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35分类目录!
当前位置:35分类目录 » 网站目录 » 教育培训 订阅RssFeed

“教育培训”网站目录

  • 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

    广西医科大学教务处

    广西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11月21日,坐落在具有绿城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校本部占地面积71万多平方米。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1940年校址迁至桂林。1949年以前,学校在战乱中七次迁徙校址,三次变更校名。1949年11月更名为广西省医学院。1952年由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南卫生部直接领导。1953年4月中央卫生部批准改称为广西医学院。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市现址至今。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学校是全国建校较早的22所医学院校之一,是全国最早定点招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华侨学生的8所医学院校之一,是教育部批准的有招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留学生资格的首批30所高校之一,是广西政府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是广西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中心。校本部共设有20个学院(教学部),即: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武鸣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全科医学院、信息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体育部、研究生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学校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11年,作为国家正式实施医学专业认证后的第一所医学院校通过了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全国第三所大学接受并通过了护理学专业试点认证。2015年,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组专项现场评估、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专项评估工作专家组的专项评估、口腔医学本科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口腔医学本科专业认证委员会专家的认证工作。师资队伍素质高。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86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及以上教师1300人,正高职称479名,副高职称506名,高级职称教师占62%,国家千人计划短期项目创新人才1名,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8名,广西首批院士后备人选1名,八桂学者7名、广西特聘专家7名,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4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5名,以及一批选聘任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常委、委员和广西医学会各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委近100名,还有一批优秀人才被选为国家级和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生源质量好、来源广。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461人,其中本科生9531人,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198人,硕士研究生2899人,博士研究生279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7人,留学生(含汉语进修生)687人,专科生(高职)6651人,预科生88人,及进修生101人。学生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以及19个国家。1978年开始招收留学生,至今留学生来源国已达54个。医学及相关学科门类齐全。学校已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医学教育培养体系,是广西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现拥有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法学等6大学科门类,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共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5个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2015年,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评广西唯一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获批设立戴尅戎院士工作站、樊代明院士工作站、于金明院士工作站、张兴栋院士工作站、魏于全院士工作站等5个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6个,广西重点学科9个,广西医疗重点建设学科1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3个,广西重点实验室7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联合地方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基因检测示范中心1个,南宁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广西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广西教育厅校地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3个,广西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区域高发恶性肿瘤生物靶向诊治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团队3个,广西人才小高地4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含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15个等。专业设置丰富。学校共拥有22个本科专业,8个本科专业方向,分别是:临床医学、临床医学(病理检验方向)、临床医学(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5+3一体化)、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药学(临床药学方向)、临床药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中外校际交流项目)、医学检验技术、英语、英语(医学英语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医疗保障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医疗保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生物医学工程、社会工作、生物技术、中药资源与开发、康复治疗学、法医学、应用统计学、翻译、运动康复。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排名1441位;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课公开课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等。学校共设有21个高职高专专业(方向),分别是:医疗美容技术、康复治疗技术、 医学检验技术 、口腔医学技术、药学、药学(3+2)、药学(药品经营方向3+2)、护理、护理(英语方向)、护理(3+2)、护理(社区护理3+2)、护理(英语专门化3+2)、计算机信息管理、心理咨询、医学营养、医学生物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应用英语、体育保健、中西医结合专业(高升专)、卫生信息管理。科技成果显著。学校在广西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方面,如在血红蛋白研究、蛇毒研究、心血管疾病防治、区域高发肿瘤防治、药物创制研究、肝脏移植、断指再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地中海贫血防治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优势。十一五以来,获省部级以上课题1737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87项(重点项目2项),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1项,获得项目和资金居于广西高校前列,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广西科学技术进步特别贡献奖、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166项,申请并获得授权专利54件,发表SCI论文1884篇。主办有《中国癌症防治杂志》、《结直肠肛门病外科杂志》、《广西医科大学学报》3种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综合性医药卫生类以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教学科研设施优质。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教学公共设施,学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总面积3000平方米,配备300多件高端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录播监控回放系统。教学用计算机5495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21068个。图书馆馆藏书刊149.64万册,电子数据库34个(电子图书1528337册),数字资源38000GB。校园信息网络功能优良,千兆(1Gbps)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覆盖全校区及直属附属医院。实践基地覆盖广,服务社会声誉高。学校现有111个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临床教学基地41个(含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15个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1个医学人文技能培训基地,3所直属附属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口腔医院)是广西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武鸣医院)正在过渡为 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即第三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第四附属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第五附属医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第六附属医院(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市工人医院)、第八附属医院(贵港市人民医院)、第九附属医院(北海市人民医院)、第十附属医院(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附属民族医院(广西民族医院)、附属传染病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附属柳铁中心医院(柳州市铁路中心医院)等均为三级甲等医院,引领壮乡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活跃。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派出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4000多人次到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院、医疗或研究机构、学术机构讲学、留学、进修、攻读学位及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并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渠道和合作关系。接待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与科研合作6000多人次。?迄今,学校先后获得广西高校多个第一,已培养了6万余名各层次医学人才,他们已成为引领广西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和医疗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十一五以来,学校本科生每年总体就业率均达90%以上,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执业医师)平均通过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并获得第六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南赛区)分区赛一等奖、全国二等奖和第七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特等奖。目前,在新的历史时期,全校师生员工秉承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优良办学传统,牢记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校训,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3+3+5发展战略(即重点做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改革凝练特色3项工作,重点打造地中海贫血、肝癌、鼻咽癌防治3大研究中心,重点建设5所直属附属综合医院或院区),并推进学校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由常规发展向主动发展转变,由以医为主优势向文工理管法等各具特色、融合发展转变,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地方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jwc.gxmu.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北方工业大学教务处

    北方工业大学教务处

    毓秀工大北方工业大学创办于1946年,前身是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85年更名为北方工业大学,1998年9月起以北京市管理为主。历经七十年风雨沧桑,逐步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文理兼融,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培养层次的多科性高等学府。学校位于北京城西,东接五环,北倚西山,占地面积近500亩,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校园整洁雅致,景色宜人,绿化面积超过50%,是北京市十佳美丽校园之一。广聚英才学校在校生15000多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0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3000余人,留学生600余人。教师千余名,拥有双聘院士1名,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4名,全国优秀教师、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和省部级劳动模范、市级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40余名,拥有长城学者、北京市级高层次人才、学术创新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特聘教授、市级青年骨干教师等骨干人才百余名,市级学术创新团队、优秀教学团队等团队20多个。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素质为先,全面发展是学校的育人特色。学校实行弹性学分制,建立了分层教学、分流培养、分类成才的培养体系,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的需要。学校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就业能力与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理念。学校是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院校。学校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资格和高水平棒垒球运动员招收资格。多科发展学校设有12个学院、20个系、43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文、经、管、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学校建有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9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涵盖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3个第二学士学位授权点。学校建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7个。学校建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鼎新 学校科研工作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主动服务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充分重视科技创新,在高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及其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一些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近年来,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鲁迅文学奖1项,省部级奖励50多项。学校是首都科技条件平台重要基地高校。学校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结合,打造了创新创业基地,建立了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军民融合智能装备、机器人、海绵城市与地下空间等多个协同创新中心或研究院。人文滋养 学校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敦品励学,才德并懋的校训,树立了严肃,严格,严谨的校风,形成了以专业精神,人文精神,进取精神为主旨的学校精神。学校是北京市第一家文明校园,建有全国理工科院校第一所艺术馆,是国家和北京市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连续5次获评首都文明单位。学校开展的学生文化、艺术、科学、体育四大节已赓续30年,成为校园文化品牌。学校开全国高校之先河创立了学校形象识别系统(UIS),校园文化全方位、多角度融入校园生活。臻育栋梁 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区)招生,招生地区均进入当地本科重点批次。学校实行OYTF——我要腾飞大学生成长成才系列计划,改善学生心智模式,着力打造优良学风。学生在全国和北京市各类重大竞赛中屡创佳绩,每年有千余人次获得各类奖励;大学英语四级首次通过率连续多年远超北京地区高校平均水平;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居北京高校平均水平之上;本科生升学率达到25%。放眼寰宇 学校大力推进开放办学战略,不断拓展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学校已同世界 27 个国家(地区)的6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创办了国际学院,大力开展教学科研、师生交流、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现今,学校每年选派300余名学生赴美、欧、日、韩等国高校学习,吸引 了55个国家的600余名外国留学生来校长期学习深造。

    jxxx.ncut.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务处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同时也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作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对我国煤炭能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学校坐落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文昌校区1555亩,南湖校区2858亩),校舍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焦作路矿学堂是晚清时期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三所私立高校之一和唯一的私立工科高校,同时也是在我国创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并跻身于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大学的行列。从19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抗战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于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其后又几经辗转,迁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将焦作工学院拨归燃料工业部领导,1950年3月,又将新开办的华北煤矿专科学校并入焦作工学院,并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在经历了天津-焦作两地办学的短暂过渡期后,1951年2月,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及图书仪器设备全部迁至天津;4月,中国矿业学院举行成立典礼——焦作工学院的历史宣告结束。1952年院系调整期间,北洋大学、唐山交大、清华大学的采矿系调整到中国矿业学院,学校因此聚集了全国一流的采矿科学技术人才。1953年,为实现更大的发展,学校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成为北京学院路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文革期间,学校迁至四川省合川县位于华蓥山下的三汇坝镇,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学校在江苏徐州重建,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在北京学院路原址设立北京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1998年,煤炭工业部撤销,学校划归国家煤炭工业局管理,同年,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学校,成为学校北京校区东校园,形成了一校两地三校园的办学格局。2000年,学校整体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其后,北京校区东校园又划转北京广播学院。学校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区逐步演变为两个相互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的命运始终与国运的兴衰紧密相联。伴随着历史的风雨,历经时代的沧桑,中国矿业大学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100多年来,历经14次搬迁、12次易名,历经艰辛,颠沛流离,却依然薪火相传,弦歌不辍。在旧中国,学校把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作为历史责任。在新时代,学校把开发矿业、开采光明、建设祖国、造福人类作为神圣使命。经过一代又一代矿大人的努力奋斗,铸就了中国煤炭高等教育的一流品牌和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形成了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的办学理念,勤奋、求实、进取、奉献的优良校风。学校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的题词曾激励着一代代矿大人为事业不懈奋斗;邓小平同志亲笔批示指引学校在改革开放中走上中兴之路;江泽民同志来校视察学校科研工作并为我校建校90周年题词;胡锦涛同志为我校建校100周年发来贺信;习近平同志出席了我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签署两校教育与科技合作协议。中国矿业大学作为当今全国唯一以矿业命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在上级主管部门、煤炭能源行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长期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多科性大学的基本格局。在煤炭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和生产相关的矿建、安全、测绘、机械、信息技术、生态恢复、管理工程等领域形成了优势品牌和鲜明特色。学校设有能源、材料与物理学部、矿业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化工学院、环境与测绘学院、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数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体育学院、孙越崎学院、国际学院、职业与继续教育部等21个学院(部)。学校另有徐海学院和银川学院等两个独立学院。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3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8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4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6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和1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省重点序列学科。在教育部2012年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分别排名第一、一、三、四位。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ESI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前1%。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各类教职工3100多人。在191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410人,副教授716人;博士生导师364名,硕士生导师920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0%以上。教师队伍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4个。拥有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含外聘),先后有1人获聘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3人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5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63人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12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9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5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0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0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3人获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5人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学校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成果丰硕。学校以孙越崎学院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拔尖人才培养、个性化教育建立绿色通道。建校以来,先后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20万余名毕业生,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及行业发展的科技精英、管理骨干和领军人物。2002年以来,学校先后获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建成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1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和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仿真模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建设了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先后有16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和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及江苏省创业教育示范校,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称号。目前全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3900余人,各类硕士、博士研究生11000余人,留学生460余人。围绕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和国家及行业的战略需求,学校致力于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共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发展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22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69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47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获省部级科技奖励483项、授权专利5425项(其中发明专利1276项)。研究与发展经费快速增长,目前年均科研经费超过5亿元。学校建设了完备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1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含研究基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低碳能源研究院和物联网(感知矿山)研究中心,建成了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270余万册,数字图书328万册。数字化校园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中国煤炭科技博物馆(矿业安全博物馆)每年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者14000多人。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校董事会为平台大力推进社会服务,校董事会成员单位发展到121家,全面合作单位达到78家,与8个地级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国有大型企业共建了研究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被评为江苏省唯一的A类(优秀)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被誉为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学校承担了国家安监总局十二五期间万名煤矿总工程师培训任务,在煤炭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国际化办学。目前,学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强的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创新高等教育国际协同模式,成立了国际学院,建设了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联合10多所国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在澳大利亚格林菲斯大学创办了旅游孔子学院。多次成功举办了国际矿业科学与技术大会、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学术年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2011--2020年)提出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校总体办学水平实现新的跨越提升,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目前,中国矿业大学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校师生员工正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创新的工作举措,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jwc.cumtb.edu.cn/jwcportal/page - 2019-12-17 - 收藏
  • 汉口学院教务处

    汉口学院教务处

    汉口学院是2000年9月创立,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多学科、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前身为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由独立学院转设为普通本科高校的17所学校之一。2014年,学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迈入二本招生。经批准与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研究生。学校目前正积极筹建汉口学院德国产业园,产业园规划用地4000亩,以应用技术大学区、高科技企业区、科技成果孵化区、科技创业服务区(德国小镇)为主要建设内容。学校聘请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皮特?萨赫逊担任学校副校长兼国际创新中心主任,具体负责产业园项目的引进工作,创办国内一流的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培养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举办专升本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等完备的高等教育体系,同时招生率、就业率、国际化程度在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位置。学校有中级职称评审权,学士学位授予权。学校连续五年排位全国同类院校十多名。学校国际代码为11800 ,湖北省代码为1307。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学改革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创业者教育在全国高校处于领先地位;产学研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三个领先作为办学目标,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积极主动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把培养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办学基础设施完备。 学校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南部风景秀丽的汤逊湖畔,校园占地千余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学校二期校园总征地面积为172906平方米。校园环境功能齐备,布局合理,品味高雅。学校全力打造宜居校园,学生公寓已基本实现空调、电话、洗衣机、热水全覆盖。学校已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五千多万元,建有专业实验室70多个,可开设实验项目1850多个,实验开出率95%以上。学校图书馆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120多万册,期刊1600多种,电子图书5200GB,引进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多个数据库。学生固定实习基地70个,学生实习实践情况良好。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学校建有管理学院、文法学院、经济学院、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音乐学院、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 坚持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了涵盖经济学、法学、艺术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6大学科门类,33个本科专业,15个专科专业,生源覆盖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学校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特色教育、教师教育和跨专业通选课程五级课程体系。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学校常年聘请校外专家进行教学督导,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拥有湖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湖北省教育厅重点培育本科专业2个,湖北省普通高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学校师资力量精良,师德高尚。学校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其中院士1人,正教授70余人,副教授190余人,另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约占专任教师的68%,有5位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宁津生、张勇传、张寿荣等一批院士、何炎详等国家级教学名师以及来自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名师受聘我校特聘教授。学校科研成果显著提升。学校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比例达到94.7%,教师出版学术专著、发表论文、承担科研项目,均位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13年,湖北省过程控制与先进装备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培育)落户我校,中心下设环境工程技术装备研究所、风光互补发电新技术及其设备制造研究所、节电新技术及其装备制造研究所、智能化光机电技术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目前已经获得专利6项,部分研究成果已经通过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学校还重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近年来,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出版著作、获国家专利总数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近5年来,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三创赛、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艺术竞赛、武术竞赛等国内外各类重大竞赛中,共有2000余人次获奖,还涌现出全国十佳社团联合会、全国百强社团等一批杰出的校园文化活动团体,学校旭日合唱团一举摘取第七届意大利日瓦国际合唱节最高奖项特别奖和两项金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合唱团。校友刘培还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孝老爱亲模范,并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邀请,出席了中央电视台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学校成立的刘培志愿服务队多次在社会实践活动评比中荣获湖北省优秀社会实践队荣誉称号。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再深造,近五年有600多人考取国内外重点大学研究生,考研四朵金花、考研最牛班级都被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坚持设立奖、助学金,2014年就有4452人次获得奖励,奖励金额达700多万元。学校创业教育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学校创业氛围浓厚,被誉为创业人才培养基地。2011年11月成立了湖北高校首家创业教育学院,培养出艾厚宇、杨诚等多名优秀创业典型,不少校友创业的公司资产达到数千万乃至上亿元。2015年,学校创业教育学院和近百家企业、高校共同发起成立武汉青年企业家创业商会,为青年创业者搭建抱团发展、交流服务的平台。学校成立华晨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引导和服务,计划每年孵化30家公司,帮助10%的毕业生就业,三年内扶持5-10家公司获得风投和天使资金投资,五年内扶持出1-2家科技型中等规模企业。2016年5月,我校学生申报的配行天下项目在新四板挂牌上市。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属于全省就业率高的学校之一。建校以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几万名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综合素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9年学校资教生签约率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涌现出了王智方、杜占红等一批优秀资教生典型,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学校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学校国际交流学院已与美国的纽约大学、东伊利诺伊大学、乔治福克斯大学、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韩国檀国大学,法国凡尔赛国立音乐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等几十所国外一流高校建立了2+2、2+3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本硕学习项目。学校还在法国设有欧盟海外办事处(驻法国巴黎),为学生留学欧盟,为欧盟学生来华留学提供一站式服务。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获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誓办人民满意教育,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教育界同行的高度评价,获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学校先后被中国教育家联合会、新华社《中国名牌》杂志等单位评为全国十佳独立学院、中国十大名牌独立学院、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校,中国十大改革创新示范高校,荣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成就勋章等荣誉。学校同时还是全国团建试点单位、全省同类院校中唯一党建试点单位,学校团委多次荣获湖北省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学校近五年来,在中国校友会网等排名榜上多次排名十多位。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生练等对学校建设和发展均给予过帮助,各级政府部门领导也多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工作。如今汉口学院以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坚持依法治教,从严治学,不断提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建设国内优秀、人民满意的教学型、创业型大学而不懈奋斗,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jwc.hkxy.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南京审计学院教务处

    南京审计学院教务处

    南京审计大学是唯一以审计命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为我国审计高等教育发源地之一,因审而立、为审而存、依审而兴、靠审而强。学校始建于1983年,1987年更名为南京审计学院,2002年原南京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07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获批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11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江苏省共建高校,2013年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权单位,201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南京审计大学。经过30多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审计为品牌、经管法工文理等学科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特色高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1.6万余名;专任教师975人,其中,正高职称152人,具有博士学位480人;拥有浦口、莫愁两个校区,占地145公顷。审计署审计干部教育学院建于浦口校区。学校设置国际审计学院、会计学院等21个专业学院(教学部),政府审计学院、审计与评估研究院等10个特色学院(研究院)。设有33个本科专业。其中,审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审计学、金融学专业为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审计学、金融学类、财政学类、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审计学、金融学、财政学为江苏高校品牌专业;财政学、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审计学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审计学教学团队、金融学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金融学专业复合型应用性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为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审计高等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审计科学与技术和现代审计科学(支撑学科: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分别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二期项目,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重点序列学科,理论经济学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公共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5个学科入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学校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5人,中组部千人计划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万人计划1人,教育部优秀跨世纪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财政部全国领军(后备)人才(学术类)3人、司法部全国优秀教师1人、江苏省青年科学家奖1人、江苏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1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2人、江苏特聘教授3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54人(其中第二层次6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6人、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7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4人;审计署先进集体2个,先进个人2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江苏青年社科英才1人;省级劳动模范1人。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区域金融创新研究、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研究、金融定量分析与数据处理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5个。学校拥有现代审计发展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 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审计信息工程与技术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1个,公共工程审计、审计信息工程、金融工程和江苏省审计大数据工程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近五年来,学校主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47项,参与了审计署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工作以及审计学科建设等重大理论课题的攻关。在《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Energy Economics》、《经济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77篇,在CSSCI/CSCD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322篇,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获得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0项。学校主办的《审计与经济研究》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精品社科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南京审计大学学报》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学校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与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等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学校被IIA认证为中国唯一的内部审计教育伙伴(IAEP)合作级高校,与全球伙伴高校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聘、学分互认、科研合作;被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评为全球培养ACCA人才最多大学、白金级培训机构。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ASOSAI)、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等国际行业组织,美国、法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最高审计机关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五年来,教师赴境外高校及最高审计机关进行学术交流、访学培训逾800人次,参加联合国审计62人次;学生赴境外高校学习交流、参加国际会议、学科性竞赛、海外志愿者活动2000人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伦?舒尔茨教授,世界审计组织秘书长、奥地利审计院院长约瑟夫?莫萨,美国审计长基恩?多达罗,法国审计法院院长迪迪埃·米戈,巴西审计法院院长阿罗尔多·赛德拉斯·奥利韦拉,印度主计审计长沙希·康德·夏尔马,南非审计长基米·马奎图,阿富汗审计长默罕默德·谢里夫·谢里菲,坦桑尼亚审计长穆萨·贾玛·阿萨德,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秘书长兼总裁理查德?钱伯斯等1000余名国外专家学者来校访问交流。学校浦口校区山水相间、树石相融、庄重典雅、清新自然、设施优良;四位一体的学习支持、成才规划、心理咨询、助困助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每年为学生提供上百次境外学习机会,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设立润园、泽园、澄园、沁园书院,探索书院和学院双院制育人模式。学校毕业生竞争力强、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高。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麦可思公司合作推出的各年度《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在江苏高校中,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指数、平均月薪、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等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当前,全体南审人秉承诚信、求是、笃学、致公的校训精神,坚持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以一切成绩归零的勇气,启动第三次创业,正在为建设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

    jw.nau.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二外教务处

    二外教务处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学科、以旅游管理为特色学科,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著名高校,是中国外语、翻译、旅游、经贸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原新华社外文干部学校基础上于1964年10月成立的,是全国第一批本科招生院校。先后隶属国家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外交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部和国家旅游局领导。2000年2月,划归北京市人民政府管理。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勤学、求是、竞先的校训精神,以传承东西文明,促进中外交流为己任,形成了融中外、兼知行的学风、和易以思、人文化成的教风,积淀了深厚的学术传统,有着独特的办学经验,产生了一批名家名师。学校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西面毗邻中央商务区(CBD),东面紧靠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现有各类在校生近万人,其中本科生6100余人、研究生1300余人、长期留学生1000余人。现设21个学院、1个系、2个教辅单位。图书馆现有藏书108万余册,年订外文(包括港澳台)原版报刊约190种、中文报刊约820种;电子图书21万余册;中文数据库44个,外文数据库45个,自建数据库2个。学校以面向国际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为统领,彰显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的学科特色。现有一级学科13个(外国语言文学、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艺术学、体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本科专业40个(其中有22个语种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联合培养博士点2个(与美国宾汉姆顿大学联合培养翻译博士,与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联合培养旅游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分别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联合共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学校坚持完善科研创新平台,学术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设有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中国旅游人才发展研究院、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等13个学术与研究机构,有7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一带一路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实验室获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水平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智库三位一体基础科研平台格局。编辑出版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导刊》《跨文化研究》以及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s等学术期刊。近年来,学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5%以上,高层次科研项目数量连续取得突破,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渐成品牌,高质量科研成果持续增长。学校以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坚持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国家认同和国际视野,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综合知识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形成了学用结合,注重实践的办学特色。外语专业强调技能领先,注重实训,狠抓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非外语专业依托优势外语教学资源和多元文化环境,坚持应用导向,强化实践,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学生国际视野宽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从二外走出的数万名毕业生,遍及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涌现出外交部部长王毅、原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中联部副部长徐绿平、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原中联部副部长刘洪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中国国旅集团董事长盖志新、中信集团公司董事长常振明、美国新生代华裔电影导演胡安等一批政界、外交界、商界、文教界杰出人士。学校拥有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近千人,其中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6%,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占60%以上,绝大多数教师在国外进修或攻读过学位。学校还聘请兼职教授120余名,拥有外国专家60余名。学校有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7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学校充分发挥多语种优势,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出国进修、访学、合作科研,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等,年均赴外留学学生500余人,来校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学校与墨西哥奇瓦瓦自治大学、英国兰开夏中央大学、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法国克莱蒙费朗市、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合作共建了5所孔子学院。目前正在筹建波兰华沙大学、巴拿马大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学校的发展定位是:以面向国际文化交流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为统领,提升以外国语言文学和旅游管理为优势的学科建设特色,彰显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建设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的奋斗目标是:建成中国一流、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外国语大学。

    jwcweb.bisu.edu.cn - 2019-12-17 - 收藏
  • 黑大教务处

    黑大教务处

    志存高远,爱国奉献,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黑龙江大学是教育部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坐落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其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俄文队。办学70多年以来,黑龙江大学在国家全球战略构架中,推进与服务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提升,强化俄语学科专业的优势地位和引领作用,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科学研究领域、对外交流合作和社会服务等多方位与俄罗斯对接,形成全国高校独树一帜的对俄办学特色。作为黑龙江省学科门类最全、专业覆盖最广、后发优势最强的综合性大学,坚持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全力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撑、科技服务和文化引领。十一五以来,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强化管理为主的发展道路,着力构建教学、科研和学科三位一体的内涵发展模式,整体办学水平、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声誉显著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若干学科已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第6位,哲学学科排名第10位,法学学科排名第21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排名第26位,化学学科排名第29位。此外,学校连续多年进入全国高校百强行列,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跨入重点大学行列。黑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优势明显,共设有31个教学院部,拥有涵盖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艺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81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可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99个;2个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1个学科群、12个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2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教学示范中心6个,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4部。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9所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之一,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联合设立的中俄学院被教育部列入全国17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之一,入选国家首批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黑龙江大学坚持教学立校,以优质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为重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门人才,教育质量优异,教学成果斐然。在2001年和2008年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结论。共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79项;拥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7篇(次),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41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3000余名,各类研究生5000余名。建校以来已为龙江和祖国培养了近17万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以阎明复、张左己、姜大明等为代表的诸多政界精英;有以叶正大、刘晓江等为代表的多位高级将领,有以李凤林、潘占林等为代表的数十名共和国优秀外交官,有以李锡胤、吕冀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新时期,还陆续涌现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何建章、网络感动中国人物陈顺达等先进人物。黑龙江大学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条件优良,校区占地面积1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5亿元,馆藏图书400余万册,拥有可容纳3万余名学生住宿生活的大学城,以及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黑龙江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人才云集。现有教职员工近3 000名,其中专任教师近1700人,研究生导师9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300余人。其中,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5人,位居全国高校第19位,列地方高校第一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荣誉称号获得者200余人次;学校拥有千人计划专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万人计划高层次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普京奖获得者1人,普希金奖章获得者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4人。黑龙江大学坚持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为重点,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落脚点,走科研兴校之路。现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功能无机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催化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糖料改良中心、农业部甜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众多国家级高端科研创新平台;拥有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3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7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以及俄罗斯研究研究中心、教育科学研究院等30余个校级科研机构,现已基本构成多学科、立体化、完整均衡的科研创新发展体系。十五以来,共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项,连续多年被SCI、EI、CSSCI收录的论文均达到700余篇,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4700余项,其中有1000余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省级的奖励,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22项。李锡胤、潘国民教授主持编撰的《俄汉详解大词典》获国家图书奖,并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国家领导人。黑龙江大学编辑出版的《求是学刊》《外语学刊》《自然科学学报》《中国糖料》《满语研究》《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黑龙江教育》《北方法学》《俄罗斯学刊》《远东经贸导报》(俄文版)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在国内外公开发行。黑龙江大学牢固树立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的观念,通过整合、凝练和优化校内外优势资源及校企合作等方式,形成了以人文社科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大学科技园为主的综合性科技文化创新服务体系,努力为高教强省和科教兴国做出积极贡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黑龙江大学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围绕龙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通过广泛参与决策咨询,承担高层次项目和应用性研究课题,参与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担任实际部门顾问等多种形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对俄经贸文化交往和边疆文化大省建设。在自然科学领域,黑龙江大学强化理工科优势特色,不断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力度,特别是在生物技术、化学化工、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中取得了大批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第一个机群并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无模型控制器、IC卡电脑加油机、L—乳酸菌系列保健产品等科研项目成功实现成果转化,为龙江产生经济效益均数亿元。黑龙江大学积极整合科技资源、搭建成果转化平台,辟建了黑龙江省第一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形成了以计算机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的科技产业群体,年均产值上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黑龙江大学校办产业学府书城是全国大学最大的书城,年营业额上亿元,曾获全国文化产业先进集体称号;黑龙江大学出版社作为全国地方性大学出版社的杰出代表,曾多次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并荣获出版业网站百强荣誉称号。黑龙江大学注重通过树立和涵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以丰富多样的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和谐校园。黑龙江大学曾圆满承接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主运动员村任务,开中国大学承办国际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之先河;曾成功承办亚洲男篮锦标赛、全国女篮甲A联赛、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及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演出活动等众多在国际、国内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黑龙江大学通过全方位服务体系打造关爱平台,开辟了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区、校长信箱、学业导师网络平台、学生工作热线、后勤服务热线、心理咨询热线和校园110热线等。黑龙江大学是被教育部确定的依法治校示范校,并获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全省十佳和谐校园等荣誉称号。黑龙江大学突出国际化开放式办学特色,高度重视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建构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和汉语推广工作平台。截至目前,黑龙江大学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的17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等签署了交流协议,同全球近200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先后派出联合培养留学生近3000人,培养外国留学生23000余人。现拥有中俄人文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教育合作俄语翻译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共办的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俄罗斯政府建立的俄语中心,俄罗斯境内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及与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延边大学共建的汉语国际推广东北基地等对外交流合作平台。风雨砥砺开创优良传统,继往开来谱就精彩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黑龙江大学将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遵循教学为中心、科研为基础、学科为龙头、管理为保障的四位一体协调发展模式,牢牢把握省部共建的战略机遇,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澎湃的活力和更加豪迈的情怀奔向无限美好的未来,为努力实现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省部共建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开拓奋进、再铸辉煌!

    jwc.hlju.edu.cn - 2019-12-16 - 收藏
  •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务处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务处

    浙江外国语学院是一所以外国语言文学为基础,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立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坐落在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著名国际旅游城市--浙江省省会杭州市。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5年的浙江教育学院,1994年开始普通本科教育,2010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改制并更名。校训为明德弘毅 博雅通达。学校以培养国际化应用人才为特色。目前面向全国15个省(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含留学生)7966人。设有英语语言文化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国际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科学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应用外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体育教研部等11个学院(部)。开设30个本科专业,即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俄语、朝鲜语、德语、商务英语、翻译、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学、小学教育、音乐学、美术学、科学教育、网络与新媒体、会展经济与管理、电子商务、艺术与科技、金融工程。其中,英语、旅游管理为省级优势专业,俄语、阿拉伯语、日语、小学教育、旅游管理、应用化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为省级特色专业。学校注重外语专业与非外语专业融合,加强外语+专业专业+外语类专业建设。学校建有实践教育基地150个。学生国际视野宽阔,外语优势明显,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屡创佳绩。志愿者发挥专业特长,积极服务于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浙商大会、世界文化交流大会、中国—拉美企业家高峰会、西湖博览会、中国义乌进口商品博览会等国际大型活动,连续三年获世界互联网大会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获G20杭州峰会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浙江省优秀志愿者服务项目、世界浙商大会志愿者、世界文化交流大会志愿者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不少学生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巴黎第九大学、香港大学,英国杜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深造;毕业生就业率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师资队伍素质精良,年富力强。现有专任教师39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65人(占42.2%),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80人(占46.04%),外语类专业绝大部分教师有海外留学经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9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人;省高校优秀教师1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三八红旗手1人。学校聘请29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常年有外国文教专家和外籍教师近30人。学校积极打造多语种、跨学科、国际化的学科建设特色,成效初显。现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化学等5个省十三五一流学科(B类);建有拉美研究与中拉合作、浙江文化走出去两个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国际商务语言与文化、国际旅游与休闲等19个研究机构。公开出版的《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近三年来,学校教师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77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出版学术著作、译著48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管理世界》《教育研究》《中国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权威杂志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35篇,9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奖、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学校积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求。拉美区域研究正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智库。学校是教育部 国培计划重点培训机构、浙江省教师教育重点建设基地、浙江省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育基地。学校长期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在国内开展各类教师培训,获得良好声誉。学校公开出版《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月刊?小学版》《作文新天地》《小学生世界》等报刊。其中《教学月刊(中学版)》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中国政府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浙江省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项目单位,已与美国、俄罗斯、德国、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智利、墨西哥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通过学分互认、学位联授等国际联合培养模式,年均派出学生200余人次,同时招收来自北美、拉美、东欧、西欧、中亚、非洲等地区的留学生来校进行长短期学习,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与赤道几内亚国立大学合作共建在该国的首个孔子学院。学校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现有文三路和小和山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645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文三路校区位于杭州市中心,南邻西子湖,东依古运河,交通出行便利,学习生活便捷。小和山校区位于杭州市小和山高教园区内,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所。学校拥有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外语语言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同声传译实验室、外国文化体验中心、国际商务实验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中心、化学实验室、电商实验室、浙江(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综合实验室等基础和专业实验室(中心)25个,实验分室132间;建有录播和微格教室10间。有独具特色的外语教学与自主学习平台;46种经管类实训平台等。多媒体学习资源丰富,有2万多小时的外语声像资料,同时还建有13路卫星电视(CNN、BBC、NHK、TV5、KBS、古巴视野,以及CCTV的英、西、阿、法、俄、韩语等频道),并通过IPTV平台覆盖校园网,将学习资源延伸到学生宿舍。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91.29万册,其中多语种外文原版图书10.81万册;电子图书54.2万种,其中外文电子书22.2万种;中外文报刊1044种,其中外文期刊157种。有中外文数据库24个,形成了以语言、文学、文化、经济为主要资料的外语馆藏特色。学校当前正在大力实施品牌化、国际化、集群化三大战略,致力于进一步推进特色发展,满怀豪情地朝着全面建成外语特色鲜明、教育品质一流的知名高校阔步前行!

    jwc.zisu.edu.cn - 2019-12-16 - 收藏
  • 阿坝师范教务处

    阿坝师范教务处

    学校渊源于1938年的茂县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阿坝师范专科学校,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阿坝师范学院,属四川省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建校39年来,学校发扬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秉承德才兼备 智慧永恒的校训,坚持重内涵 强质量 创特色 铸精品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 特色兴校 创新固校的发展理念,构建了教师教育和应用技术教育交融渗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合格的本科学院。学校坐落于被联合国评为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长寿之乡、国家AAAAA级风景区汶川县水磨镇,距成都市区60余公里,东距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20余公里,西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余公里,紧邻三江生态旅游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四川省园林式校园,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场所。学校先后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彰的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解放军总政治部表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集体。学校是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应用转型院校联盟单位,教育部中央教科所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实验基地和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联盟单位。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24亩,建筑面积约24.52万平方米,现开设有文、理、工、管、法、艺术、教育、历史8个学科门类40个本、专科专业,在校学生规模近8000人,有12个二级学院、2个研究所、12个非实体性科研机构和1个艺术团。现有专兼职教师500余人,其中教授50余人、副教授18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300余人。学校馆藏纸质图书近100万册,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教学用计算机2000余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7000余座,校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实验室48个,校内实训基地3个、实训室7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学校积极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办学,建有教师教育实验区6个、校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68个,托管普通中学1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建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研团队7个、实体性研究机构3个、非实体性科研机构12个。近五年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委托项目1项、子课题2项),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和四川省社科规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等各类省、厅级项目220余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近50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800篇,105篇被EI、SCI、ISTP(CPCI)收录;出版教材、专著135部,近50项成果获国家相关部委、省级、厅州级奖励,17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学校坚持传承 创新 特色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着力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努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年,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学校荣获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近年来,学校学生参加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成绩突出,共获得国际性奖项3项,全国性奖项53项,全省性奖项78项。学校在服务地方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近5年来,学校教师承担各类横向科研课题6项;与汶川县、黑水县等建立了县校合作关系,承担了阿坝州的教育人才、管理干部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学校积极推广藏羌文化,以藏羌歌舞文化为题材创作的民族组舞、民族歌曲作品,在国际性、国家性、全省性比赛中屡创佳绩,受到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全国排舞运动推广中心创编拍摄完成并于2014年通过国际认证的5首原创排舞曲目中,有3首来自我校;我校主持研究的国家民委十五、十一五全国少数民族重点古籍出版项目《羌族释比经典》,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我校教师创作的藏族祥巴版画,凸显了极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现代性,一次性被国家美术馆收藏18幅,并多次赴台湾等地展出;我校师生创作的大型羌族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获得四川省首届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学生主演的羌族舞蹈肩铃花走进人民大会堂公开展演。不断涌现的优秀成果,奠定了学校在藏羌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地位。目前,全校师生员工紧紧围绕两评估、两转型主要任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合格的本科学院而努力奋斗。

    jw.abtc.edu.cn - 2019-12-16 - 收藏
  • 华大教务处

    华大教务处

    华侨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创办于1960年,校区分别坐落于中国著名侨乡福建省厦门市和泉州市,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华侨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周恩来、李先念、习近平、胡锦涛、俞正声、邓颖超、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学校建设与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华侨大学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国家领导人廖承志、叶飞亲自担任首任、次任校长。现任校长为海内外著名华文教育学家、博士生导师贾益民教授。华侨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实行董事会制度的大学。学校董事会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归侨等各界著名人士、专家、领导组成,庄希泉、胡平、贾庆林、陈明义、宋德 福等先后任华侨大学董事会董事长。现任董事长为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名誉董事长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学校共有34个学院,140个研究院、所、中心;有2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4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形成了文理渗透、理工结合、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 学科体系。目前,学校有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位居全国高校第75名;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结果中,学校有21个项目获得资助 立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34位。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共4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务院侨办侨务理 论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博士后流动站、福建省商务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 研平台55个。学校总占地面积226.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7.6万平方米,现有各类图书资料共400万册。华侨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654名,其中专任教师1541名,高级职称人员 736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7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85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7.43%。专任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5人;有国家杰出青年 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创新类长期项目入选者、外专千人计划项目入选者、青年千人计划项目入选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全国文 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国家高端外国专家(文教类)项目入选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入选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和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共100多人;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福建省外专百人计划入选者、福建省海西产业人才高地创新团队领军人才、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福建 省优秀专家、福建省高等学校百名领军人才、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福建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 科学专家、福建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 选者、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近300人;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 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等各级团队多个。近年来,学校教师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重要奖项。学校还聘请了麦克·法登 (Daniel L.Mc Fadden)、戴维·格罗斯(David J.Gross)、罗宾·沃伦(J.Robin Warren)、厄温·内尔(Erwin Neher)、杨振宁等诺贝尔奖得主以及饶宗颐、卢秉恒、金庸、李君如、何祚庥、李景源、蔡昉、李培林、席酉民、龙永图等大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名誉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华侨大学现有博士生、硕士生5567名,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704名,全日制普通专科生911名,其他成教学生13320名,其中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和外国学生4405名,是全国拥有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华侨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致力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以中华优秀文化为主导,博采世界各种进步文明之长,借鉴各国优秀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一元主导,多元融合,和而不同的校园文化,着力培养国际化、创新型、重 实践、有担当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华侨大学学生在国内外各类比赛中成绩骄人。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全球建筑毕业设计大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 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内外各项大赛中,屡获大奖;学生男子篮球队在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 (CUBA)十七届赛事中共获得九次总冠军;学校连续两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华侨大学致力于服务社会,协同海内外力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设立了厦门工程技术研究院、厦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院、制造工程研究 院、泉州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软件园产学研基地、世界冠军创业项目中心等组织,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设立海 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国际关系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侨务公共外交研究所、中国海外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院所,着力 培养和打造高水平智库队伍,全面开展国家侨务战略、外交战略、重大科技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及区域发展战略等系列研究,打造特色型国家级智库。华侨大学是国家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华文教育,在全球五大洲均设有办事或招生机构,在海外打造华文教育优势品牌,取得了深远影响。泰国诗琳通公主、上议院议长、下议院议长等外国政要多次访问华侨大学。华侨大学致力于国际化办学,设有国际学院。学校全方位拓展渠道为学生创造赴境外高校学习的机会。学校已有本科1+2+1、3+1、2+2、 2+1+1,硕士1+1+1、0.5+1、2+1,博士1+X、0.5+X等国际交流项目,与美、欧、澳、日及台湾、香港、澳门 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高校签订交换生及联合培养等项目。学校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全英文专业体系,已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旅游管 理、软件工程、药学等多个全英文专业。学校已全面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多学科、双向互动的境内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华侨大学将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人才强校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

    jwc.hqu.edu.cn - 2019-12-16 - 收藏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