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35分类目录!
当前位置:35分类目录 » 网站目录 » 教育培训 订阅RssFeed

“教育培训”网站目录

  • 商丘师范学院教务处

    商丘师范学院教务处

    商丘师范学院坐落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商之源、华商之都——河南省商丘市,北依风景优美的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南望历史上人文荟萃的归德古城和应天书院;地处京九铁路、陇海铁路,310、105国道、济广和连霍高速公路交汇的黄金交通枢纽之地。商丘师范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创办的归德府中学堂,几经分合,历经商丘师范专科学校、商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阶段,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商丘师范学院。学校现有平原路、文化路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5000余人。生源遍布全国28个省、市(区)。学校教学设施完备,建有现代化的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演播厅和体育场馆。图书馆馆藏丰富,馆藏纸质图书170万册, 电子资源数据库1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价值约1.6亿元。学校环境优美,校园内有春明湖、夏梦湖、秋韵湖、冬泰湖和文秀山,亭台水榭、荷花垂柳、碧波荡漾、湖光山色。学校设有20个院系,3个教学部,现有64个本科专业,26个专科专业,涵盖10大学科门类,逐步形成了以文、理学科为主干,以工学、艺术学为新的增长点,基础学科力量强、应用学科前景好、新兴学科生长快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目前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省高校本科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学校坚持高层次人才强校战略,努力营造一流师资队伍,大力引进应天学者、特聘教授等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学校现有教职工1622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教授、副教授390人,博士197人,硕士649人。20名教师被聘为其它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坚持以各种技能竞赛为抓手,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与英国伍斯特大学、美国卡普兰大学等国外大学开展了合作办学,从俄罗斯、韩国、尼日利亚等国招收留学生,逐步形成了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学校加强科研与学科平台建设,已建、在建各级各类科研平台31个,其中已建成生物分子识别与传感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生物质降解与气化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功能材料合成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厅级科研平台。学校坚持科研服务社会的理念,走本土化、特色化的科研发展之路,实施重大科研项目带动战略,高层次科研项目立项逐年递增。截至2014年,我校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1项。学校以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己任,建有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多形式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路子。春风化雨潜入夜,润物育人细无声。学校始终不渝地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着力培养博大、厚重、睿智的大学精神,传承应天归德,智圆行方的校训,弘扬学以求真,行尚笃信的校风,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思想保证。学校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研究工作,自觉承担起文化传承的时代重任。学校现有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和省、市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取得了一大批卓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社科研究基地群。学校荣获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高校五好党委等4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被公众媒体评为123所中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河南省公众最满意的十佳本科院校、河南省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品牌(本科)、河南省考生心目中最理想的高校、河南省本科院校综合实力20强、 在第六届河南省高等教育就业公信力调查评选活动中获得河南高等教育就业质量最佳示范院校、河南应用技术类型十佳示范高校两项殊荣。

    jwc.sqnc.edu.cn - 2020-01-13 - 收藏
  • 太原科技大学教务处

    太原科技大学教务处

    太原科技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是一所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光荣办学传统的多科性大学,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52年,太原科技大学的前身山西省机械制造工业学校正式创建,近代中国杰出的机械工程专家,时任太原重型机器厂总工程师的支秉渊先生担任首任校长。1953年,学校划归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1955年,长春汽校、汉口技术锻冲专业师生整建制并入。1960年,学校升格并更名为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成为新中国设立的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1965年,大连工学院、沈阳机电学院起重输送机械专业师生整建制并入。1981年,学校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83年成为全国第二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1998年,学校改为教育部与山西省共建共管,以山西省管理为主。2004年学校更名为太原科技大学。同年,山西省化学工业学校并入。200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2006年本科教育工作水平评估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今天的太原科技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装备制造主流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哲学、教育和艺术学九大学科门类相互支撑,博士、硕士、学士多层次教育合理衔接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现有三个校区(主校区、南校区和晋城校区),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环境与安全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成人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等16个二级学院,独立学院1所(华科学院);设有58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一级学科和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社会工作、工程硕士4个类别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在机械工程等13个领域拥有授权资格。各类学生30000余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10人,博士生导师24名,硕士生导师32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特聘教授),享受政府特贴专家22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山西省青年科研专家15人。1人入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入围山西省333人才工程,山西省海外人才百人计划高级人才14人。学校还聘请了近百名海内外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学校坚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结合国际标准、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朴实厚重的品质,良好的工程能力和结合素质,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全省高校和全国同类院校前茅,部分特色优势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多次荣获全国和山西省大专院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是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一大批优势教学资源有力保障了人才培养水平的稳步提高。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搭建学科平台,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学科特色。设有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建设工程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山西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8个省重点(建设和扶持)学科以及7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学校具有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科研工作坚持立足优势,结合需求,注重应用,强化转化的原则,围绕重大技术装备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科研数量和质量不断上升。近年来,积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参与了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载人航天、核电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科技攻关任务,先后4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和数十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00余项,多次获得省部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荣誉。学校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2000年学校与中国二重集团、太重集团、柳工集团、徐工集团等全国5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经贸管理部门共同成立了太原科技大学产学研董事会,大大增强了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技术发展的能力,成果项目转化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数十亿元。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拓展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搭建合作平台,先后与中信重工、三一重工、洛阳轴承等一大批大型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由学校与太原重工合作研制的大型空间七杆机构滚切剪机、十五辊组合式矫直机等成果广泛应用于宝钢、首钢、太钢等上百家钢铁企业,形成系列化、成套化技术优势,并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学校控股高新技术公司科大重工已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公司。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路线,先后与美国奥本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北佛罗里达大学、伊利诺斯大学、旧金山州立大学、班尼迪克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丰桥创造大学、马来西亚威本科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学术访问、学生交流和科研合作等合作项目。学校还与日本丰桥言语交流会等国外社会团体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现总占地面积7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7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48万余册。面向未来,全体科大人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尊重学术,开放办学理念,坚持质量建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方针,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为实现特色鲜明和具有行业重要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正努力奋斗。

    jwc.tyust.edu.cn - 2020-01-13 - 收藏
  • 川师教务处主页

    川师教务处主页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是四川省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成龙、广汉科教园、东校区四个校区,校园面积3400余亩。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37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3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约1100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1800余人。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1950年合并川北文学院,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迁到成都现址。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7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四川省重点高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并入我校。学校1979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同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拥有一支发展潜力大、学缘结构好、学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师队伍,其中先后有7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9人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4人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84人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23人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人才培养计划,12人获得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7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教书育人的业绩享誉海内外,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历经七十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覆盖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型师范大学。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6个学院,85个本科专业。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基础数学等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还拥有教育、艺术、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翻译、法律、应用心理、公共管理、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安全工程领域)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现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覆盖17个专业),4个国家及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国家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及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15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开放课程,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17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63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双语教学课程、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学校获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59项。拥有1所有20余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生源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建校七十年来学校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为代表的3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业绩为学校增光添彩,共同铸就了四川师范大学光辉的历史。十二五以来,学校的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重点项目)项目128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实际到校科研经费1.52亿元,高级别论文发表数量587篇,授权发明专利63项,实施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00余项。四川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社会信用体系协同创新中心是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该数量在省属高校中并列第一。四川师范大学科技园是四川省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是西部地区唯一以文化创意为主要特色的大学科技园。现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可视化计算与虚拟现实实验室、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四川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综合改革研究团队、四川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团队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学校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357万册,电子图书13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0个。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5亿元。学校设有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四川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管理中心、四川省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四川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级检测中心等省级培训及研究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已与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目前我校不仅培养各类层次的境外留学生,还拥有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经国家汉办批准,我校分别与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建立有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中法文化交流中心、以及与韩国延世大学合办的成都世宗学堂。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谐,朝气蓬勃,正在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jwc.sicnu.edu.cn - 2020-01-13 - 收藏
  • 沈阳化工大学教务处

    沈阳化工大学教务处

    沈阳化工大学位于国家级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始建于1952年,1958年升格为本科命名为沈阳化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辽宁科学技术大学,1962年改回沈阳化工学院隶属化学工业部,1998年办学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辽宁管理为主,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学校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八五初期批准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院校,辽宁精细化工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辽宁省石油化工技术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工程教育中心,辽宁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辽宁省科技创新与新技术转移推广基地;学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共建单位,教育为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服务行动计划依托高校;学校被授予全国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全民健身先进单位,辽宁省政府省校产学研合作先进单位,辽宁省高校就业工作优秀单位,辽宁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学校占地近1500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校园融学术、园林、艺术于一体,被赞誉为全省最美的校园之一;设有25个二级院系及相关机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14000余人。现有教职工1100余人,专任教师近800人,教授、副教授近400人。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工程硕士领域,多个专业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拥有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技术转移推广中心等20余个,建有化工设计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3个直属科研机构。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工程教育,推进素质拓展计划,取得了丰硕的特色育人成果。近年来,连续保持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年均在95%以上;在全国挑战杯、化工设计、数学建模、机械设计、计算机设计等大赛中获国家奖50余项;连续多年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奖,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生联合会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在2009-2010中国大学生(普通组)排球优胜赛中获得冠军等优异成绩。学校积极致力于自主创新,主动服务于国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殊需求,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近百项,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1000余项。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发明奖和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一等奖17项,获其它省部级科技奖近百项,申报及授权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100余项,有一大批科技成果被国内大型企业推广应用,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在化工过程强化技术领域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具有该技术领域成功研发系列技术和满足该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优势,为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撑。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现已与国外3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学校发展建设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世纪80年代,胡锦涛、李克强、贺国强等领导同志先后亲临我校视察指导工作,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长期以来,学校秉承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弘扬修德、自强、求是、创新的化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与特色办学,各项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当前,学校正朝着建设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目标迈进。

    jiaowu.syuct.edu.cn - 2020-01-13 - 收藏
  • 西电教务处

    西电教务处

    安电子科技大学是以信息与电子学科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和211工程项目重点建设高校之一、首批35所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9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首批9所获批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之一。学校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为现名。建校85年来,学校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我国一五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批准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20世纪60年代,学校就以西军电之称蜚声海内外。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两次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学校现建设有南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27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3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约736万册,其中纸质文献约261万册,电子文献约475万册;中外文现刊1100余种,拥有69种平台的中外文数字资源,数据库超过130余个,内容覆盖了学校各个学科或专业。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3万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9000余人。设有研究生院。设有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软件学院、微电子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先进材料与纳米科技学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等18个学院。学校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2个本科专业。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排名第四。学校树立了以人为本、教师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理念,锻造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20人,硕士生导师907人。学校有院士4人,双聘院士14人,千人计划入选者17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2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对象10人,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53人。学校不断地创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1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3门,建设有3个国家人才培养及教学基地、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人才培养素以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等特色在全国高校中形成了品牌。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钱学森空间科学实验班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学校本科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普及率高,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1600余项,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2012年,学校入选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之一。多年来,学校致力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系统研制、科技攻关、工程研发等,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等多项第一,包括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以及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等,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现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基地,先后牵头单位承担了973、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重大、重点项目,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十二五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升,在认知雷达、移动通讯、网路信息安全、高功率微波集成器件、智能计算、大型天线机电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4项。2014年,学校牵头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位列行业产业类第一,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陕西工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时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国内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学校先后成为中电集团,西安市,国防科工委、陕西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与70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友好关系,建有5个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引智基地,与国内电子、航空行业的10余个研究所、研究中心、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飞凌、Intel、IBM、惠普等46家跨国公司在学校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建校86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了近20万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产生了120多位解放军将领,成长起了17位两院院士(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院士校友9位,位列全国前茅),10余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培养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国际GSM奖获得者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神五和神六飞船副总设计师、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杨宏等一大批IT行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以及数十位科研院所所长和大学校长等,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向知识经济和数字化时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办学宗旨,面向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定位,坚持立足西部、育人育才、强军拓民、服务引领、团结实干的发展思路,实施拓展提升战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一所特色鲜明、研究型、开放式,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jwc.xidian.edu.cn - 2020-01-13 - 收藏
  •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务处首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务处首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8年,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1981年成为山东省重点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一,山东省首批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学校在省属高校中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最多,最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权,最早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最早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承担单位。学校秉承厚德怀仁,博学笃行的校训,发挥中医药优势,狠抓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以文化人、厚重基础、注重传承、勇于创新办学特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敦厚朴实、基础扎实、工作踏实的鲜明特点,涌现出一批全国三好学生、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山东青年五四奖章荣誉获得者等优秀学生。学校致力于高水平中医药特色名校建设,2007年由济南市历下区主体迁入扁鹊故里——长清,总占地1829亩,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87.1万册、电子图书50.9万册、古籍善本3万册,为山东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设置14个二级学院,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24所教学医院、97处实践教学基地、10家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大医精诚,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拥有24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理、文、工、管、教育等学科门类;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点;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硕士点,硕士点涵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全部二级学科,并开始向周边学科渗透;拥有中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1000人,其中研究生2700余人。学校与近30所国外知名大学、医疗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医护员工3900余人。荣获国家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者2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8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0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4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63人。有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山东省十大优秀创新团队1个。学校坚持特色制胜、争创一流,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现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内科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有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和制药工程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3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33门省级精品课程。学校注重科技创新驱动,打造一流科研平台,取得丰硕成果。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1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山东省工程实验室,立项牵头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十二五期间,共承担厅局级以上科研课题78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02项,连续三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建校以来,获国家级和省部级一等奖奖励的科研成果共计22项。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山东)中药单元平台。在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征程上,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创新驱动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导向,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中医药学科专业的核心地位,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强化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www.jwc.sdutcm.edu.cn - 2020-01-13 - 收藏
  • 新疆大学教务处

    新疆大学教务处

    新疆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国家教育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历史沿革』新疆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24年的新疆俄文法政专门学校。1935年1月改建为新疆学院,1960年10月1日,正式定名为新疆大学,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新疆唯一的全国重点大学,1997年被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12月30日,新疆大学与原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2004年,学校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区部共建高校。2012年,学校被列为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作建设高校。『机构设置』现有24个学院,1个研究生院,1个独立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4个教学实践中心,8个研究所,1个干旱半干旱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学科、专业设置』现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九个学科门类,涵盖了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学校先后被列入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有93个本科专业,10个国家特色专业,19个自治区紧缺人才专业;有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0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个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16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科学研究』2016年,新疆大学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专项)460项,资助经费9637.61万元。被评为2011-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成为地方高校首个获此殊荣的学校。承担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重点项目2项,其中重大项目《20世纪维吾尔文学编年史》填补了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400余篇,出版7部著作,4项成果通过了自治区成果鉴定,现正处于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专业评审阶段;1项成果申报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现正在公示中。上报中央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研究咨询报告37篇,其中15篇被批示或采纳,有2篇被中央领导批示。报送第十一届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奖108项,27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2项成果获得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教学科研平台』新疆大学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团队)80个,其中,自治区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校级重点实验室17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培育创新团队1个,教育厅科研创新群体7个,校级创新团队5个。『在校生人数』现有各类在校生36684人,其中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0518人,成人本专科生9237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778人,博士研究生418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993人,留学生740人。『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874人中,教授229人,副教授635人,硕士学位881人,博士学位599人,博士生导师119人,硕士生导师514人。有 2个国家级、9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9人,自治区级教学能手13人、教学名师22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4人,有国家千人计划(新疆项目)7人、万人计划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0人;自治区天山学者34人,其中: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18人、主讲教授9人、天山学子4人;新疆大学天山学者特聘教授1名、讲座教授12名。『对外交流合作』根据教育援疆安排,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团队式对口支援新疆大学。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所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关系,与60多所国外大学和教育机构签署了教育交流与科研合作协议,在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设立了3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其中吉尔吉斯比什凯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于2016年,荣获国家汉办全球优秀孔子学院称号。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区域学、生态学、信息学等项目学校,教育部中俄大学校长、中日大学校长、中阿大学校长、中韩大学校长、亚洲大学校长论坛项目学校;学校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自主招生项目学校、孔子学院奖学金项目学校和新疆政府奖学金项目学校、教育部富布莱特项目学校、教育部美大处项目学校。2011年教育部中亚大学生交流基地落地新疆大学。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为促进学校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国家知名大学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途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办学条件』新疆大学分校本部、北校区、南校区三个校区,共占地290.9万平方米(约4363亩)。固定资产总值约2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9亿元。图书馆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省级中心馆,图书文献总量276.95万册,数字资源量31000GB。建成了校园网和CERNET新疆地区主节点和新疆教育区域网控制中心、乌鲁木齐教育城域网。拥有现代化的数字化图书馆和西北地区一流的多功能体育馆。『总体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新疆大学建成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jwc.xju.edu.cn - 2020-01-13 - 收藏
  • 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

    四川师范大学教务处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是四川省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成龙、广汉科教园、东校区四个校区,校园面积3400余亩。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37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3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约1100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1800余人。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其诞生与东北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到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吸纳西山书院,更名为川北大学,1950年合并川北文学院,并迁到四川省南充市。1952年,以川北大学为主体,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的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迁到成都现址。1964年,原成都大学(现西南财经大学)数理化三系并入我校。1978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立为四川省重点高校。1985年,经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原煤炭部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并入我校。学校1979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授权单位,2006年被批准为博士授权单位,同年,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优秀单位,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建校以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以著名墨学家伍非百、我国社会学和民俗学的创始人之一李安宅、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刘绍禹、楚辞学专家汤炳正、文献学专家屈守元、训诂学专家刘君惠、凝聚态物理学专家赵敏光、拓扑学专家刘旺金、非线性分析专家丁协平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校拥有一支发展潜力大、学缘结构好、学历结构合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教师队伍,其中先后有7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1人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49人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8人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4人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人入选四川省千人计划,84人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计划,23人入选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人才培养计划,12人获得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1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团队,7个省级本科教学团队。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教书育人的业绩享誉海内外,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历经七十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覆盖文学、理学、工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十一个学科门类的综合型师范大学。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6个学院,85个本科专业。现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基础数学等2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和教育学2个博士后流动站,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同时还拥有教育、艺术、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工商管理、旅游管理、翻译、法律、应用心理、公共管理、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安全工程领域)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学校现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17个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和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项目(覆盖17个专业),4个国家及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国家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2个国家特色专业,5个国家及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及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实训基地,15门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视频开放课程,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实施学校;17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0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63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开放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双语教学课程、省级重点建设课程,学校获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四川省教学成果奖59项。拥有1所有20余年历史的校中校——四川师范大学美育学校。学校生源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建校七十年来学校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中国科学院院士唐勇为代表的30余万名各类毕业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的业绩为学校增光添彩,共同铸就了四川师范大学光辉的历史。十二五以来,学校的科研工作成效显著,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含重大、重点项目)项目128项;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实际到校科研经费1.52亿元,高级别论文发表数量587篇,授权发明专利63项,实施科研成果转化项目300余项。四川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教育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社会信用体系协同创新中心是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该数量在省属高校中并列第一。四川师范大学科技园是四川省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是西部地区唯一以文化创意为主要特色的大学科技园。现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实验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可视化计算与虚拟现实实验室、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多元文化研究中心、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四川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综合改革研究团队、四川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团队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学校图书馆共有纸质图书357万册,电子图书138万册,中外文数据库40个。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5亿元。学校设有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省高校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四川省分中心、四川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四川省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管理中心、四川省国培计划项目执行办公室、四川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等级检测中心等省级培训及研究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高校对外交流中心之一,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和接收澳门地区保送生的高等院校,已与近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关系。目前我校不仅培养各类层次的境外留学生,还拥有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中外联合培养项目。经国家汉办批准,我校分别与韩国延世大学、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建立有日本研究中心、韩国研究中心、中俄文化交流中心、中法文化交流中心、以及与韩国延世大学合办的成都世宗学堂。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和谐,朝气蓬勃,正在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把我校建设成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奋斗。

    jwc.sicnu.edu.cn - 2020-01-13 - 收藏
  • 贵州民族大学教务处

    贵州民族大学教务处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也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高等院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贵安新区,占地面积共2825亩、校舍面积共73万平方米。学校有纸质图书214.5263万册、电子图书114.5879万册、数字资源27TB、电子期刊1.5万种。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484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171人(其中二级教授9人),副高职称人员55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281人,硕士学位人员727人,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431人。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近百人。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28人,另有合作办学独立学院本科生9033人。自建校以来,为社会输送10万余各级各类人才,成为贵州乃至西南地区各行业和学科领域的骨干力量。经过65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以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学为主要学科,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预科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外国语学院、传媒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学院、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民族医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预科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21个学院;设有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等管理与教学机构;设有合作办学独立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建有信息与数据中心、工程技术人才实践训练中心、图书馆、学报等教学辅助单位。学校目前设有78个普通本科专业,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1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6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工作站。国家级建设平台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3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有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有5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学校设有社会建设与反贫困研究院、民族地区公共政策研究院、贵州民族艺术研究院、贵州山地旅游与民族经济研究院、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水书文化研究院、法学研究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院、民族建筑设计研究院、贵州茅台镇酒文化研究院和多彩贵州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民族文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喀斯特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另外,贵州省民族文化学会、贵州省苗学会、贵州省布依学会、贵州省侗学会、贵州省彝学会、贵州省土家学会、贵州省仡佬学会、贵州省水家学会、贵州回族学会等9个省级民族学会及其研究机构均挂靠我校,形成了较强的民族民间文化与民族问题的研究矩阵。近五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1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86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奖78项。教师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12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及核心期刊论文1288篇,出版专著206部。目前,学校已建设成为贵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基地、贵州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贵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贵州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基地、贵州民族体育教学基地、贵州世居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法制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基地、贵州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基地,成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智库。我校积极开展并探索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和开放式办学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我校的建设发展,为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挪威、新加坡、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高校和港、台地区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互派留学生、学术交流、合作办学、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现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老挝、越南、柬埔寨、哈萨克斯坦、蒙古、泰国、马里、尼日利亚、加纳、卢旺达、孟加拉国、尼泊尔、塔吉克斯坦、乌克兰、赞比亚等23个国家各级各类留学生334人。学校先后五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并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贵州省‘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州省文明单位、贵州省优美校园、贵州省绿色大学,先后十五年被中宣部、团中央和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学校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有关部委、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李瑞环等同志先后到我校视察。江泽民同志来我校视察时,作了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题词,并为我校题写校名;我校50华诞,江泽民同志又为我校在内的全国几所民族院校共同题写了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题词;胡锦涛同志任贵州省委书记时亲自与我校师生在学校花溪校区共同植下共青林。历经65年建设,贵州民族大学已发展成为贵州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型智库。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始终秉承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发扬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民大精神,夯实基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办学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奋力向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迈进。

    jwc.gzmu.edu.cn - 2020-01-12 - 收藏
  • 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

    广西师范大学教务处

    广西师范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在职教职员工2413人,全日制本科生25030人,硕士生6046人,博士生157人,各类留学生16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14157人。经过84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一所教师教育特色鲜明、文理学科均名列全国百强、国际交流合作广泛的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学校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在2016年公布的艾瑞深中国校友会《2016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学校名列中国大学综合排行榜第143位,较2011十二五开局之年的191位上升了48位。学校历史文化丰厚。学校前身——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创办于1932年,是广西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是中国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3~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建校以来,杨东莼、薛暮桥、陈望道、欧阳予倩、林砺儒、陈翰笙、夏征农等一大批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荟萃学校,秉承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为国家尤其是广西培养了30余万名教师和其他专业人才。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视察学校时,对学校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及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方面的探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学校为广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勉励师生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一流大学。学校科教平台较高。现建制教学学院(部)21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3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广西(高校)重点学科35个,学科专业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12大门类,文科的学科门类、博士点、硕士点及自治区级文科重点学科均位居广西高校前列。现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重点实验室5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6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西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2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自治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全校馆藏纸质图书323.67万册,中外文期刊36517种(其中纸质1867种,电子34650种),电子图书226.27万种。拥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基地、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国研究培训基地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基地15个。学校是CERNET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是广西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主体单位,2009年广西人民政府在学校设立了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学校师资素质优良。截至2016年9月,专任教师1595人,具有高级职称857人,占53.73%,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1403人,占87.96%;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次。其中,广西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国家引进海外人才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8人,人事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人选1人,广西八桂学者9人,广西特聘专家5人,广西优秀专家12人,广西终身教授2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优秀专业技术人员2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6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9人,自治区级人才小高地带头人1人,广西高校教学名师13人。学校教改成果显著。自国家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以来,学校获得30项国家级和200多项自治区级建设项目,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所获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在西部地区同类院校和广西高校中名列前茅;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现有自治区优势特色专业15个、自治区优质专业11个,自治区精品课程27门,自治区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自治区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11个,自治区教学团队10个。此外,学校始终坚守教师教育的使命与担当,确立了引领广西、打造品牌、服务基础、走向海外的教师教育发展思路,成为广西教师教育的摇篮和母机。近年来,学校依托学科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成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形成了涵盖各级各类师资培养的全覆盖体系,构建了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模式,为推动广西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探索。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立项数和科研经费均获得大幅增长,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22项,其中,承担国家863、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17项,科研经费(R&D经费)总计约4.03亿元,1158篇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索引收录,获得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59项。在自然科学基金四类重大项目(重点、杰青、优青、基础仪器重大研制专项)上连续实现零的突破,化学学科成为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科研成果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7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授权专利257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立项数(不包括西部项目等)位居广西高校榜首,连续5年均跻身全国百强,是广西唯一获得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高校;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是广西获得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项级别最高的高校;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奖数为广西高校最多;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5项,居广西前列。此外,着力打造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研究院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成为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的重要新型专业智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人文强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近十年行业机构及媒体组织的综合评估中,综合实力均列中国大学出版社前十名,在地方大学出版社中名列榜首。学校国际交流广泛。现与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所高校及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海外设有3所孔子学院。学校是广西唯一的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务院侨办广西华文教育基地,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广西政府东盟奖学金留学生接收单位。学校王城和育才校区曾是越南学校的办学点,从这里走出了10多位越南国家领导人,40多位越南省部级领导,近30位越南人民军将军,是国内目前接受和培养越南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在越南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近10年来,共接收了来自60多个国家的长期、短期留学生15000余名,留学生规模位列全国高校前30位。

    www.dean.gxnu.edu.cn - 2020-01-12 - 收藏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