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35分类目录!
当前位置:35分类目录 » 数据归档 订阅RssFeed

数据归档

数据归档

  • 辽宁石油化工教务处

    辽宁石油化工教务处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坐落在辽宁省抚顺市风景秀丽的浑河岸畔,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签署共建我校协议。建校66年,学校已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等七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成绩,是教育部确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资格单位、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培养基地,是辽宁省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培养10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石化、煤炭等行业的技术骨干。学校占地面积1906亩,校舍建筑面积78.6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23.84万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2.5亿元。学校设有1个学部(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部)和16个学院(研究生、信息与控制、计算机与通信、机械工程、石油天然气、经济管理、数理、外国语、马克思主义、体育、矿业工程、继续教育、国际教育、民族教育、艺术设计、创新创业)。现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2个工程硕士领域和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成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特色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资助学科5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2个,全日制在校学生18515人(其中研究生1196、留学生551人)。设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含硕士领域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7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省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19门、省级视频公开课程2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广泛开展,近三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362项、省级奖励1000余项;在第十二届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全国竞赛辽宁省选拔赛中,学校有6件作品入围全国竞赛,在全省高校中排名第三。设有羽毛球、击剑两个教育部高水平运动队。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连续10年获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4人,专任教师982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8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7%,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81%。柔性引进 长江学者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辽宁攀登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人,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1人,国家和省部级科技专家、学科带头人、特聘教授67人,省级教学名师13人,省级高校创新团队4个、省级高校教学团队9个。学校集中力量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4个,与抚顺市联建了信息技术中心、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新能源研发中心,与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组建了石油化工联合实验室。成立了辽宁省雷锋研究会、辽宁省社会稳定研究会、辽宁省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研究平台。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揽国家和省市科研项目436项,获国家和省市科技成果奖35项,获授权专利232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出版著作、教材29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300余篇,其中被SCIE、EI、ISTP收录734篇。学校公开出版《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个科技核心期刊。学校被辽宁省确定为第一批高校科技服务县域经济试点单位。学校积极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韩国等18个国家的42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联合开展本科生 2+2、1+2+1、 4+1等培养项目,与美国北伊利诺伊大学等高校开展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与芬兰北中部应用科技大学合作举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是教育部指定的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单位。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办学优良传统,发挥问学穿石、修身诚化校训的激励作用,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实施雷锋精神种子工程,总结凝练出了雷锋五个一精神(一颗钉的刻苦钻研精神、一滴水的团结协作精神、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块砖的爱岗敬业精神、一片叶的感恩反哺精神),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长期办学中,创建了百家讲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党委、文明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依法治校示范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和辽宁省平安校园。在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全体师生将在新一届党委的领导下,凝心聚力、改革创新,以新的思想理念、新的精神面貌、新的工作举措,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jwcweb.lnpu.edu.cn - 2019-12-23 - 收藏
  •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大学教务处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作为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发祥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为民族的振兴和解放、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400多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并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两所大学之一。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发出了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号召。在国家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适时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从此,北京大学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学校一度名为北平大学医学院,并于1946年7月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两校合并进一步拓宽了北京大学的学科结构,为促进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及理科的结合,改革医学教育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在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北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窗口。现任校党委书记郝平教授、校长林建华教授。

    dean.pku.edu.cn/pkudean - 2019-12-23 - 收藏
  • 韶关教务处

    韶关教务处

    广东韶关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坐落在举世闻名的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和禅宗祖庭南华寺所在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粤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市。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距离广州市200公里,交通便捷,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武广高速铁路、韶赣高速公路、广乐高速公路、韶赣铁路贯通南北,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韶关至广州车程约2.5小时,武广高速铁路韶关至广州车程约45分钟。学校占地面积2694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8.86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集校园、林园、公园三园为一体,营造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近年来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大学生文明教育月活动、成长论坛、读书活动月分别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三等奖。学校还被韶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韶城新十景之一,图书馆大楼荣获国家建筑最高奖——鲁班奖,校园风光图片入编全国绿化委员会出版的大型画册《绿色辉煌》。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韶关师专。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综合性学科格局,已成为粤北乃至红三角地区人才培养和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目前,学校设有文学院、外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英东生命科学学院、英东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英东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软件学院)、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旅游与地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学院、教育学院、国际学院、韶州师范分院、医学院、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土木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3个二级学院和教辅部门,设有67个本科专业,53个专科专业。学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条件优良,拥有一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应用软件,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拥有广东十大最美图书馆之称的现代化、智能化的图书馆,馆藏纸质藏书262.95万册,数字资源15.6TB,其中电子图书160.5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17.9万余种,一站式信息搜索平台、计算机管理与服务系统、多媒体信息利用设备齐全。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487人,其中正高职称110人、副高职称421人、博士140人、硕士835人,为办学实力、办学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五年来,我校教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含子项目)1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37项,市厅级科研项目350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横向课题30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72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收录357篇;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市级以上科技奖57项,中国发明专利博览会金奖3项,国家专利116项。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1个;近五年主持国家级教改课题7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改项目61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近年来,出版专著、主(参)编教材300多部。学校为地方乃至全省及周边省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办学规模稳步扩大,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校五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近14万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981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6685人。学生在全国、省级数学建模竞赛、大学英语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物理实验竞赛、视觉艺术大赛等学科专业竞赛活动中,获得包括国家、省一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奖项1369余项。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居于省内本科院校前列,学校被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分别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印尼、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巴拿马、泰国、越南、柬埔寨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以及学术文化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省市政府、社会各界和港澳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2003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来校视察时对学校寄予殷切希望,提出了建设一流的校园,争创一流的质量,培养一流的人才的重要指示。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三个一流为目标,秉承立志、崇德、勤学、创新的校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高等教育发展新机遇,深入推进内涵发展,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和办学环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

    210.38.192.53/site/jwc/newsite - 2019-12-23 - 收藏
  • 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

    山东财经大学教务处

    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坐落于名泉喷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办学特色鲜明,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省属财经类高校。历史沿革学校于2011年7月4日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2012年6月9日正式揭牌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姜春云、王丙乾、陈至立等题词祝贺。山东经济学院的前身山东财经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与齐鲁大学的经济系合并组建而成,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文革期间,山东财经学院中断办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山东财政学院始建于1986年,是财政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建校初期实行部、省共建,以部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后,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2012年8月23日,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办学条件学校现有舜耕、燕山、圣井、明水和莱芜校区共5个校区,占地近五千亩。2016年4月,学校确定将圣井校区通过空间拓展、规划调整、功能提升建设为主校区。2017年3月开工建设,计划2018年5月完成主校区一期工程,确保2018级新生入住。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共有各类实验室145个,各类实践教学基地140多个。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山东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6个。山东省企业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山东省金融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经济运行动态仿真实验室和金融服务外包创新实验室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校舍建筑总面积119.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图书馆(未包含莱芜校区)藏书252.04万册,电子图书902.8万册,数据库362个,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学校现有两所独立学院——燕山学院、东方学院,在校生总数13800余名。学校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在校生10000余人。学科专业学校是目前全国在学规模最大的财经类大学,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33000余人。设有23个教学院(部),61个本科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16年,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同时,学校确定了19个校级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学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学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会计学专业群、国际商务专业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群、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群、行政管理专业群获批山东省自筹经费立项建设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86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8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60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687人。教师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6人,泰山学者岗位8个,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19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省级教学名师17人,博士生导师52人。2016年,7名教授入选山东首批智库高端人才名单。人才培养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现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7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56门。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34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0项。在全国全省挑战杯、创青春、数学建模竞赛、学术论文竞赛、CCTV英语演讲比赛中屡获嘉奖。2016年,在创青春全国创业大赛上勇夺3项金奖,位居全国前列、山东高校首位;荣获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位居首位。大学生创业园获评2016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保持较高水平。由BOSS直聘发布的《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中,学校跻身全国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高校榜100强,位列第74位。科学研究近三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68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48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教育部项目39项、省部级项目249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51项;被SCI、EI、ISTP和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294篇;获得科研经费6772.3万元,年均科研经费2257.4万元。设有山东省政府规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财政金融研究基地、山东省公共财政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基地、服务业创新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等20个省级研究基地(研究中心)。2016年,学校的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入选首批山东省高校科研机构类智库。学校主办的《经济与管理评论》和《山东财经大学学报》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城市经济十佳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山东省优秀期刊。《经济与管理评论》入选2017-2018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国内外合作交流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4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西敏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奥维西布雷学院、哈特福德大学、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圣托马斯大学、纽海芬大学、英国龙比亚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捷克布拉格城市大学、日本东京经济大学、台湾地区淡江大学、世新大学等国(境)外大学合作,每年选派数百名学生赴海外访学或本科就读研究生项目,实施本科、研究生双学位教育,增加学生的海外经历。与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太平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等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近年来,为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地税局、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交通银行山东分行等单位举办多种形式、不同层次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目标当前,学校正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国家与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秉持克明峻德 格物致知的校训,坚持内涵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力争到2020年,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进入全国财经院校一流行列,少数优势学科进入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国内一流学科行列,金融学、会计学等二级学科成为全省顶尖学科,基本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

    jwc.sdufe.edu.cn - 2019-12-23 - 收藏
  • 云南大学教务处

    云南大学教务处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3年,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1937年,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出任校长,一大批著名学者受聘到校任教,奠定了学校较高的发展基点和深厚的学术底蕴,开创了云大办学历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云南大学已发展成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在内,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五十年代院系调整,部属云南大学一些重要而有特色的系科,如航空、土木、法律、铁道等被划出并入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政法学院、长沙铁道学院等高校;工、医、农等先后独立建校,并逐步发展为今天的昆明理工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1958年,云南大学由中央高教部下放云南省管理。1978年,云南大学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改革开放后,云南大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1996年首批列入国家 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1年列入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院校, 2004年成为教育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高校,2006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共19项二级指标全部评定为A,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学校,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实施院校。近年来,云南大学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主动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立足边疆、服务云南、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办学思路,按照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的总体要求,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主线,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实施综合创新战略、人才强校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合作共建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着力推进树木树人计划、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上了新的台阶。云南大学已成为一所以民族学、生物学、特色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边疆问题和东南亚、南亚国际问题研究为优势特色,文、史、哲、经、法、教育、理、工、农、医、管、艺术等学科较为齐全,人才密集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2012年学科评估中,学校民族学、生态学排名第2,政治学排名第6,生物学排名第9,化学排名第13。微生物学、化学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学校下设个26个学院、13个研究机构、1个公共课教学部,1个附属医院,设有研究生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719人,研究生12319人。有本科专业94个,国家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6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教育部—IBM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NTEL精品课程1门,教育部—IBM专业综合改革项目2项,拥有民族学、生态学、专门史、微生物学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2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9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有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3项,国家级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以及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1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学决策咨询研究中心,1个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结对学术机构,1个省级研究中心,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4个省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学校现有教职工2910人,专任教师1712人,其中院士4人(含双聘、特聘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4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4人,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13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第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35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3人,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5人,云岭学者13人,云岭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13人,云南省兴滇人才奖4人,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14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技术创新人才103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40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20人,云南省教学名师25人,云岭教学名师5人,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20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云南省教学团队1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云南省创新团队12个,云南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18个。近年来,学校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水专项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8项。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大奖。有10篇论文发表于世界著名学术刊物《Nature》、《Science》。学校主办有《思想战线》、《云南大学学报》文、理科版等学术刊物,其中,《思想战线》首批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建设的十一种期刊之一。学校积极主动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修建中缅油气管道报告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并付诸实施,跨境生态安全和国际河流研究成果为水资源问题和国际河流问题提供了重要决策参考,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污染河流治理、滇池流域面源污染调查与控制等研究成果在高原湖泊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占地面积4551.84亩,分布于呈贡校区和东陆校区,公用校舍建筑面积10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5.29亿余元,图书馆藏书343余万册。学校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CERNET)云南主节点单位。面向未来,云南大学将继续秉承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云大精神,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积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

    www.jwc.ynu.edu.cn - 2019-12-23 - 收藏
  • 承德石油教务处

    承德石油教务处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始于1903年创办于天津的北洋工艺学堂,是我国兴办最早的高等工业职业院校之一。学校1952年开始主要面向石油工业服务,1958年迁至河北省承德市。现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校1997年成为教育部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2007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单位,2010年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建设单位。2011年学校通过新一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学校现设有10系(机械工程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热能工程系、化学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汽车工程系、石油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外语与旅游系)、3部(社科与数理部、体育健康与艺术教育部、成人教育与培训部)、2中心(信息中心、工业中心)。开设高职专科专业41个,与河北科技大学联合开办工程教育本科专业4个,与德国安哈尔特大学合作开办中德合作专业3个。学校面向20余个省份招生,现有普通本专科在校生共计12620人(其中工程教育本科729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000余人,年各类培训20000余人次。 学校占地面积1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2亿元。图书馆藏书100余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1361种。学校现有教职工708人,高级职称教师224人(教授5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95人(博士32人)。学校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4人,入选省级人才工程17人,承德市拔尖人才12人,承德市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23人。4人入选第二轮河北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库,13位教师分别被聘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学校有3个教育部高工专示范专业,5个河北省高职高专教改示范专业,5个具有区域和石油石化等产业特色的品牌专业,2个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学校有省级以上精品课程25门,其中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启动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项目并顺利通过验收。学校教师主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64部,有25部主编教材被列入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学校有河北省仪器仪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北省工业数据通信与自动化仪表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2个省级研究所,河北省仪器仪表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石油生产虚拟仿真技术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流体测控仪表工程实验室等3个省级科技平台,近五年承担市厅级以上教科研课题300多项,服务企业技术课题150余项,90余项成果获奖,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480余篇。学校共取得国家专利40余项。公开出版的《学报》是全国高职高专优秀学报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全国高职高专核心期刊。学校建有较为完备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群,拥有校外实训和产学合作基地414个。学校是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单位、全国创业培训试点院校、教育部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石油化工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以及河北省电子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培训和技能鉴定基地。学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道艺兼修,敬业乐群的校训和工艺非学不兴、学非工艺不显的办学理念,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以及石油工业发展。学校与12所国内院校和11所国外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承德市高新区管委会共同建立了政产学研战略联盟,与企业共同建立了仪器仪表研发中心,牵头成立承德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学校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大唐、神华等大型能源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有大批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就业。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在我校设立了中国石油奖学金,并建立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学校学生曾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冠军和奖项,毕业生就业一次签约率连续多年列河北省同类院校第一名,2009年在麦可思就业能力排行榜上位列国家示范院校第一名,就业质量逐年提高。2005年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2013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就业50强)。学校近年先后获得河北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北省先进集体、河北省文明单位、全国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获评中国青年报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校区建筑群被评为全省高校校园唯一的河北省首批十佳公共建筑。

    xibu.cdpc.edu.cn/JiaoWuChu - 2019-12-23 - 收藏
  • 东莞理工教务处

    东莞理工教务处

    东莞理工学院是广东东莞的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任名誉校长。学校所在地东莞,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经济实力雄厚,拥有全国文明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 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全国篮球城市等多个称号。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提前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以良好成绩通过,2010年6月与清华大学等61所高校一起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0年8月获批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获批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5年9月被确定为省市共建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松山湖、莞城两个校区,共占地2210亩。松山湖校区占地1870亩,坐落在科技与山水共一色的松山湖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是一座花园式、现代化的校园,办学设施完善,教学实验设备充足,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莞城校区面积340多亩,交通便利,湖光山色,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建有13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现代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经管信息化与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移动通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校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5020平方米,累计藏书近190万册,有34个数据库、170万种电子图书等数字资源。建成万兆带宽主干、部分千兆带宽到桌面的校园网,建立了3.8万个信息点。体育场地面积约45000多平方米,是国家田径队挂牌基地,2006年成功协办了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学校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筹集教育发展资金2.4亿多元,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等。学校建立了以工学为重点,管理学、文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设有13个学院(部)、43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7个本科专业在广东省第一批本科录取批次招生,部分专业在江西、海南、甘肃、贵州、河南、河北、四川、山东等省份一本招生,同时还面向21个省(自治区)招生。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9338人,成人教育学生10800人,迄今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约11万人。学校举办了本科独立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9991人。学校大力实施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程,重视教师素质能力提升,以超常规措施,面向全球引进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与产业一线、把握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的杰出人才 学科领军、骨干人才 产业精英人才以及创新创业团队。现有教职工1402人,其中正高职称161人,具有高职称人员473人,博士40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建中、陈和生、周炳琨、王立军,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杨志峰等6人(双聘、特聘),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 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9人。专任教师中,87.4%以上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或者是出国留学、进修人员。此外,学校还聘请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等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实践育人、创新育人,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立了385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8个创业见习基地,聘请了280名实习顾问和53名创业导师; 建设了华为网络学院、中兴通讯学院、粤台产业科技学院、机器人学院、智汇谷现代网商学院、先进制造学院、微软IT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孵化了一批学生企业。历年来,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75%左右留东莞发展创业,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来东莞理工求学,留东莞发展创业已深入人心。 学校高度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2005年起先后与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启动了校校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2015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与东莞市政府决定依托我校建立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东莞),联合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深圳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省内高水平大学及东莞市新型研发机构、龙头骨干企业等共同开展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 2005年以来,学校(含联合培养基地)共招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82名,其中已毕业168名,在读114名。学校教师中获合作高校兼职研究生导师资格74人。 学校大力开展学科建设工作,围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关键任务,以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智能制造领域新型优势学科专业群。在第一期学科建设工作中,认定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中国语言文学等5个校级重点学科;在第二期学科建设工作中,认定工商管理、环境工程、工程热物理、光电信息工程、结构工程、应用数学、法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等8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是支撑学科专业,首轮建设期累计投入约7200万元,二期建设投入2500万元。化学工程、电路与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工程、环境工程等5个学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学校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设立科技创新研究院,积极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平台、高科技产品研发平台、高绩效技术转移中心和高质量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技东莞工程,与西门子公司、华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际知名企业、名牌大学、著名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研平台建设合作,与西门子公司共建了全国高校首家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以及建设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东莞新能源研究院、广东省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新型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等一批重点科研平台。现有省级平台18个,市级平台23个,其中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个、广东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3个、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合作创新平台2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东莞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2个、东莞市级重点实验室17个、东莞市工程中心2个,市厅级社科科研平台2个;另建有校所联合实验室5个,校内科研机构15个。近三年,承担了国家973项目课题、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856项,立项经费4.4 亿元,科研总经费达5.6亿元。获得了日内瓦国际专利技术成果博览会金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专利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科技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和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及一批发明专利。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开展覆盖全学年的思想引领、学术科技、就业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强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8度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表彰;在挑战杯全国和省级竞赛中屡获佳绩;近年来,学校在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CUBA广东赛区篮球赛、广东省大学生篮球联赛等各类体育竞赛中争金夺银;学生艺术团坚持送文艺下乡,经常深入市内有关社区、企业园区等进行文艺演出,深受好评。学校积极扩大面向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是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联盟成员,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西班牙、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捷克、澳大利亚、厄瓜多尔、波兰、等国家及台湾、香港等地区近40所高校实现对接并达成校际合作,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西班牙康普顿斯大学、法国国立工艺学院、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堡分校、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林肯大学、阿伯泰邓迪大学、加拿大圣玛丽大学、日本长崎国际大学等开展校际学分互认联合培养等涉外合作办学项目,在美国、欧洲等地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大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境)外名校访学进修计划等,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积极搭建各类学术交流平台,建成了广东高校国际暨港澳台科研合作创新平台-中德精密制造技术中心、中法互联网+精准农业关键技术国际合作平台和东莞理工学院中加创新创业平台两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举办了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高峰论坛、散裂中子源国际会议、大学与区域经济校长论坛等高层次学术研讨活动。学校积极与法国国立工艺学院合作,大力引进国际化师资,逐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新尝试。2016年,学校与溢思得瑞科技创新集团在加拿大温哥华正式建立海外中心,并成功在美国达拉斯建立首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致力于打造离岸孵化基地、人才交流基地、创新创业基地。2016年5月,学校正式成立国际学院,致力于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承接学校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推进学校国际化教学改革等,成为东莞市首家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的高校。 2017年2月获批准设立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东莞市第1家、广东省第6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勇于承担支撑引领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东莞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锐意改革,求实创新,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狠抓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创建工作落实,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以卓越的创新教育与实践造福社会,加快将学校建设成为理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国内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jwc.dgut.edu.cn - 2019-12-22 - 收藏
  • 北京信息科技教务处

    北京信息科技教务处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高校,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有清河小营、健翔桥、清河、金台路、酒仙桥5个校区,占地500亩,校舍建筑面积33.32万平方米。学校总用地规模1183.6亩的新校区已于2015年正式开工建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设立。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原隶属机械部,其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37年设立的北平市立高级商业职业学校和1946年设立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原隶属电子部,其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北京大学第二分校。7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人才,校友遍布于世界各地、成就于各行各业。学校正式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国家、首都及行业发展需求,特别是抢抓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和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机遇,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内部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努力寻找与信息时代、网络社会、高端制造等发展趋势的契合点,各项办学指标大幅提升,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力有效提升。学校设机电工程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12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体育部、计算中心、机电实习中心、电子信息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面向西部3个省(自治区)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面向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内地西藏高中班招收本科生。学校现有12个专业和1个类别(计算机类)在北京地区一本招生,在京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或部分专业进入一本招生。现有在校生16018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210人,普通本科生10749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881人。学校拥有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32人,其中50%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126人、副高级职称291人,各类硕士生导师358人、博士生导师22人。学校依托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引进双聘院士6人,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特聘教授2人,讲座教授3人,获得市属高校学科首席专家岗位1个。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北京学者2人,长城学者4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教师9人、全国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8个、北京市教学名师8人、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创新团队24个、创新人才15人,青年拔尖人才35人,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骨干教师107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现有39个本科专业,覆盖工、管、理、经、文等5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自动化、通信工程、网络工程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 1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2014年,学校作为独立完成单位首次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以本科生为主的足球机器人water队在中型机器人足球世界杯赛中四次荣获冠军,为国家争得荣誉;学生捷能车队在全国大学Honda汽车节能比赛中连续四年蝉联冠军。近年来,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研究生一次就业率达到100%。学校学科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43个;现有工程硕士和工商管理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种类,7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其中,北京市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学校具有开展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资格,并获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成为拥有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市属高校之一。学校立足优势,紧贴需求,把握趋势,以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为重点,科技工作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以连续3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为标志的重大突破,学校科技竞争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学校各类科研项目数稳步提高,科研到款额每年以约20%增速稳步上升;科研项目层次不断提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稳步上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课题等高水平国家级项目立项取得突破性进展,发明专利授权数大幅增长。2011年6月15日,我校参股的北京拓尔思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北京市属市管高校中首家上市企业。拓尔思公司的成功上市,标志着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共持有该公司1470.74万股,占总股本的7.18%,按2015年3月18日收盘价44.03元计算,市值约6.48亿元。2009年7月,学校成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6家股权激励试点单位之一。2009年10月,学校获批建设北京市大学科技园。2010年12月,学校获批中关村科学城第二批建设项目北京高端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学校持续推进国际化办学。现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5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科研合作、互访讲学、管理人员培训、英语教师和双语教师学习进修,本科生双学位项目以及联合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合作项目。学校聘请6位国外大学校长担任学校学术委员会荣誉委员,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教授等16位世界知名学者担任荣誉教授。学校设有国际交流学院,积极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现有在校留学生178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其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诠释着自己光荣的传统和独特的骄傲。在信息时代和网络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学校将秉持勤以为学、信以立身的校训,肩负崭新的历史使命,抢抓空前的发展机遇,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大步迈进!

    jwc.bistu.edu.cn - 2019-12-22 - 收藏
  • 南京中医药教务处

    南京中医药教务处

    南京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历经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江苏省中医学校、南京中医学院、江苏新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等历史时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建校62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主持编写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诞生了新中国中医药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为新中国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和汉中门两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近2万名,设有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药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护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心理学院、国际经方学院、整合医学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人文与政治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有28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6个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为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立项学科2个、重点序列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是全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现拥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一级学位点,学位点覆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所有二级学科,具有博士生导师自审权和主干学科专业的教授评审权。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推进9年本博一贯制和5+3一体化中医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国家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首批试点高校。现有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33部,国家级教学成果4项。建设有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第二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八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一医院)等3家直属附属医院、2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1所附属药业,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学校科研实力雄厚,现有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6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江苏省海洋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4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是国务院和文化部首批命名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是中国中医药文献信息检索中心南京分中心。近年来,学校科研工作成绩显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立项总数挺进全国高校百强行列,项目经费总额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学校主办的中国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学校治学严谨,学术氛围浓厚,名家云集,人才辈出,是全国中医师资进修教育基地。拥有国医大师5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9人,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形成了一支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领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家卫生部确定的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接受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199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先河。学校着力通过海外孔子学院和中医中心,推动中医药海外传播。2010年6月20日,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合作建立了全球首家中医孔子学院,习近平同志出席了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学校目前与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交流和联系,并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具有较高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已建成英国、瑞士和澳大利亚3个国际中医中心。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自信敬业的校训、团结奋进、继承创新的校风、仁德、仁术、仁人的教育理念,彰显特色,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5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中医学、中药学专业认证,《2016中国大学评价》排名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之首。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兴校战略,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积极创建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努力跻身于全国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行列。

    jwc.njucm.edu.cn/html - 2019-12-22 - 收藏
  • 上海师范教务处

    上海师范教务处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校,是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已进入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部市共同支持的高校行列。上海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1956年成为本科院校,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有在读全日制本科学生21000多人,研究生7000多人,留学生总数2100多人,夜大学学生13000人左右。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6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古典文献学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和旅游管理4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入选教育部和上海市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和小学教育2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广告学专业入选上海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基地依托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入选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18个专业先后入选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6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共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59个,另外还有1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际教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培育基地;非洲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培育基地;资源化学实验室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拥有都市文化、计算科学、比较语言学和国际与比较教育4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此外,学校还拥有1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6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工作室;5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2个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高校智库;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在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学校的中国语言文学、数学、教育学等11个学科进入高峰高原学科建设,入选学科数位居上海市属高校第二。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1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地方师范院校之首。在最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有9个学科达到QS世界一流学科入选标准,入选学科数位居上海所有高校第八,市属高校第二。2016年5月ESI中国高校综合排名显示,学校位列全国高校第85位。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为旗帜、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915人,其中专任教师183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30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66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1596人,占专任教师的86.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48人。此外,学校还组建了一支500余人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55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7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9.3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9.9万平方米、实验室和实习场所7.2万平方米。两个中心图书馆与学院资料室藏书近350余万册;有100多个电子文献数据库和8个具有馆藏特色的自建数据库;馆藏古籍约18万册,善本古籍1350多种。经国务院专家组审批通过,学校于2009年被授予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建在学校的上海高校瓷器艺术博物馆是上海市十大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学校固定资产总值24.0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6.44亿元。学校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以及上海市外国留学生预科基地。截止2016年3月底,学校与全球六大洲40个国家和地区的311个高校和组织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德国、荷兰、俄罗斯、法国等六个国家的7所高校合作举办1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日本广岛福山大学、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和美国密苏里大学建有三所孔子学院。建校6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20余万各级各类人才。2007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学校,亲切看望慰问老师,代表市委市府寄语学校,坚持教育优先。学校坚持师范教育的传统与特色,成为上海高层次、高质量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基地,为上海基础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上海基础教育师资队伍中,近70%的骨干教师和近70%的中小学校长都是上海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其中有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上海市教育功臣唐盛昌、刘京海、仇忠海,全国优秀校长吴小仲和高润华,上海市首届师德标兵童莹莹和张育青等。学校承担的中英数学教师双向互派交流项目,把上海基础教育的优势推向了世界。刘延东副总理在相关报告上批示,这一项目增加了对我国教育的信心,上海数学教育的经验应在国内总结推广,这是对上海基础教育的褒奖,也是对学校教师教育办学传统与特色的高度肯定。除了教师教育,学校还有大批杰出校友遍布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如中国科学院褚君浩院士等。学校于2005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评估专家组肯定了学校的办学定位;认可学校在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拓展办学空间,加大教学投入所作出的努力;赞赏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一贯重视师德和学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认可了学校传承长期以来形成的师范教育优良传统及把师范精神渗透到各类人才培养中的办学特色。同时,评估专家组也指出,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办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学校把专业评估作为全面加强内部质量管理、强化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于2013-2014年在上海高校中率先对全校本科专业实施专业自主评估,邀请学科、管理、行业专家系统评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根据评估结果和专家组建议,学校推行了包括专业调整、大类培养、专业质量年报制度、专业管理绩效考核、培养方案修订等在内的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取得了成效。近年来,学校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以及《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要求,主动适应上海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与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需要,力求服务上海的同时,以长三角为核心,辐射并贡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学校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汇聚融合的时代背景,自觉融入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秉持厚基础、重实践、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核心能力素养,通过构建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能力体系以及政策配套与资源支持体系、质量文化体系,推行八大改革举措,促进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四个转变,形成了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卓越发展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卓越教师培养、人才培养国际化、围绕专业自主评估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办学特色。进入十三五发展阶段,学校将贯彻特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重点实施卓越教师与一流专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提升、一流学科引领、国际化驱动等四大发展战略,坚守教师教育办学传统,力争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jwc.shnu.edu.cn - 2019-12-22 - 收藏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