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归档
吉大教务处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 年,1960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 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 所大学之一,1995 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 工程审批,2001 年被列入985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04 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2000年,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转隶并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44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9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47个。9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2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624人,其中教授2014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213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双聘27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9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4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人选93人。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其他行业部委重点实验室23个。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成果。学校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全日制学生70157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25084人,本专科生43601人,留学生1472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70947人。学校聚焦名校合作,逐步完善全球网络布局,目前,已经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7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的36所,前200的54所。学校与11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32个中外合作平台。学校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积极引导和推动科技产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健康发展。组建成立吉林吉大控股有限公司,统一规范管理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面推进学校全资企业的改革,建立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长春电信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吉大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科技公司正在蓬勃发展。学校科技园已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现有6个校区7个校园,校园占地面积611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学校在珠海市建有珠海校区,占地面积5000亩。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757万册,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在我校的 CALIS东北地区中心为全国七大中心之一。学校以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为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职工引以自豪、让社会高度赞誉、让世界广泛认同的大学。到建校100周年时,把吉林大学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吉林大学将努力做到在关心国家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让党和国家满意;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上有所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
jwc.jlu.edu.cn - 2019-12-22 - 收藏肇庆学院教务处
肇庆学院为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本科大学,创办于1970年。学校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坐落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星湖景区内,校园总占地面积1214.3亩,环境优美,曾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 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广东省文明单位 广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学校肇庆市花园式单位等称号,2016年入选广东省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省市共建高校,并获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学校有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十大学科门类,66个本科专业,面向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甘肃、河南、河北、安徽、辽宁、吉林、山东、山西、云南、青海、贵州、陕西、宁夏、内蒙古、新疆等22个省区招生,具备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729人,函授生10390人,教职工1425人,双聘院士1人,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134人,副高职称人员401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57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629人。以西江学者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受聘担任学校的客座教授。拥有1个教育部批准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1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硬件设施完善。现有教学仪器设备超过2亿元,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68.3万册,电子图书96.1万种,纸质报刊1500多种,拥有音像、光盘等资料20000多种(件),开通了《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Springer Link》等20多个全文数据库。学校将教师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同时设有多个非师范专业,向多科性、综合型院校方向发展,坚持以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学校先后与英、美、日、澳、意、蒙古、印尼等多所高校开展密切的学术交流。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文化、体育、艺术竞赛活动,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共15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坚持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以厚德、明智、博学、力行为校训。目前,全体师生在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精神激励下,正在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jwc.zqu.edu.cn - 2019-12-22 - 收藏河海大学教务处
河海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实施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以及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百年来,学校在治水兴邦的奋斗历程中发展壮大,被誉为水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南京市、常州市设有西康路校区、江宁校区和常州校区,占地面积2580余亩。河海大学,源于1915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水利人才的高等学府,开创了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先河。张闻天、沈泽民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河海求学,并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与东南大学工科合并成立河海工科大学,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后更名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水利系与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水利系科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组建华东水利学院,钱正英为首任院长。1960年,学校被中共中央认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校名。河海大学设有水文水资源学院、水利水电学院、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学院、环境学院、能源与电气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力学与材料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企业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系等专业院系和大禹学院(拔尖人才培养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截止2015年底,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50344名,其中研究生15895名,普通本科生19917名,成人教育学生13948名,留学生584名。河海大学现有教职工3258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187名,博士生导师400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15名。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入选者1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6名、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8名,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3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名,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计划培养对象近300人次。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5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7个。河海大学是国家首批授权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高校之一。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学校水利工程学科排名第一。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学科进入 ESI 世界排名前 1%,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水利工程),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10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46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 15个博士后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涉及19个工程领域;52个本科专业。河海大学坚持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先后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温家宝总理2005年视察学校时指出,分布在全国各地水利战线和水电战线的技术骨干,很多都是河海大学学生。新中国的水利和水电事业的发展,是同我们这里输送的大批的人才分不开的。学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以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为导向,大力推进本科教学工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4项,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拥有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专业5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9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2005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河海大学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强化科研特色和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推进协同创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校拥有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工程安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以及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4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紧密结合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西部水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层面重点、重大研究计划和重点、重大工程科研项目。2000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7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606项。学校面向国家水安全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培育水安全与水科学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河海大学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学校是国家首批授权可授予外国留学生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高校,已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千余名博士、硕士与学士,与20个国家(地区)的57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所)际协作关系。学校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行业大型企业联合培养留学生,为国家水电走出去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2015年,成功入选教育部金砖国家网络大学优先合作学科领域项目2个。河海大学围绕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秉承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校训,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内涵特色,力争早日建成水利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jwc.hhu.edu.cn - 2019-12-22 - 收藏福建医科大教务处
福建医科大学创建于1937年,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首任校长侯宗濂(1900年-1992年),系中国近现代著名生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在近8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以造就优秀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服务社会发展、弘扬先进文化为己任,逐渐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训,成为一所以医为主,理、管、法、文、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和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省属重点建设高校,是福建医药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预防保健中心。学校拥有上街、台江2个校区,占地约1500亩,校舍建筑面积42万多平方米,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市大学新区上街校区。设有20个学院(部),学生21000多人、教职医护员工10700多人(含附属医院),其中校本部1200多人。建有5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附属第三医院正在建设中。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先后与海内外近2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合作。学校以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人才培养总目标。办学近80年来,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10万多名医学人才。校友中不乏杰出人才,其中有院士、专家、教授,许多校友都已成为医药卫生战线的领军人物。我校培养的学生以理论功底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著称,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近年来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专业学生在历年国家执业医师(护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名列全省前茅。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比赛成绩名列前茅,2016年5月,我校代表队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荣获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900多人、博士研究生260多人、硕士研究生2700多人,在校留学生、港澳台生5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4900多人。设有普通本科专业26个。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学成果奖3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学团队、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5个,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课程等3门。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特色专业8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服务产业特色专业4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群3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教学团队9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8个,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精品课程37门。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1个,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学校设有非直属附属医院14所(含临床医学院2所),临床教学医院24所,专业实践教学基地58个,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基地网络。在学校1440名专任教师(含附属医院临床教师) 中,具有博士学位占36.88%,硕士学位以上占84.66%,高级职称占62.57%。博士生导师138名,硕士生导师787名。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3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3人,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8人,全国高校优秀骨干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0人,福建省百人计划人选8人,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人选1人,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1人,闽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19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3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4人,福建省特支计划人选19人,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1人,福建省优秀专家22人,福建省优秀人才6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63人,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13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52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29人,福建省高校创新团队6个。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学科和科研平台。现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2个,二级学科27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8个,二级学科5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科6个。根据国际权威机构最新统计,2009年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现有福建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省中医、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1个,省211工程重点学科2个,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现有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院士工作站。拥有肿瘤免疫药物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唯一的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十二五以来,科研经费总量达7亿元,获各类科技项目233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3000多篇,获授权国家专利112件,获省科技奖36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4项,获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福建医学科技奖68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获省紫金科技创新奖5项,获省运盛青年科技奖7项。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项。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可持续发展力、核心竞争力、改革创新力、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若干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争取进入国内同类医学院校前列。
jwc.fjmu.edu.cn - 2019-12-22 - 收藏山西大学教务处
山西大学坐落在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都——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其悠远的文脉可以上溯至明代三立书院及清代晋阳书院和令德书院。早期的山西大学堂中西合璧、文理并重,办学思路开阔,育人理念先进,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三晋大地百年文化科教的重镇。历经114年办学历程,山西大学始终根植于华夏文明的沃土,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之需要为己任,秉承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光荣传统,弘扬勤奋、严谨、信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培育了二十多万名优秀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百年育英才,盛世续华章。近年来,承载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时代使命,山西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工并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1998年成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大学。2003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05年,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山西大学成为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入选高校,迈上了国家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新平台。2014年,经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复,具有六十年办学历史的太原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山西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学校拥有一批以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代表的重要学科平台。设有涵盖文、史、哲、理、工、农、经、管、法、教、艺、医等12大学科门91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以及10个本科双学位招生专业。现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37个、二级学科授权点13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9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硕士点各2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硕士点各3个。近年来,学校获得的国家973、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稳步增加,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等16项国家科研大奖。名师名人荟萃,教学成果显著。现有专任教师2015人,高级职称教师839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国际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骨干教师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近百人。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部教材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共有10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或提名奖。实践活动丰富,育人成绩斐然。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9000人,其中本科生22988人,各类研究生7477人。开设初民试验班,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显著提升了学生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学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在近几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大赛、广告艺术大赛和英语竞赛中,我校学子共荣获得全国一等奖40余项;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赛事中,先后获得金银铜牌十余枚。国际交流广泛,留学渠道通畅。学校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同美、日、韩、英、法、德、加等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积极拓展本科生国际交流渠道,与多所国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机制,为学生出国深造创造了良好条件。校园环境优雅,办学条件优良。目前有坞城、大东关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1485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林荫遮道、花草围楼,处处散发着宜学宜居的人文气息,被省政府命名为园林化单位和绿色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352万册,电子图书26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9.5亿元。即将建设的东山新校区占地1615亩,将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百年传承,薪火相继。走过114年光辉历程的山西大学,面临着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的难得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提升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快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成社会更为满意的人才高地、贡献更为卓越的创新基地、辐射更为广泛的教育要地。
jwc.sxu.edu.cn - 2019-12-22 - 收藏广西大学教务处
广西大学坐落于风景如画,有着绿城美誉的广西首府南宁市,是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也是目前广西唯一的国家211工程学校,教育部和广西共建的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学校创办于1928年,首开广西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教育界北蔡(蔡元培)南马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博士。1939年广西大学成为国立大学,竺可桢、李四光、陈望道、陈寅恪、王力等一批名家曾在这里任教,是当时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5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为广西大学题写了校名,同年,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建制,成立广西农学院。1953年,广西大学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中南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1958年,国务院批准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7年,原广西大学与原广西农业大学(1992年广西农学院更名为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迈上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在8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广西大学逐渐形成了勤恳朴诚的校训,积累和沉淀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深厚的人文底蕴和独特的西大精神。近年来,随着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院校、教育部和广西共建的省部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建设高校,广西大学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科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学校现设31个学院,学科涵盖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艺等10大学科门类,有98个本科专业,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学科全球前1%行列, 植物学与动物学的被引次数接近ESI阈值(潜力值超过70%)。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广西重点建设的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有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1个广西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注重科技创新,努力服务社会,产生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其中,王丕建教授长期从事牛、猪杂交改良研究工作,在国际水牛会议上获科学先驱者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个人奖;张先程研究员主持的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获1981年国家特等发明奖;卢克焕教授(第二完成人)承担的牛体外受精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日波教授主持的 高活力a-乙酰乳酸脱羧酶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双飞教授主持的造纸与发酵典型废水资源化和超低排放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学校作为主持单位,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4项,其中曾建民教授主持的反重力近终形铸造技术及其应用、王巨丰教授主持的大幅度降低雷击事故率、跳闸率和断线率的喷射气流灭弧防雷间隙关键技术研究、王双飞教授主持的轻工过程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关键设备及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项目成果分别是我校首次获得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年获广西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其中梁恩维教授主持的伽玛射线暴及其余辉的辐射成份和物理起源和石德顺教授主持的水牛体细胞克隆和干细胞建系关键技术与机理的研究项目成果包揽2项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6年唐纪良教授主持的十字花科黑腐病菌Ⅲ型分泌系统调控机理及其效应子研究项目成果获广西自然科学一等奖。学校还紧密结合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校市、校厅、校地、校企科技合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沈培康教授目前已率先创建了世界上唯一年产1.5吨的三维石墨烯小试生产线,年产15吨的中试生产线正在建设。余克服教授带领研究团队自2014年以来连续对黄岩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珊瑚礁进行系统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国内唯一的第一手研究样品,对我国南海及沿海地区保护与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16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3项,申请发明专利2800件,获授权发明专利451件,30件专利技术成果成功转让或许可实施。新世纪以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共5项,占广西有史以来获得国家级重大项目近半数(45.5%)。其中2016年学校获得2项国家级重大项目,同一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8项。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2项,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3项。学校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南开大学等28家成员单位共同组建了中国—东盟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研究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是中国—东盟研究领域唯一的中国国家级创新团队。学校着力提高教师水平和质量,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了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职工队伍。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699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17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88人,有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人员76人(包括延长退休16人),终身教授5人。其中,专任教师2158人,博士生导师315人,硕士生导师1772人。目前我校有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外籍教授、专家1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百人计划)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青年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7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人。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发展和改革取得了众多标志性成果。2007年至今共获得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61项,获得项目数居地方211工程高校前列。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7门,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学校连续11年获得广西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教育部评为2015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高校、2016年度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广西大学KAB创业俱乐部荣膺全国十佳。8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38万余名各类专业人才,其中李林、党鸿辛、陈太一、沈善炯、卢鹤绂、文圣常、施汝为、韩斌8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还有许多校友成长为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各行各业的专家、骨干和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职担任中央、地方大型国有企业正职领导的校友有27人,担任厅(局)级以上领导的校友有502人。目前学校有各类在校学生8万余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6001人,全日制普通硕士、博士研究生7735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23人,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及港澳台生1679人,各类在职教育学生42849人。学校大力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发展,教学科研装备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校园占地面积4700多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15.29亿元,拥有各类藏书755万册(含学院资料室),其中纸质图书378万册,电子图书377万册。全文电子期刊3.5万种,各类大型中外文数据库85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已形成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并重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有效支撑我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也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西大学的发展。今年1月8日,彭清华书记来我校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确立了建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9月20日,陈武主席来校主持现场办公会,提出要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广西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高端人才培养成长的排头兵。9月21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和随后林蕙青副部长来到我校视察,明确我校为广西一省一校政策的重点扶持高校。今天的广西大学,正牢牢抓住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朝着努力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目标,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打造广西高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科学研究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排头兵,高端人才培养成长的排头兵。学校将继续秉持勤恳朴诚的校训,致力于知识创造与传播、文明传承和创新、社会引领与服务,推动国家富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jwc.gxu.edu.cn - 2019-12-22 - 收藏绵阳师范教务处
绵阳师范学院是四川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成立。2006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7年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准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试点单位,招收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校地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故乡——被誉为蜀道明珠的绵阳市。校园占地面积1560余亩,建筑面积44.53万平方米,建有体育馆、网球场、游泳池等各类现代化服务设施。图书馆藏书154余万册,电子文献360余万册。固定资产总值11余亿元。 学校现已形成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本专科高等教育、成人本专科高等教育及留学生教育的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有16个二级学院,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留学生17000余人;涉及9大学科门类71个全日制本专科专业。有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学科5个,副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评议权学科10个。建设有10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7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2个四川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18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181人,专任教师919人,其中具有正、副高职称教师463人,硕、博士学位教师596人。硕士导师4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绵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绵阳市文化艺术专业领军人才1人。 学校现有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生态安全与保护重点实验室,3个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四川民间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李白文化研究中心, 1个省社科联高水平研究团队,6个绵阳市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四川绵阳文化产业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绵阳异常心理与行为矫治研究中心、四川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效能建设研究中心、四川绵阳舞蹈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四川绵阳期刊发展研究中心、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1个四川省科普基地, 1个绵阳市社科普及基地。 学校坚持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着力打造教育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 三大品牌,积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近五年来,学校教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100余项,校地共建省级项目70余项,以及大量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学校坚持对外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乌克兰、坦桑尼亚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及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师资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学生交流等活动。 学校坚持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近年来,学生立项校级科研项目近900项,成功申报国家专利400余项,学生科技文化活动获得国家、省和市级奖励2000余人次。学校建有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室、亚洲机器人联盟教育培训基地、中国科协创新人才培训基地、中国创造学会实验基地、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提高。 当前,绵阳师范学院的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学校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秉承厚德、博学、笃行、弘毅校训,坚持育人为本,服务地方办学理念,坚持立足绵阳、面向四川、辐射西部,服务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面向,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应用型大学。
jwc.mnu.cn - 2019-12-22 - 收藏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
中国农业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现任党委书记姜沛民,校长柯炳生。中国农业大学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其历史 起自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49年9月,由北 京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农学院和华北大学农学院合并为北京 农业大学。1952年10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机械系与中央农业部机耕化农业专科学校、华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平原省农学院合并成立北京 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10月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 年9月,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成立中国农业大 学,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校名。长期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得 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北京农业大学于1954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6所重点院校之一,于198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10所高等院校之一。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于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于1995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于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03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重要讲话。2005年10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吴邦国委员长视察中国农业大学,祝贺农大建校百年,鼓励学校再创辉煌。2009 年5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中国农业大学,与师生代表亲切座谈,对青年学生提出了殷切期望,对学校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步伐的要求。2010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回信,鼓励全校师生为发展现代农业作出更大贡献。2012年9月15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校参加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在视察学校时要求学校教书育人和党的建设两手抓两促进两不耽误,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具有农业特色的一流大学,为学校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极大激发了全校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jwc.cau.edu.cn - 2019-12-22 - 收藏北外教务处
北京外国语大学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在三环路两侧分设东、西两个校区,是教育部直属、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首批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于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后发展为延安外国语学校,建校始隶属于党中央领导。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归外交部领导,1954年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学院,1959年与北京俄语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外国语学院。1980年后直属国家教育部领导,1994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校现设英语学院、俄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法学院、亚非学院、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用英语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艺术研究院、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德语系、法语系、日语系、阿拉伯语系、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系、计算机系、体育教研部、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国际问题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另有信息技术中心、图书馆等教学辅助单位。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国家语委科研中心:国家语言能力发展中心;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中东欧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英国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教育部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欧洲语种群和亚非语种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学校编辑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文学》、《国际论坛》三种全国核心刊物,出版《国际汉学》、《国际汉语教育》、《中国俄语教学》、《德语人文研究》、《英语学习》、《俄语学习》、《法语学习》、《中国外语教育》等刊物。学校有全国最大的外语类书籍、音像和电子产品出版基地: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学校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主体,文、法、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其中外国语言文学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具有传统优势的特色学科。目前学校开设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瑞典语、柬埔寨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泰国语、印尼语、马来语、僧伽罗语、土耳其语、朝鲜语、斯瓦希里语、豪萨语、波兰语、捷克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保加利亚语、斯洛伐克语、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阿尔巴尼亚语、芬兰语、乌克兰语、荷兰语、挪威语、丹麦语、冰岛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波斯语、印地语、乌尔都语、菲律宾语、斯洛文尼亚语、爱沙尼亚语、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爱尔兰语、马耳他语、孟加拉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祖鲁语、拉丁语、吉尔吉斯语、普什图语、阿姆哈拉语、梵语巴利语、 索马里语、尼泊尔语、泰米尔语、土库曼语、加泰罗尼亚语、约鲁巴语、蒙古语、亚美尼亚语、马达加斯加语、格鲁吉亚语、阿塞拜疆语、阿非利卡语、马其顿语、塔吉克语 等72种外国语课程 。学校开设专业86 个,覆盖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五个学科;有1个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有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学科),即英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7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即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西班牙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学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1262人 ,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籍教师158人。学校有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05人 ,学校拥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共9人。学校普通本科在校生4955人,研究生2325人,学历留学生1012人。学校与世界上83个国家和地区的330所高校和学术机构 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与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等国外著名院校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学校承办了22所海外孔子学院,位于亚、欧、美17个国家,包括德国纽伦堡孔子学院、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比利时布鲁塞尔孔子学院、比利时列日孔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意大利罗马大学孔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孔子学院、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孔子学院、捷克帕拉斯基大学孔子学院、美国夏威夷大学孔子学院、德国慕尼黑孔子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孔子汉语学院、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西班牙巴塞罗那孔子学院、俄罗斯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阿联酋扎耶德大学孔子学院、英国伦敦大学孔子学院、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孔子学院、德国哥廷根大学孔子学院、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孔子学院、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孔子学院。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131万余册,中外文电子图书49.5万余册,中外文报刊1073种,中外文数据库69个 ,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为主要资料的馆藏特色。近年来,随着我校学科建设的发展,法律、外交、经济、新闻和管理等方面的文献逐渐形成藏书体系。在75年的办学历程中,北京外国语大学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要,形成外、特、精的办学理念和兼容并蓄、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成为培养外交、翻译、经贸、新闻、法律、金融等涉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培养了9万余名高质量的涉外人才。仅以外交部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校友中,先后出任驻外大使的就有400多人,出任参赞的1000多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因此赢得了共和国外交官摇篮的美誉。
- 2019-12-22 - 收藏中华女子教务处
中华女子学院地处首都北京,是直属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1949年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妇女革命家创建的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六十五年来,学校几经跨越式发展,1995年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2002年正式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终秉承老一辈妇女革命家确立的为新中国培养新女性的办学目标,致力于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推动两性和谐发展,服务妇女全面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以崇德、至爱、博学、尚美为校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知性高雅的应用型女性人才。学校目前设有21个本科专业,涉及法学、管理学、教育学、文学、经济学、工学、艺术学、理学8个学科门类,同时还设有4个高职专业。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专业特色建设点,2个北京市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学校着力培育妇女/性别研究特色和优势,在全国第一个设立女性学系、设立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妇女人权研究中心,建设中国女性图书馆,在国内高校率先招收女性学专业本科生和以妇女服务、妇女维权为研究方向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入选全国首批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是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秘书处单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2003年获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2004年获得招收港澳台(侨)留学生资格,2012年成为商务部援外培训基地。近年来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是中外女校校长论坛发起单位、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与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展交流,已经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政府推动妇女教育和妇女发展的重要窗口。学校将继续坚持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环境美校的治校方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在引领先进性别文化、推动性别研究方面有重要影响,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型女子普通本科学校,努力成为全国妇女教育研究中心、妇女理论研究中心、妇女干部培训中心和国际妇女教育交流中心,为建设一流女子大学而不懈努力。
jw.cwu.edu.cn - 2019-12-22 - 收藏
推荐资讯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