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归档
南开教务处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南开大学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南开大学占地455.69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2.5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8.67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4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80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27个。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保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3个,天津市工程中心3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4个。2016年末,我校图书馆藏书305.74万册,拥有可访问的数据库系统338个,数据库资源几乎覆盖所有学科领域,涵盖了学术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各种文献类型。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0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29人、硕士生导师850人,教授734人、副教授824人。有两院院士11人,86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3人(14人次),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6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1人、主要成员2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0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0人,教育部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教学名师奖3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34人,其中创新人才长期项目15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50人。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647人,其中本科生14068人,硕士研究生8231人,博士研究生3348人。有成人教育学生260人,远程教育学生46323人。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科研成果。2007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级精品课35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10项成果获2015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2013年,被SSCI收录论文28篇,被CSSCI收录论文1432篇。2014年,被SCI收录论文1432篇,被EI收录论文822篇,被CPCI-S收录会议论文98篇;表现不俗论文数661篇,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46.16%。2015年度,南开大学SCI收录文献1463篇,同比去年增加31篇,增幅2.16%,全国高校排名第36位;EI收录论文数922篇,同比去年增加100篇,增幅11.22%,全国高校排名第54位。近十年SCI收录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14.84次,在全国累计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校中保持第1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全方位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国APEC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教育与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WTO研究中心、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201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第二批2011计划认定,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首个获批的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珍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育人的基本环节,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打造创业服务和项目预孵化的实体平台。制定实施《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出台《本科生素质发展辅学指导意见》,建立立公增能学生素质发展辅学支持体系,全面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南开大学以优良校风著称,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南开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国际知名的320多所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承建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等9所海外孔子学院,2012年、2015年两次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学校承担了国家汉语对外教育培训任务,推出了牛津项目等一批水平较高的海外学习项目,参加了达沃斯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筹办了首届天津论坛,承担了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秘书处工作,首批入选国家汉办新汉学国际研修计划,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联合设立南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南开大学将继续坚持南开道路,光大南开品格,弘扬南开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强势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滨海、国际化六大战略,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jwc.nankai.edu.cn - 2019-12-26 - 收藏西南石油教务处
西南石油大学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学校。2013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入选该工程的100所高校之一。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石油工业相当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引起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毛泽东主席亲临四川隆昌气矿视察,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亲自主持四川油气田勘探开发。1958年3月,位于南充东观、广安武胜、遂宁大英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油流,震动全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将军坐镇南充,打响了川中石油大会战。为了加快开发四川石油天然气资源,也为西南协作区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培养技术干部,国家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高校,校址就设在川中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川北重镇南充市。1958年8月,石油工业部先期在成都招收643名首届学生,随后委派基建司司长马载同志率领一批年轻专家和干部职工奔赴南充,筹划学院的创建工作。9月20日,石油工业部会同教育部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准成立四川石油学院。从此,学校伴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建设发展,开始了先有学生后建学校的破常规办学实践。1970年7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2000年3月,学校划转四川省,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大学,2005年12月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2008年11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西南石油大学的协议。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油气田开发工程(联合石油机械工程)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199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50多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大学,石油主干学科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学校现有16个教学学院、1个新能源和非常规油气研究院、1个工程训练中心。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本科具有招生资格专业65个(其中2016年本科招生专业60个),有8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有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8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6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包括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6个、工商管理硕士授权领域1个、翻译硕士授权领域1个、工程管理硕士授权领域1个、法律硕士授权领域1个、社会工作硕士授权领域1个)和8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创新团队(含培育、滚动)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资助计划资助创新团队8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1个,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创新团队13个,西南石油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含培育)27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在国家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5年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2498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6490人,硕士研究生3801人,博士研究生715人,外国留学生(学历生)12人。另外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875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412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3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74人。专任教师1664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3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3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入选者20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5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博士生导师8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73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人,省杰出创新人才奖1人,四川杰出人才奖1人,省教学名师9人,省优秀教师8人,省师德标兵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省十佳青年教师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7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1人。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平台)111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协作)3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际合作实验室(中心、基地)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心)29个,实验、科普基地2个,产学研联盟2个;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9个;校级研究院(中心、所)9个;横向合作科研基地46个。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博士点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自然科学类纵向项目1884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四川省规划、科技厅软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795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作项目3757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发明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133项;发表论文9598篇,出版专著307部;获准授权专利1352项,其中发明专利761项,实用新型专利591项。2016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3.56亿元。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该科技园是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都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成都市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将依托学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及西部地区资源优势,逐步建成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研发、石油装备与石油化工核心技术产品孵化为主,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与办公服务等为一体的、西部地区首家以石油天然气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学校在教学成果评奖中,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92项,其中获国家教学成果奖8项(含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优秀奖1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十一五以来有43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有1部国家级精品教材,28部教材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4部教材列为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4部教材列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学校建有成都、南充两大校区,校园总面积3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00万台(套、件),总价值5.30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200.39万册、电子图书123.03万册。在四川峨眉和重庆北碚建有两个野外地质实习专用基地,在四川南充市建有占地近百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在成都市建有科技交流中心。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具有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多次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建校50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以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根本保证,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等称号。2010年,《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 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第三届)。2001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0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再次被评为优秀。学校毕业生思想素质好、团队精神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上手快、后劲足、业绩突出,受到用人单位广泛赞誉。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4.6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教授、学者,一大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条战线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今日的西南石油大学将继续秉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弘扬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精神,践行明德笃志,博学创新的校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为到2020年把我校建成全国知名、行业领先、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为建成全国一流、优势学科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和百年名校奠定坚实基础而不懈奋斗!
jwc.swpu.edu.cn - 2019-12-26 - 收藏同济教务处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10年的发展,同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大学,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列。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称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7年由华人接办,先后改称为同济医工学校和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3年定名为同济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济大学经过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沪、浙、赣、桂、滇等地,1940年迁至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坚持办学。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综合性大学。在始于1949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同济大学原有的文、法、医、理、机械、电机、造船、测绘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使之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1978年以后,学校实行"两个转变"——恢复对德交流由封闭办学向对外开放办学转变,由土木为主的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1996年,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列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2000年,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2002年,列为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2003年,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2004年,列为中管高校。2013年,学校提出"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愿景。同济大学始终把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作为崇高使命和责任,以本科教育为立校之本、以研究生教育为强校之路,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每一位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熏陶以后,具有"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综合特质,成为引领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创校至今,先后培养了30余万名毕业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企业家、医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校友中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的有140余人。同济大学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多功能振动实验中心"、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国内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试验平台"、国内第一个"海底观测研究实验基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遥感空间信息、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秉承"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优良传统,学校长期注重发挥优势学科和基础研究的溢出效应,不断拓展社会服务的形式和领域,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社会建设发展作出贡献,为国内桥梁与隧道、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水环境治理、抗震救灾、洋山深水港、上海世博会、崇明生态岛、新能源汽车等重大战略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年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6年的327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模式。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0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1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0万余册。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228人,硕士研究生13864人,博士研究生4717人。另有外国留学生3566人。拥有专任教师2708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4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4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现有本科招生专业75个(其中50个专业按17个专业大类招生),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涵盖一级学科30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25个。其中,国家一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含培育)10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17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今天的同济大学正满怀豪情,努力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朝着"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jwc.tongji.edu.cn - 2019-12-26 - 收藏浙农林教务处
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西郊临安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是浙江省唯一的省属本科农林类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更名为浙江林学院,2010年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经过近60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涵盖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逾2.3亿元。学校设有17个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优势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优势专业5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6个;现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9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5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41个,拥有农业硕士、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硕士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授权领域15个。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文化传播基地各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16个。学校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200余人,研究生1900余人,留学生、农民大学生、继续教育学生9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高级职称639人。拥有院士1人、共享院士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4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农业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1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政府特聘教授(钱江学者)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级重点创新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1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长期以来,学校始终秉持求真、敬业的校训,弘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具有肯干、实干、能干品质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有国家级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建有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五年,本科生在全国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800余项,其中获全国挑战杯竞赛金奖2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涌现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最美浙江人—2012青春领袖杨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级科技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3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近5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4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究平台)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1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贵州等省的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学校连续2年被评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获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学校开门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塞尔维亚、肯尼亚等24个国家(地区)的7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与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联合培养人才,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学校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两园(校园、植物园)合一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局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学校将汇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提升内涵,促进学校转型,全面实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朝着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jwc.zafu.edu.cn - 2019-12-26 - 收藏大连工大教务处
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4所轻工业院校之一,原隶属轻工业部,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半个多世纪来,学校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艺、文、管、经六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以培养轻工、纺织、食品、艺术等专业人才为办学特色的高等学府,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6万余人。学校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拥有工程硕士、艺术硕士、农业硕士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辽宁省重点学科,并有3个一级学科被评为辽宁省高校一流特色学科。学校设有15个学院(部),50个普通本科专业、2个国际合作办学专业,其中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7个教育部卓越计划试点专业,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辽宁省特色专业,4个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4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重点支持专业,2个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0个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7个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个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多个设计类专业同时被评为A﹢级专业,进入全国相同专业前5%领先行列。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50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每年招收外国留学生4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90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副教授40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00余人(含外聘)。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9人,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辽宁省高校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辽宁省特聘教授7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带头人5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3人,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3人。学校拥有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洋活性多糖开发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生物催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部级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2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8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4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17个大连市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3个大连市社科联社科研究基地。学校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近5年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20项;发表研究论文4119篇,其中被3大检索收录118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80件;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奖58项;2003、2005年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2009年获得大连市科学技术功勋奖,2010、201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受到国务院及省、市政府表彰。学校主办的《大连工业大学学报》连续入编北京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辽宁省一级期刊、辽宁省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等奖项,被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英国《食品科技文摘》(FST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等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学校重视人才培养质量。2016年,获批辽宁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获批 大学生工程训练创新中心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我校工程教育基础设施改善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2011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第二批试点实施学校,2014年,获批成为教育部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实施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是国家级艺术设计生态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辽宁省重点建设的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承担国家、省级教学改革立项18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4项,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近4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其中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省级精品教材奖9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1部,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9部。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服装学院被评为中国十大时装名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学校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是原轻工业部所属8所高校中最先获得优秀成绩的学校,也是辽宁省省属高校首批获得优秀成绩的学校。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首批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2008年,有24名同学入选北京奥运会礼仪引导员,是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近年来,我校承办了辽宁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三项省级赛事。学生在全国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全国网络商务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辽宁省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等大型赛事中取得多项优异成绩。学校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包括师生交流、科学研究和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学校获批国家高端引智项目7项、省市级引智项目20项,学校获批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委托培养院校和辽宁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单位。近年来,累计接收各国留学生2300余人。目前,学校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北陆先端科技大学院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开展校际交流本科生2+2项目、本科生3+1项目、研究生2+1项目、研究生1+1+1项目、本硕连读项目、短期互换生项目、国家公派留学等项目。2011年起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合作在两个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拓展了我校国际合作办学形式。学校经过不断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博学精思,笃行致新的校训,遵循以人为本、强化内涵、彰显特色、开拓致新的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国家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国内知名的多科性大学,成为我国消费产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研发及学术交流中心。
jiaowu.dlpu.edu.cn - 2019-12-25 - 收藏东大教务处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沈阳。学校占地总面积2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在9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形成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历史上,东北大学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建设时期,学校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兴办了第一个大学科学园,培育了东软、东网等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设有66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有177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另设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08个学科有权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有17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在2673名教师中,共有教授52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外籍院士2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20人,青年千人计划1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2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3人,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495人;在校博士研究生3730人,硕士研究生10362人,普通本科生29804人。所培养的28万校友以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学校以一流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推进学科布局优化和调整,高峰引领、高原支撑、卓越促进、特色牵动,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建设格局正在形成。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研究、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二五以来,东北大学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课程15门,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18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5篇。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竞赛国际大奖400项、国家级奖励1687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1580项,专利近384项,共有50家学生创业企业落地。学生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保持较高水平。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科研方向,鼓励自由探索,推动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水平稳步提高,技术创新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二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6387项,获各类科技奖励27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4项,省部级一等奖58项;获得国家专利1499项,其中发明专利1127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14644篇。主(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161次,其中国际会议65次。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2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3个。学校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学科、人才、科研、产业良性互动发展。2015年,学校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123亿元,科技产业综合指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学校坚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领域,新建云计算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健康产业园,推进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推动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业创新升级,为东北大学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了新的重要基础。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212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每年聘请300多位海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合作科研;派出教职工出国(境)开展学术交流近700人次;派出600多名各层次学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学习。2016年有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留学生1408人在校学习。面向未来,东北大学将抓住机遇,办出特色,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aao.neu.edu.cn - 2019-12-25 - 收藏吉林大学教务处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市。学校始建于1946 年,1960 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 年成为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 所大学之一,1995 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 工程审批,2001 年被列入985 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2004 年被批准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学校。2000年,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转隶并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下设44个学院,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全部13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9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4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2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项目47个。9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2个学科排名进入全球前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624人,其中教授2014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213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双聘27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千人计划入选者39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4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吉林省长白山学者人选93人。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1个,其他行业部委重点实验室23个。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高新技术成果。学校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全日制学生70157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25084人,本专科生43601人,留学生1472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70947人。学校聚焦名校合作,逐步完善全球网络布局,目前,已经与39个国家和地区的27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排名世界前100的36所,前200的54所。学校与11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32个中外合作平台。学校坚持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指导方针,积极引导和推动科技产业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健康发展。组建成立吉林吉大控股有限公司,统一规范管理学校经营性国有资产。全面推进学校全资企业的改革,建立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长春吉大?小天鹅仪器有限公司、长春电信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吉林省吉大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科技公司正在蓬勃发展。学校科技园已被确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现有6个校区7个校园,校园占地面积611万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学校在珠海市建有珠海校区,占地面积5000亩。学校图书馆各类藏书757万册,已被确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藏书馆。经教育部批准建设在我校的 CALIS东北地区中心为全国七大中心之一。学校以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开放活校、文化荣校为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质量社会服务、先进文化引领的重要基地;成为让学生全面发展、让教职工引以自豪、让社会高度赞誉、让世界广泛认同的大学。到建校100周年时,把吉林大学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吉林大学将努力做到在关心国家命运、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让党和国家满意;在勇担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对优质高等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上有所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上有所建树,让广大师生员工满意。
jwc.jlu.edu.cn - 2019-12-25 - 收藏浙农林大学教务处
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西郊临安市,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是浙江省唯一的省属本科农林类高校,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更名为浙江林学院,2010年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经过近60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涵盖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学校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逾2.3亿元。学校设有17个学院(部),6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优势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优势专业5个,省级新兴特色专业6个;现有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9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5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41个,拥有农业硕士、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硕士3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授权领域15个。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文化传播基地各1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16个。学校面向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30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0200余人,研究生1900余人,留学生、农民大学生、继续教育学生9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100余人,高级职称639人。拥有院士1人、共享院士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国家千人计划2人、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4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农业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12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政府特聘教授(钱江学者)6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创新团队1个,省级重点创新团队13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1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1人。长期以来,学校始终秉持求真、敬业的校训,弘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具有肯干、实干、能干品质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有国家级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3门。建有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及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五年,本科生在全国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800余项,其中获全国挑战杯竞赛金奖2项、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涌现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最美浙江人—2012青春领袖杨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包括国家级科技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3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近5亿元。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9项;国家级工程中心(实验室)4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研究平台)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10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贵州等省的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学校连续2年被评为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连续10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获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学校开门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塞尔维亚、肯尼亚等24个国家(地区)的7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与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联合培养人才,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学校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两园(校园、植物园)合一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是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局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学校将汇聚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提高办学质量作为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提升内涵,促进学校转型,全面实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朝着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jwc.zafu.edu.cn - 2019-12-25 - 收藏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1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败,民族危难。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和一批有识之士秉持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信念,于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建校伊始,学校即坚持求实学,务实业的宗旨,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教育目标,精勤进取,笃行不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东方MIT。抗战时期,广大师生历尽艰难,移转租界,内迁重庆,坚持办学,不少学生投笔从戎,浴血沙场。解放前夕,广大师生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学校被誉为民主堡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配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学校调整出相当一部分优势专业、师资设备,支持国内兄弟院校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学校又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根据国务院决定,部分迁往西安,分为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和西安部分。1959年3月两部分同时被列为全国重点大学,7月经国务院批准分别独立建制,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启用上海交通大学校名。历经西迁、两地办学、独立办学等变迁,为构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六七十年代,学校先后归属国防科工委和六机部领导,积极投身国防人才培养和国防科研,为两弹一星和国防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大胆推进改革:率先组成教授代表团访问美国,率先实行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率先接受海外友人巨资捐赠等,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1984年,邓小平同志亲切接见了学校领导和师生代表,对学校的各项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国家和上海市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上水平、创一流为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先后恢复和兴建了理科、管理学科、生命学科、法学和人文学科等。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强强合并。至此,学校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布局。近年来,通过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建设,学校高层次人才日渐汇聚,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实现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与此同时,学校通过与美国密西根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办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取得重要突破。1985年开始闵行校区建设,历经30多年,已基本建设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并已完成了办学重心向闵行校区的转移。学校现有徐汇、闵行、黄浦、长宁、七宝、浦东等校区,总占地面积300余万平方米。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学校的各项办学指标大幅度上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通大学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近30万各类优秀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专家和医学专家,如江泽民、陆定一、丁关根、汪道涵、钱学森、吴文俊、徐光宪、张光斗、黄炎培、邵力子、李叔同、蔡锷、邹韬奋、严隽琪、陈敏章、王振义、陈竺等。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200余位交大校友;在国家23位两弹一星功臣中,有6位交大校友;在18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有3位来自交大。交大创造了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中国最早的内燃机、最早的电机、最早的中文打字机等;新中国第一艘万吨轮、第一艘核潜艇、第一艘气垫船、第一艘水翼艇、自主设计的第一代战斗机、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例心脏二尖瓣分离术、第一例成功移植同种原位肝手术、第一例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手术,第一个大学翻译出版机构,数量第一的地方文献,国内第一位欧洲科学院人文社科院士等,都凝聚着交大师生和校友的心血智慧。改革开放以来,一批年轻的校友已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截至2016年12月,学校共有28个学院/直属系,21个研究院,13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12个直属单位,6个直属企业。全日制本科生(国内)16195人、研究生(国内)30270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374人、全日制博士研究生6719人),学位留学生2401,其中研究生学位留学生1011人;有专任教师2835名,其中教授89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中组部顶尖千人计划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105名,青年千人14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140名,另有8名长江青年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3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个,入选首批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4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新世纪以来获47项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31项独立完成);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5个;有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上海市教学名师36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46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162门;有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7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14门。学校荣获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成立学生创新中心。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覆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覆盖12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3个;35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3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3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功能型平台,1个国家社科基金决策咨询点,5个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3个上海市高校智库,4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专家工作室),2个上海市软科学基地,1个教育部高等学校软科学研究基地,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目前,正在建设面向世界基础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研究机构,如李政道研究所、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等。 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集中受理期经费数连续七年全国第一。SCI收录论文数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15年度SCI收录两类文献(Article, Review)再创历史新高,达到6027篇,其中国际卓越论文2497篇,首次双双跃居全国高校首位;国内论文被引26749次,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国内卓越论文2414篇,居全国高校第三;十年SCI收录论文累积被引39913篇、366612次,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二;国际会议论文705篇,位居全国高校第二。1篇论文入选2015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拥有暗物质探索研究 捕获马约拉纳费米子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制造 量子信息存储 富营养化初期湖泊面源污染入湖河道流域治理成套技术 4500米无人遥控潜水器(海马号)研制 火箭发动机关键部件加工 纳米材料全新力学现象 合成光学活性无机材料 DNA磷硫酰化修饰基因组图谱破译 肾上腺肿瘤致病基因 肾上腺和胰腺内分泌肿瘤医学基因组学 胃癌发生机制 生态系统镁研究 生长素调控植物气孔发育 水稻花器官发育、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寻找潜在新靶点 治疗帕金森症天然产物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办学传统,奋发图强的发展历程,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国内外所瞩目。这所英才辈出的百年学府正乘风扬帆,以传承文明、探求真理为使命,以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为己任,向着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奋进!
www.jwc.sjtu.edu.cn - 2019-12-25 - 收藏南开大学教务处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1937年校园遭侵华日军炸毁,学校南迁。1938年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1946年回津复校并改为国立。新中国成立后,经历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成为文理并重的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对外贸易学院、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相继并入,经教育部与天津市共建支持,学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5年9月新校区建成启用后,南开大学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南开大学坚持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传统和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理念,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宗旨,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作育英才,繁荣学术,强国兴邦,传承文明,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南开大学占地455.69万平方米,其中八里台校区占地122.50万平方米,津南校区占地245.89万平方米,泰达学院占地6.7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198.67万平方米。按照独立办学、紧密合作的原则,与天津大学全面合作办学。南开大学是国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之一。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专业学院24个,学科门类覆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艺等。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有本科专业80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覆盖35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一级学科天津市重点学科27个。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环保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3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3个,天津市工程中心3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9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4个。2016年末,我校图书馆藏书305.74万册,拥有可访问的数据库系统338个,数据库资源几乎覆盖所有学科领域,涵盖了学术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专利文献等各种文献类型。南开大学拥有一支公能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有专任教师202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29人、硕士生导师850人,教授734人、副教授824人。有两院院士11人,86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3人(14人次),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6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3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2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0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6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11人、主要成员2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10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8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7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7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0人,教育部教学名师奖获得者8人,天津市教学名师奖30人,国家级教学团队9个,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9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天津市千人计划入选者134人,其中创新人才长期项目15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3人,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人,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50人。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647人,其中本科生14068人,硕士研究生8231人,博士研究生3348人。有成人教育学生260人,远程教育学生46323人。南开大学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公认的优秀科研成果。2007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奖7项、国家级精品课35门、精品视频公开课15门,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累计入选20篇。10项成果获2015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奖。2013年,被SSCI收录论文28篇,被CSSCI收录论文1432篇。2014年,被SCI收录论文1432篇,被EI收录论文822篇,被CPCI-S收录会议论文98篇;表现不俗论文数661篇,占SCI收录论文总数的46.16%。2015年度,南开大学SCI收录文献1463篇,同比去年增加31篇,增幅2.16%,全国高校排名第36位;EI收录论文数922篇,同比去年增加100篇,增幅11.22%,全国高校排名第54位。近十年SCI收录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14.84次,在全国累计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校中保持第1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南开大学秉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努力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特别是全方位服务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中国APEC研究院、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滨海开发研究院、教育与产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人权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问题研究院、WTO研究中心、国家经济战略研究院、津南研究院、统计研究院、生态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是国家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智囊团和人才库。学校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原则,全面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推动各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与一批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2014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第二批2011计划认定,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首个获批的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不断强化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珍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以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强化基础、拓宽专业、严格管理、保证质量为教学指导思想,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育人的基本环节,以杰出校友周恩来为楷模,塑造学生健全人格、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开办创业班,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打造创业服务和项目预孵化的实体平台。制定实施《南开大学素质教育实施纲要(2011—2015)》,出台《本科生素质发展辅学指导意见》,建立立公增能学生素质发展辅学支持体系,全面构建南开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南开大学以优良校风著称,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丰富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南开毕业生以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富于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受到社会各界青睐。南开大学有着广泛的国际影响,与国际知名的320多所大学和国际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承建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等9所海外孔子学院,2012年、2015年两次获评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学校承担了国家汉语对外教育培训任务,推出了牛津项目等一批水平较高的海外学习项目,参加了达沃斯全球大学领导者论坛,筹办了首届天津论坛,承担了国际公立大学联盟(IFPU)秘书处工作,首批入选国家汉办新汉学国际研修计划,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联合设立南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南开大学先后授予数学家陈省身、物理学家吴大猷、经济学家扬?米尔达尔、台湾海基会前董事长江丙坤、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洛朗?法比尤斯等10位国际著名人士名誉博士称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罗伯特?蒙代尔、彼得?杜赫提、卡尔?巴里?夏普莱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韩国前总统金大中,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著名作家金庸等被聘为名誉教授,一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著名政治家、企业家任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南开大学将继续坚持南开道路,光大南开品格,弘扬南开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强化质量特色,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强势学科、教育质量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滨海、国际化六大战略,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
jwc.nankai.edu.cn - 2019-12-25 - 收藏
推荐资讯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