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归档
天工大教务处
天津工业大学是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天津市重点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最早的学科始建于1912年,1958年开始独立办学,原名河北纺织工学院,1968年更名为天津纺织工学院,2000年更名为天津工业大学,是我国最早开展纺织高等教育的学府之一,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学校总占地面积约18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93万平方米。学校下设16个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000余名,其中本科生近24000名,研究生3000余名,在校留学生近1200人次。学校现有6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其中包括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天津市品牌专业、6 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天津市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6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3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拥有天津市属高校中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分离膜与膜过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7个天津市工程中心、1个天津市技术推广中心,1个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市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1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拥有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天津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有天津市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着力培养胸怀经纬、求真务实、品高学优、工勤业精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努力追求本科教学质量国内同类院校一流水平。学校积极推行分层次、个性化、重基础、强能力、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多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与数十家知名企业开展第二校园合作。学校关心支持学生成长成才,设有十多项奖助学金。近年来,学生每年在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都超过500项,培养出了以全国道德模范徐伟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大学生和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位居天津市属高校前列。近年先后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天津市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示范校等称号。学校创客空间先后被认定为首批天津市众创空间和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并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管理服务体系。学校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1600余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800余名,特聘两院院士和国外兼职教授50余名,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讲座)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召集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和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科技部科技创新推进计划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天津市特聘(讲座)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高层次人才100余名。学校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学校倡导科学研究,鼓励自主创新,彰显现代纺织和产学研结合的特色。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千项,并取得多项标志性和突破性成果,连续9年获得11项国家科技奖,获授权专利1000余项,全校科研经费总额保持稳定增长。初步形成先进纺织复合材料、膜分离技术、特种纤维与产业用纺织品、纤维界面处理技术、机电设备集成制造、半导体照明与材料、工程电磁场与磁技术、电机系统及其智能控制等特色科研优势,构建了以能源材料、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数字化纺织、功能服装、纳米材料与技术、生态与环境等方向为重点的支撑领域,确立了文化创意、物联网技术、循环经济、纺织经济、工业工程与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应用法学等新兴发展领域。多项科研成果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嫦娥奔月工程、水处理技术、新材料开发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防高科技产业。学校是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与德国、英国、瑞士、芬兰、澳大利亚、美国、韩国等3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60多所大学或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交流关系,每年选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国外留学,与国外多所院校开展2+2、3+1等多种模式的校际交流,同时接收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积极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重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学校秉承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办学理念,弘扬严谨、严格、求实、求是的校训,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工业大学,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jwc.tjpu.edu.cn - 2019-12-19 - 收藏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
甘肃农业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农业部和甘肃省政府共建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中西部百所高校之一,前身是1946年10月创建于兰州的国立兽医学院。1950年,改名为西北兽医学院;1951年,改名为西北畜牧兽医学院;1958年,与筹建中的甘肃农学院合并成立甘肃农业大学。学校坐落在兰州市安宁区,占地1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现设有19个学院(教学部),55个本科专业,拥有动物医学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草业科学)、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和13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授权领域);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部共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0个。学校有教职工1400多人,专任教师1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9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4人,入选国家杰出专业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1人;甘肃省科技功臣、陇人骄子各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领军人才30人;突贡专家、特贴专家、教学名师等74人。学校从195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国高校中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普通本科在校生16000多人,硕士、博士研究生2600多人。至今,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11万余人,涌现了首位华人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杨子恒、中国科学院院士尚永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陈化兰等一大批知名校友。十二五以来,全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00多项,到位总经费达3.08亿元,有146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省部级奖70项,授权专利349项;出版专著18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900多篇,其中, SCI收录论文380余篇。目前,全校承担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780多项,在草业科学、动植物育种、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节水农业、动物健康养殖、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大的研究成果。学校十分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日本、埃及等国家的2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关系,双方学者相互考察访问,进行科研协作和派遣教师进修、留学,并与美国等国家合作成立了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美1+2+1人才培养计划等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使我校学生能够充分利用优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在70年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敦品励学,笃志允能的校训,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几代农大人弘扬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甘农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甘肃和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jiaowu.gsau.edu.cn - 2019-12-19 - 收藏河南财经政法教务处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地处中华腹地,九州通衢,北邻黄河,西依嵩山。学校由原河南财经学院和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于2010年3月合并组建而成,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河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骨干高校之一,是河南省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文北校区、文南校区和郑东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多亩,总建筑面积107万余平方米。学校建有各类教学实验室,图书馆藏书260多万册,教学、科研、体育场等基础设施齐全。校园四季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郑州市花园式单位,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兼有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有61个本科专业,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法学、哲学、地理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另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资产评估、法律、农业、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有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财政学、工商管理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经济管理与现代服务业河南省特色学科群,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哲学、法学、地理学8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思想政治教育2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学校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高级职称人数700多人。拥有一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省管优秀专家、省555人才工程专家及省级特聘教授、省级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聘请百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为我校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全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0000余人。学校注重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教学质量上乘,就业形势良好。2008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荣获优秀等次。学校建设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00多项次。学校设有本科生导师制,以本科生为主力撰写的《退休行为及退休年龄研究》、《生育行为与生育政策》等7部专著先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其中一些观点被作为全国两会提案依据,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多年来,毕业生年底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获得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国家人才网毕业生求职信息注册全国就业推荐单位及河南省确立的河南省毕业生就业市场财经政法类分市场和河南省高校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学校立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科研机构,涌现了一批原创性、标志性、前沿性研究成果。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现有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有应用经济学开放研究中心、复杂系统建模与分析实验室等2个省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有河南经济研究中心、河南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诉讼法研究中心、产业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政府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教育统计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心、经济形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等8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0多项。学校专家的论著多次被国务院、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给予批示和高度评价,开展的投资理论与对策研究、未来20年河南产业发展研究、中原城市群理论研究、经济伦理研究等均在河南经济社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教授参与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鉴定法》,主持起草的《河南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已经颁布实施。学报《经济经纬》为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学校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信息优势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全方位服务中原经济区开发开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培育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新西兰、爱尔兰等国的大学及文化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通过合作办学,派出访问学者,选送教师出国进修,互派留学生,邀请国外学者来访等多种形式,共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高层次经济管理法律人才。近年来,学校荣获河南公众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河南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2014年度值得推荐的河南教育名片、河南本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和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等称号;先后获得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普通高校先进党委、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河南省‘平安校园’、河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目前,全校师生正按照学术兴校、质量立校、特色名校、人才强校、制度治校的发展战略,团结拼搏、众志成城,为建设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jw.huel.edu.cn - 2019-12-18 - 收藏大连职业技术教务处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是大连市人民政府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前身为大连管理干部学院(始建于1979年),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制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开始走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路,2001年大连工业学校和大连师范学校并入学校。学校是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学校现有夏家河子、南关岭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12151台(套),总值1.48亿元,固定资产总值5.6亿元。纸质藏书83万册,永久性电子图书存量2.1TB。学校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总出口带宽达到2.31G。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电子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12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开设涵盖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等12个专业大类的65个专业(方向),拥有以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物流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涉外旅游、商务日语专业为龙头的国家级示范专业(群)7个,现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辽宁省品牌专业13个、大连市示范性专业2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6个,校级骨干专业16个。学校获得了国家海事局签发的船员教育培训资质。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11241人,教职工77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9人、副高级职称230人,一支会教能做、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来自企业、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任教师超过教师总数的35%,成为实践课程教学的主要力量。学校现有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教学名师5名,省级专业带头人8名,省级优秀骨干教师12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我校教师屡创佳绩,近三年共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3个。学校建有集学生实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汽车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17个理实一体实训中心、186个实训室(区),其中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老年养护实训中心、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现有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创新型实训基地、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创新型实训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型实训基地等三个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现有校外实训基地700余个。学校始终坚持准确的发展定位和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的发展战略,综合办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5万余名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坚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递进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以此引领和带动专业的整体发展。学校坚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紧密结合职业岗位标准系统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坚持系统培养和双证书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全面发展。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创新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学校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3项,承担省级以上教研教改课题25项。学校教师主编的27本教材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学校始终将校企合作定位于战略高度。通过实施一十百千计划,校企合作模式不断向宽领域、深层次和高水平迈进。与英特尔、固特异、埃森哲、大商集团、上海通用汽车、大众变速器、奇瑞汽车、东风日产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合作企业逾千家,累计组建订单班200余个。与格劳博机床(大连)有限公司组建订单班,推广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牵头成立了由行业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共52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大连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校园文化节、读书季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精品为载体,兼顾融合企业文化,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0%以上,新生录取分数线持续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列。近三年,学生在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9个,在辽宁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8个。学校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现有国家级科研课题10项,省市级科研课题276项,校级立项科研课题326项,承担对外技术服务项目137项,获得专利授权503件,大连市社会科学进步奖5项,学校教师累计发表论文2740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221篇,出版著作300余部。学校主动承担公益和社会责任,开展普惠制培训、职业技术类师资培训及成人教育,提供33个职业或工种的初、中、高级的技能鉴定和认证服务。学校通过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通过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共享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曾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平安校园、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大连市先进单位。学校党委曾被评为辽宁省高校系统先进党委。目前,学校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全力巩固和提升国家示范校建设成果,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加速推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落实,为把学校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全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强校而奋斗!
jw.dlvtc.edu.cn - 2019-12-18 - 收藏三峡电力教务处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院校。校园坐落在世界水电之都——湖北省宜昌市市中心的东山之巅,占地面积429亩,建筑总面积17万余平方米,校园风景宜人,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既携秀山丽水的神韵,又带水电之城的灵气,是读书求学的理想之地。学院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设有环境与新能源学院、建筑与管理学院、机电与自动化学院、电力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思政课部等7个教学单位,开办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厂热能动力装置、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旅游管理等24个高职专业。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0000余人。学院拥有一支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在册教职工468名,其中,55%的专任教师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80%的专业教师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等级证书或相关工作经验,50%的教师参加过水利、电力重点工程建设,学院还聘请了40位水电行业及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近年来,学院先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及地市级科研课题80余个,编写出版教改教材50余部,学生在国家、省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各类大奖200余项。其中《水工工艺基础》荣获国家劳动部教材改革一等奖,教师开发的计算机软件《塔机夹轨器自动控制装置》在三峡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学生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学院坚持依托行业、面向社会,立足三峡区域、服务电力行业的特色办学思想,大力开展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共为电力系统和全社会培养了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实施职业培训6万余人次。新世纪以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大部分进入高水平、高技能、高工薪的大型电力企业、水电系统、知名厂矿企业就业,并广受用人单位的欢迎。目前,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湖南火电建设公司、江西水电工程局、贵州电网输配电公司、湖北宜化集团、中南精密钢管厂等100多家单位已成为学生主要就业单位。学院先后获原国家电力部电力职业技术教育标兵学校称号、湖北省人民政府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湖北省教育厅后勤管理先进学校称号,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文明单位称号、宜昌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称号。200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选举学院为理事单位,中国电力联合协会认定学院为首批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全院师生正坚持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秉承勤学、多能、诚信、健体的校训,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为把学院成特色鲜明、省级示范、全国知名的电力高等职业学院而努力奋斗!
jww.tgcep.cn - 2019-12-18 - 收藏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优秀人才。学校下设29个学院、60余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7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0255人,其中本科生17813人,研究生10892人,留学生1540人。学校具备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3800余人,专任教师189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1余人,博士生导师近300人,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各类人才专家等40人。现有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物理学、历史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数字化学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中国农村研究院、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创新研究中心等部委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药与化学生物学、夸克与轻子物理、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和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信息技术)。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5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4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84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项目经费总量突破10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国家和教育部重大攻关(招标)项目3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总数、重大招标项目数排名稳定在全国高校前10位;教育部规划项目全国高校排名保持前3位。其中《荆楚全书》编纂项目获得湖北省政府支持,总经费3500万元,将成为湖北的四库全书,是独具荆楚特色的文化地标。近三届获得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奖共5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8项,排名连续三届位于全国高校前10位;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连续五届在湖北高校排名第2位。自然科学方面实现973项目首席、国家创新群体、国家级研究基地等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增至278项,总经费1.7亿元。累计发表SCI论文近3000余篇,在Science、PNAS、PRL、JACS等有关学科高水平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累计获得湖北省科技奖励19项,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全过程,大力倡导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定期举办教学节,营造重视教学、崇尚创新的教学文化氛围。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作为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学校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资源实现充分共享。学校与武汉地区其他6所部属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是全国教师教育网联的主要成员,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牵头高校,和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有关高校开展了课程共享活动。2014年第七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学校共获奖8项。我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2013年,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受到充分肯定。以博学,博爱,博雅为内涵的校园文化贯穿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逾百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桂子山艺术文化节、 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 桂苑之歌校园歌手爱心演唱会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在武汉地区颇具影响,为学生培养、锻炼、展现自己的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学校拥有10余栋现代化教学楼,建有两座图书馆,馆藏面积39689平方米,藏书30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全校可供教学用计算机15187台。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及学生宿舍空调全覆盖。学校建有各类现代化体育设施,可以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近年来,学校坚持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发展思路,国际化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化水平位居全国高校第27位。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众多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教学与科研合作不断深入,大批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讲学。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科研的教师人数持续攀升。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国际学生人数达2800余人,生源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华中师范大学立足湖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全体华中师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为争取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jwc.ccnu.edu.cn - 2019-12-18 - 收藏南京晓庄教务处
南京晓庄学院始于1927年3月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并任校长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为江苏省和南京市共建的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校的校训是教学做合一,校风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校歌是锄头舞歌。近90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基础教育师资和各类专门人才,其中涌现出数百名中小学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被誉为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学校现拥有两区一园三附校,即方山、莫愁两个校区、一个省级文保单位行知园(陶行知纪念馆)和附属南京实验国际学校、附属小学以及南京小红叶幼儿园,校园面积近1500亩。在职教职工近12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00多人,其中正高职称近100名,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各1名,全国模范教师1名,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省高校教学名师1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1名,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6名,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2名,来自美、英、日、韩等国的外籍教师近20名。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2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籍学生16500余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专业49个,各类成人教育在籍学员近7600人;有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400多人。设有15个专业学院、1个研究中心、1个研究院,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海外教育学院。与广西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合作开展研究生培养。现拥有国家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省级品牌专业1个(小学教育),省级重点专业(类)5个(教育学类、心理学类、化学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科学);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个(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3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络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建设点5个、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3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市级重点建设(培育)学科9个。学校秉承教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大力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100余个科研项目获得86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省社会科学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近200项科研成果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教学成果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现有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精品教材与重点教材10部。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校校、校地、校企等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凸显地方性、应用型,取得显著成效。根据麦可思的研究数据,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排名位列全省非211高校第4名,校友满意度为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来,数百名学生在英语、体育、机器人、数学建模、数字绘画、创业计划、艺术展演、师范生教学技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等全国和省级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其中大学生合唱团荣获2009新加坡国际华文合唱节金奖并获特优奖杯和第六届世界合唱节锦标赛混声组银牌,《留守幼儿学前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二等奖。《国旗下讲话:晓庄独特的文化景观》、《晓庄陶老师:20年用爱心为学生暖心》和《弘扬行知精神 践行大爱理念——南京晓庄学院10年建立3+X关爱留守儿童模式》先后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志愿者在行动:晓庄学子18年义务为游客讲解南京大屠杀历史》荣获二等奖。学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国际教育合作,并将教育国际化确立为学校的重大发展战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尼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办了多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国际课程实验班。至今已经接收和培养了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泰国等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4000多人次,每年还选送300多名师生赴海外高校深造或访学交流。学校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与社区部共同举办的孔子学院开设13个孔子学堂,为近4000名澳洲中小学生开设汉语课程。学校第一个境外办学项目——印尼印多奴沙大学中文系已正式招生。学校是江苏省华文教育基地,每年承办多项中外文化交流项目和汉语教师培训项目。中央文明办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设在学校陶老师工作站。依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的陶老师工作站(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二十几年如一日坚持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服务,是南京市文明城市和基础教育的一个窗口,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并荣获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品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与全国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全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和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目前,南京晓庄学院正在努力创建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品牌大学,为南京打造世界教育名城、为江苏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jwc.njxzc.edu.cn - 2019-12-18 - 收藏苏州科技学院教务处
苏州科技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古城苏州,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迤逦。学校前身苏州科技学院由原建设部直属高校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铁道部直属高校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在内的8万余名本专科学生以及2000余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校拥有十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工、理、文、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现有16个教学单位,拥有58个本科专业,其中城乡规划等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现有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江苏省特色专业,8个专业(类)(含14个专业)被列为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3个专业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 5个专业通过了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11个专业分别进入包括江苏省在内7个省份的本一批次招生。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目前拥有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硕士类别,并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学校有6个学科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9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现有包括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4个,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市级科研平台21个。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538人。教师队伍中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国家建筑设计大师、世界著名青年音乐指挥家等一批业绩卓著的名家名师。教师队伍中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得者3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7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各1人,杰青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省双创计划人才4人,省特聘教授3人。学校现有江苏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共3个,6人担任全国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委员,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校多位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奖项或荣誉称号。学校还聘请了包括两院院士沈世钊、陈肇元、叶可明以及著名音乐指挥家汤沐海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近五年学校教师共承担科研项目2423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项目258项,以及一批省部级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51项;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近1400篇,专利848项。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学校以优秀等第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不断推进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书院制育人新模式。2016年,学校设立了敬文书院,首届120名新生已在书院开启了全新的学习生活。学校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获得包括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内的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0项;近五年来,获批省(部)级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41项;学校先后荣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合唱)金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专项赛金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比赛(专业组)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以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第三名、Esri杯中国大学生GIS软件开发竞赛特等奖等一批国内、国际级奖项。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勤恳务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单位负责人或者行业骨干,特别是为长三角地区,为江苏的建设、环保行业和基础教育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学校多次获得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对外交流活跃。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69.4万册,中外文电子数据库33个,电子文献268万种;学校重视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办学视野,积极加强与国外高校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4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和科研合作等活动。积极响应国家能源、高铁、工程建设等走出去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先后获批工程管理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工程管理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已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学校积极为国家承担对外援助外交战略服务,自1993年以来,承办了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环保技术培训班和物流优化技术培训班,为亚太地区、非洲等100余个国家培训学员近千人。近年来,援外培训项目不断增加,培训领域逐步拓展,2015年经商务部、教育部批准,我校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全省高校专项维稳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国及省先进单位。学校大学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江苏、服务行业、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服务定位,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按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面向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开拓创新,争先进位,全力将学校打造成为地方和行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应用研究基地、高层次决策咨询基地、高品位文化建设基地,为早日建成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在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jwch.usts.edu.cn/newweb - 2019-12-18 - 收藏广州医科大学教务处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以医学为优势和特色,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全日制高校,也是广东省第一批次招生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下设20个学院,6所直属医院和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2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29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其中呼吸内科排名全国第一、胸外科排名全国第六,临床医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学校坚持人才立校战略,汇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一批优秀教师。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9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774人。学校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开设本科招生专业20个,覆盖医学、理学、管理学、工学、法学5个学科门类。拥有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4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9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学校具有研究生推免资格,建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0个,其中科学学位硕士授权点6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4个,独立科学学位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个,设有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9772人。近五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超过98%。近六年,学校承担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市级以上各类纵向科研课题30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百强;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的科技奖励36项;在包括《Nature Medicine》、《New Eng J Med》、《Lancet》在内的世界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4520篇(其中第一完成人第一作者单位1656篇)。学校主办6种学术期刊,其中《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血栓与止血学》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胸部疾病杂志》(英文版)、《转化医学年鉴》(英文版)分别被SCI、PubMed收录。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学术和教育交流合作,是广东省本科教育国际化办学改革试点单位,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学校逐渐形成了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广医人精神,确立了德术兼修,医文相融,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立足广州、服务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推进人才立校、学科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凝心聚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努力把学校建成为一所位居全国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力争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医疗卫生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jwc.gzhmu.edu.cn - 2019-12-18 - 收藏华信学院教务处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新郑市,地处我国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民办本科高校,由集教育、医疗、医药、房地产、酒店等为一体的中原华信商贸集团投资开办。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97年的郑州华信专修学院,2001年更名为郑州华信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专科学历教育。2008年升格为本科高校,更名为郑州华信学院。2012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更名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办学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公益性办学原则,秉承厚德敬业、求是致用的校训精神,落实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明确了工学为主、开放办学的发展道路,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近5万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升本以后,学校依据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标准,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加大教学投入力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改革,规范教学工作管理,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学校设有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商学院、医学院、药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办有32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学专业13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40.62%。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22484人,初步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工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坚持条件建设的持续投入,完善优化教学设施。学校分东、西两个校区,总占地1979亩,校舍建筑面积64.2万平方米,室内外运动场地面积11.42万平方米,总投资18.37亿元;建有游泳馆、体育馆、综合运动场、学术交流中心、学生事务综合服务中心、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等设施;拥有实验实训中心(综合实验室)35个,实验室18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6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92.5万册,电子图书21万种,电子期刊15627种,中外文数据库15个;环境优美的新型校园、设施完善的教学条件已经形成。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192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77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自有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教师104人,副高职称教师17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36.13%;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98人,占64.26%;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8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10人。近三年,学校教师承担市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1378项,发表学术论文1355 篇。学校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着力推进教学改革,依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了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康复养老、城乡建设等4个专业集群;依托企业集团办学优势,搭建了学研产一体化发展平台;强化了基础技能训练、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战训练三层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系列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现有河南省特色专业1个,河南省民办高校品牌专业3个,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郑州市示范、重点专业6个。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促进了培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近三年,学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高于我省平均水平,年底就业率位居我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新华网评为2014中国影响力民办高校,2015年被《河南日报》评为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2016年3月被中国校友会网评为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在河南省最佳民办大学排行榜中位居第2名。
jwc.zzgyxy.com - 2019-12-18 - 收藏
推荐资讯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