博士研究生1142人、留学生663人,在校生总数15000余人。毕业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36人,其中教授237人,副教授35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新(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3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通过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选拔、青年教师成长工程两条快速成长通道,支持优秀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学校坚持把科学研究作为强校之路,按照搭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取得大成果、做出大贡献的思路,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科研水平。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级科研创新平台分室以及20个省部级各类科研创新平台和17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实验室分室。石油石化学科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在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在非常规油气、新能源等新兴研究领域发展迅速。十一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600余项,获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共3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7项。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科技奖2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3项;获得省部级及社会力量科技奖共24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有122项。国家级奖励数在2014年、2015年全国高校通用项目中均排名第10。学校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2013年10月,教育部与五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学校先后与116个省市区政府、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特别是探索建立了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现有近60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设置企业奖助学金;13家石油石化企业在校建立了育才厅;与25家石油石化单位签署了订单式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40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招收博士后;在140家石油石化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或联合培养基地;在100家企业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在67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与克拉玛依市联合建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与三大石油公司在京研究院联合建立北京工程师学院,着力实施本科卓越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迈出了新步伐。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学校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50多所高校和多家公司建立起了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国外大学或公司联合建设了11个国际联合研究机构;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联合建立了孔子学院;平均每年举办或参与近十场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校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坚强保证,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秉承石油文化传统,形成了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为学为师,立德立言的教风、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的校训以及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石大精神,是石大文化的精髓。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肩负历史使命,培育石油英才获得单项奖;2014年,获得北京市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提名奖。厚积薄发,开物成务。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石油大学全校上下凝心聚力,向着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www.cup.edu.cn/jwc - 2019-12-12 - 收藏北师大珠海教务处
百年根基北京师范大学创办于1902年,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百年砥砺,铸就了北师大丰富的文化底蕴、突出的学科优势和雄厚的教育资源。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吴承仕、黎锦熙、陈垣、范文澜、侯外庐、白寿彝、钟敬文、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为代表,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弘文励教。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北京师范大学学科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布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丰富,是国家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拥有一大批学术造诣精深、蜚声中外的学者,是我国最重要的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校简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原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教育园区)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由北京师范大学和珠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举办、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建设珠海分校是北京师范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部有关批复精神的指导下,珠海分校坚决执行北京师范大学提出的资源国有、学校举办、市场运作、全新模式的建校方针,坚决贯彻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共赢求合作的发展思路,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管理方式、运行机制、国际合作以及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的改革尝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育与科技产业复合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改革实验区,发展成为开放式、有特色、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珠海分校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由北京师范大学负责。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珠海分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派出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负责分校的行政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珠海分校依托北师大的优质学科资源,着眼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致力于培养具有宽厚人文、科学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建校以来,生源遍及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二十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录取的新生全部来自各省普通本科二批,第一志愿录取考生比例由2003年的67.9%上升至2014年的99.66%。2011年我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3所高校被国家教育部制定列入2012年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校名册。现有在校生达2.3万多人。珠海分校设有文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不动产学院、特许经营学院、物流学院、法律与行政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应用数学学院、运动休闲学院以及国际商学部等十五个学院/学部,开设63个专业及若干国际合作课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学生修满所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学分,颁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毕业证书;符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例》规定者,可申请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士学位证书。师资与学生为了确保珠海分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珠海分校建校初,北京师范大学即选派以知名学者和教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承担珠海分校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相关院系也选派出一些知名学者和优秀教师到珠海分校担任教学工作。著名管理学家、博士生导师蒋正华教授,两弹一星功臣、中科院院士黄祖洽教授,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心理科学联盟副主席、博士生导师、北师大教授张厚粲先生等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学者均应聘在珠海分校参与教育教学或为学生开设讲座。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师大博士生导师顾明远教授亲自主持珠海分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也受聘在珠海分校任教或讲学。珠海分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治学严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我校自有师资队伍中,82%以上具有硕士学位,2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比例占38%,其中正高级职称比例占14%;35岁以下的专任教师占47%;高学历、高职称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队伍的主要力量。另外外籍教师比例约10%,也达到了较高比例。教育创新和人才培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遵照教育部按照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精神,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管理方式、国际合作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的改革尝试的指示精神,在继承北师大优良传统和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创新之路。教育创新原则:国际化原则——充分汲取和利用国外著名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知名大学的专业和课程,实施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模式。目前已与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及港澳地区的多所高等学校(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应用性原则——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强调实用性。区域化原则——为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个性化原则——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最大的选择空间。教育教学制度:弹性学习制——打破传统的学年制限制。根据相关规定,学生可自主决定在校学习年限;在规定的3-8年时间内,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在学期间,学生可以申请保留学籍,短期休学、就业后可继续返校学习。三学期制——两个长学期18周教学,利用暑期4周小学期开展社会学习、海外游学、名师讲座、综合实训等多样化教学活动,供学生个性化选择学习。二次专业选择——学生入学后可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自主进行二次专业选择。学分互认——对不同专业开设相同课程,各个专业相互认可。跨学科课程的学分,在规定课程模块内,可进行学分转换。自主选课——所有通识选修课由全校学生任选。从08级开始,在20%的容量内,全校学生可自由选择通识必修课;在专业课(特殊课程除外)中,学生可以在20%的容量内跨专业跨院系自主选择课程、老师和上课时间。辅修专业——各专业根据需要制定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学生在主修专业外兼修其他专业课程满30学分的,可获得辅修证书;兼修另一专业课程满50学分的,可获得第二专业毕业证书;兼修跨学科的另一专业满50学分的,同时完成兼修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学分,可获得第二学位证书。学校还专门针对复合型人才发展需求,制定了对外汉语—英语、金融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双专业课程。服务学习——在社会(社区)服务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效果,使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自主发展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自主规划发展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自主组织教育活动,自主选择学习形式,使道德养成、身心发展与专业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面向社会需求,与行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培养相结合,开展多种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证书培训等,使学生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外向型——采用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教学计划,引进外籍教师,部分课程引进原版的教材、实施双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现代竞争意识。复合型——在严格实施专业培养之外,向学生提供多项辅修课程、双专业、双学位课程,促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学术型——通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毕业后可以到国内外大学进一步深造,攻读研究生。珠海分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毕业生综合素质得到社会良好评价和用人单位认可。许多知名企业和我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毕业生考取国内研究生和出国(出境)留学的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国内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大多进入了985、211重点大学,出国深造学生大部分被世界知名大学如英国剑桥大学、卡斯商学院、帝国理工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录取;珠海分校每年都有一定比例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应征入伍和自主创业等项目,并且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1年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被教育部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建设规模与学习生活条件珠海分校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珠海,学校依山傍海、青山绿水,校园环境优美,被誉为亚洲最美丽的大学校园。珠海分校占地5000余亩,总规划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积62余万平方米,投资总额31.39亿元,教学与生活设施先进,堪称国内一流。珠海分校拥有专业实验室80个,4个国家级实验室,实验室的仪器设备15647台,总价值10237.69万余元。实践教学基地479个。信息技术与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教学示范中心被评为广东省教学示范中心。图形图像实验室成为珠海市科技创新公共实验室。学校的网络基础设施高度发达,被中国教育和科学计算机网网络中心授予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珠海城市节点单位。珠海分校图书馆环境优越,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10余万册,电子图书80余万种,中外文报刊20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45种,设7个印刷型文献阅览室,1个多媒体阅览室,5个普通研讨室、1个试听研讨室、16个休闲学术研讨区,设有3500个阅览座位,向读者提供开放式外借、阅览、试听、上网、信息检索及各类技术服务, 馆内计算机及试听设备全部向读者免费开放,为师生的学术研究和学习研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珠海分校体育设施齐备,已建有足球场2个,350米、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各1个,标准比赛泳池和沙滩休闲泳池各1个,大型风雨操场(室内球馆)一座及室外标准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等体育设施,可满足师生的训练和锻炼需求。珠海分校生活条件优良,建有不同规格学生宿舍,宿舍设有空调、卫生间以及太阳能自动供热系统;宿舍配备组合式家具、IC卡电话及宽带网接口。校内有5条公交车专线及长途客车直达珠海市区和广州。银行、邮局、通讯部门、医疗门诊部等社区服务设施齐全,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为莘莘学子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jwc.bnuz.edu.cn - 2019-12-12 - 收藏北京体育大学教务处
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于1953年,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办学基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约1100余亩,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拥有室内外训练场馆共百余个。学校设有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体育与健康学部、人文社科学部。奥林匹克运动学部下设冰雪运动学院、足球运动学院、中国篮球运动学院、中国排球运动学院、中国游泳运动学院、中国田径运动学院、极限运动学院、马术运动学院8个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部下设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心理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院、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运动医学与康复学院7个学院;人文社科学部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艺术学院、国际体育组织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学院、继续教育学院6个学院;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附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2所中等学校。中共国家体育总局党校、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设在学校。学校现有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能训练与身体恢复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图书馆藏书110余万册。学校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现有16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新闻学、广告学、应用心理学、英语、表演、舞蹈表演、运动康复、休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拥有教育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法学、文学、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心理学、临床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硕士、艺术硕士和新闻与传播硕士3个专业学位以及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在教育部近十年组织的三次全国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校学生万余名,其中本科生9000余名,研究生2400余名。近5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超过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水平。建校以来,学校积极践行并彰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功能,为国家培养了近10万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学校创办了研究生冠军班,截至2015年,已培养奥运会、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冠军运动员及其教练员312人,其中奥运冠军73人。2015年,又创办了残奥冠军班,招收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教育、训练工作需要,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坚持科研育人,通过高水平科研促进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着力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重大项目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荣获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课题以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层次、水平和整体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体育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奥林匹克运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党和国家、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2008年,学校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荣获由国际奥委会授予的体育与社会责任奖。学校3任校长钟师统、马启伟、金季春分别荣获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学习和研究奖和体育与教育奖。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对外开放参观的重点单位之一,北京体育大学是向世界展示新中国体育成就的重要窗口。1955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先农坛体育场观看了中央体育学院排球队与印度国家排球队、中央体育学院和第一机械足球联合队与苏联球队的比赛。建校以来,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方向,为中国体育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已为106个国家培养留学生万余名,其中,阿列克·马迪申博士2015年当选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席。先后授予克罗地亚前总理、克罗地亚奥委会主席兹拉特科·马泰沙博士学位,授予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等8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学位。2009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专项,资助研究生冠军班出国留学,随后,该项目纳入中美人文交流高层次磋商机制。目前,学校已派出60余人。学校确立了到2020年力争走在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前列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深化综合改革,推进依法治校,继续推进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向着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宏伟目标迈进。
jwc.bsu.edu.cn - 2019-12-12 - 收藏
推荐资讯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