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导航
网址导航
牡丹江医学院教务处
牡丹江医学院(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牡医,创建于1958年,由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医药院校。2009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截至2013年,学院占地面积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00多万册,中外文期刊2300多种。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0114人。学校建设有先进的教学与科研基地,现有2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抗纤维化生物治疗实验室、麻醉与重病学实验室),2个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组织损伤与修复实验室、肿瘤疾病防治实验室);依托学校建有黑龙江省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黑龙江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牡丹江市北药开发实验基地等科研平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和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学校教师参加教材编写293部,其中主编教材68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40多项;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78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7项;发表学术论文12836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91篇。2009年,合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150万册,校园网千兆(1Gbps)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运行3个校级网络应用系统(教务、网络教学、办公网)、1个学校门户网站和42个二级网站,教研室、实验室、教室终端与学校网络中心宽带互连,实现了资源共享。学校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医科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韩国建阳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英国贝德福德大学、菲律宾法蒂玛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秉承立德立行的校训,弘扬执着、爱校、求实、合作、创新、奉献的牡医精神,坚持人本、厚德、尚能、强技的办学理念,突出以德为先,注重人文,强化实践,服务基层的办学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受到用人单λ的欢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医学、药学等专业毕业生5万余人,他们活跃在祖国的医药卫生战线,大部分已经成为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为黑龙江省和全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18.7.95.52:800 - 2019-12-08 - 收藏地大教务处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的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之畔,南望山麓。学校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拥有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学科涵盖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哲学等门类。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历史沿革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学院等校的地质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学校整体迁至湖北办学,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学校定址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武汉地质学院在原北京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批准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总部在武汉。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校园概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腹地。学校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逸夫博物馆,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科研、学术氛围浓厚,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图书馆、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相关配套设施,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学校现正在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建设资源环境科技创新基地暨新校区。办学思想坚持弘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校训精神,坚持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着力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着力为解决区域、行业乃至人类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秉承强化特色、争创一流、依法治校、开放包容的治校理念,营造独立思考、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努力构建优越而独特的教学和科研环境。坚持实施人才强校、科技兴校和国际化战略,大力推进以学术卓越计划为核心的综合改革,在建成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实现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办学条件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069人,其中教师17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248人,教授444人,副教授730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9人(长期项目6人、短期项目2人、青年项目11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8人(领军人才5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18人(特聘教授11人、讲座教授5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入选者29人,湖北省百人计划入选者8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40人。学校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9人。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8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地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学校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建校起,学校相继在周口店、北戴河、秭归等地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实习基地被誉为地质工程师的摇篮,为全国地质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野外实践)基地。学校图书馆馆舍面积2.7万余平方米,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献为主体,以地学文献为特色的馆藏体系,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平台,为师生提供有效的文献资源保障。学科布局学校围绕学科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构建以地球科学为主导,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系统。现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6个湖北省重点学科,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两个一级学科在全国历次学科评估中均排名第一;有19个学院(课部)、64个本科专业;有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工程硕士、MBA、MPA等10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包涵14个工程领域。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生态学、材料科学、化学5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地球科学进入前1‰。人才培养学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全日制在校学生 25749人,包括本科生 18133人,硕士研究生 5418人,博士研究生1483人,国际学生715人;成教及网络教育注册学生3万余人。拥有国家地质学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土资源部地质工科人才培养基地。建校60余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30万名高级人才。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优秀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学生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全国挑战杯大赛、数学建模大赛、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高水平赛事中屡获佳绩。学校把弘扬优良体育传统与健全人格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体育教育体系。我校学生在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中,累计获得金牌200余枚,银铜牌400余枚。2012年5月,学校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成为我国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学登山队。科学研究学校在地质学、矿产资源能源、地质工程、地球物理、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地理信息系统与测绘、材料科学与化学、经济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01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8项,获中国科学十大进展1项、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项、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汤森路透高被引科学家 5人,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 8人,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作者30人次。学校主办的《地球科学》(中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EI Compendex收录,《地球科学学刊》(英文版)被国际著名检索系统SCIE收录,《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入CSSCI。学校坚持立足湖北和长江经济带,面向全国,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服务行业、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武汉地质资源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采用市场化运营模式,搭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学校还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分别建立产学研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深圳研究院、浙江研究院)。国际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2012年成立由我校发起,联合斯坦福大学、麦考瑞大学、滑铁卢大学、香港大学、牛津大学等十二所世界知名大学组建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联盟高校在地学领域通过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发展共赢。近年来,学校公派出国访问、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师生每年900余人次,邀请来校访问、讲学、与会的境外专家每年400余人次。以学校为支撑建立了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孔子学院、保加利亚大特尔诺沃大学孔子学院。拥有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国际科研合作中心。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设立丝绸之路学院、约旦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地质资源国际研究中心。
jwc.cug.edu.cn - 2019-12-08 - 收藏湖北师范大学教务处
湖北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为主要学科门类,以教师教育为特色,以服务基础教育为主体的省属重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建设高校、湖北省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位于黄石市中心城区,规划占地2002亩,校舍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学校襟江带湖,含山蓄水,绿茵广场、曲径小道、花坛公园、楼台亭榭、形象雕塑、书画走廊等自然人文景观错落有致,相映成辉,风光宜人,环境优美,曾被评为湖北省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单位湖北省园林式单位湖北省文明校园和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是读书治学和陶冶情操的理想场所。设有20个教学院,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8个本科专业。建有1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6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6门国家级、省级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省级精品课程,8个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省级以上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4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工作站)。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884人,教授128人,副教授29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42人,硕士学位的510人。教师中有楚天学者彩虹学者磁湖学者等特聘教授47人,湖北名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1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16人,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1人;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7人,省跨世纪学术骨干8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黄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2人,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5人。图书馆藏书217.8万余册,电子图书253万册,图书馆实现了管理自动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是湖北省高校优秀图书馆。开通了校园网,是中国教育科研网城市节点单位、省级校园网信息建设先进单位、湖北省高校十佳优秀网站。建有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影视中心(湖师大礼堂)、标准塑胶运动场、综合体育训练馆和网球、篮球、排球等运动场、馆,现代化游泳馆等项目已列入建设规划。大学生创业基地是湖北省首批示范基地和孵化示范基地。学校音乐学院教学大楼和实践基地──湖师大剧院位于校内青山湖风景区,是黄石市现代化标志性建筑,被誉为水上莲花,是中国第八届艺术节黄石地区的主场馆,其教学设施和功能在全国高校处于一流水平。近五年,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横向课题近1000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余项。教师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5000余篇,其中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1000余篇。学校被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和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学校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波兰、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等国家40多所高校及教育、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校长期坚持聘请外籍教师、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接受海外留学生来校进修和攻读学位,派遣教师到国外进修、教学和进行合作研究,派遣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深造。目前学校已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在北爱尔兰建立了1所孔子学院、8所孔子课堂和1个武术中心。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办学格局良好。学校有学生社团61个,建有国内外各类实习基地近350个,其中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和省级示范基地7个。学校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天地。学校关心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就业,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等课程,指导学生就业创业。近几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学校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湖北省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和湖北省‘三支一扶’先进单位。建校45年来,共培养各类毕业生10余万人,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扎根在湖北省基础教育第一线。学校已成为湖北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培养湖北省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快内涵建设,大力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创建特色鲜明、省属一流、高水平的地方应用型师范大学,为我国师范教育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www.jwc.hbnu.edu.cn - 2019-12-08 - 收藏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管理系统
一、教务处基本介绍武汉理工大学教务处主要负责本科教学的运行和管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组织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成果申报,服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负责教学条件、教学资源建设和教材管理;负责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负责教育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管理与服务;负责现代教育技术与服务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的管理。学校高度重视教务处党的建设,成立了教务处党总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艺术教育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与服务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挂靠教务处。教务处内设有处办公室、教学研究管理办公室、教务管理办公室、学籍管理办公室、实验教学管理办公室、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评建办公室、余区教学办公室、考务管理中心、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教务处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秉承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和建设人民满意、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追求,在稳定教学秩序、改善教学条件、确保教学质量基础上,贯彻卓越教育、卓越人才、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以学生成才为根本,全面实施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创建一流本科,一流教学,着力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三强人才。二、教务处工作职责1、负责制订普通本科学生的招生计划、培养计划,对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规划。2、负责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等工作。3、负责推进学校各类教学改革工作。4、负责教学研究和各种教学奖励工作。5、负责普通本科学生的日常教学运行和各类考试工作。6、负责普通本科生学籍管理工作。7、负责全校本科实验室建设工作。8、负责教师和本科生的各类教学竞赛活动。9、负责普通本科学生对外交流与联合培养工作。10、负责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服务工作。11、负责指导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艺术教育中心以及校内师生普通话的培训及测试相关工作。12、完成学校及上级机关交办的其他工作。三、教务处领导及工作分工序 号 姓 名 职 务 联系电话 主要职责1 王卫华 处 长 027-87658306 主持教务处工作2 田 虹 书 记 027-87850676 负责教务处党总支全面工作3 张昌勇 副处长 027-87658037分管处办公室、余区办及语言文字工作4 况金蓉 副处长 027-87858208分管考务管理中心工作、分管托福考试考务工作5 杨 波 副处长 027-87859099分管实验教学管理办公室、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工作6 钟 鸣 副处长 027-87658427分管教务办、学籍办工作7 郭永琪 副处长 027-87658172分管教学研究管理办公室、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工作8 朱 敏 副处长 027-87156609分管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艺术教育中心工作四、教务处内设机构工作职责(一)教务处办公室工作职责1、负责教务处综合性行政事务处理、行政工作协调。2、负责上级行政文件和外单位来文的处理;负责教务处文件、函件等行政公文的协调处理工作;负责教务处综合性会议纪要起草工作。3、负责本科教学规章制度汇编、本科教学推进工作汇编、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汇编等工作。4、负责教务处行政印章、成绩专用章、介绍信的管理和使用。5、负责教务处综合性会议安排,处会议室的协调、管理和使用,教务处大型会议和重要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以教务处名义发布通知和公告。6、协助参与教务处重要事件或重要公务活动的对外联络和公务接待工作。7、负责来人来访来电接待、协调完成节假日工作安排及值班工作、日常事务处理等工作。8、负责校教字、校教务字文件整理归档;负责协调各科室做好教学资料归档工作。9、负责教务处信息公开栏目协调、维护工作。10、负责协调教务处网站、学校网站本科教学栏目的维护及信息更新工作。11、负责湖北省普通高考评卷的组织管理工作。12、负责教务处资产管理与处置、办公场所设备与家具的维修保养、日常办公用品配置工作。13、负责起草教务处年终工作总结、年度任务考核总结等材料。14、负责教务处职工年度考核工作,年终酬金核算发放等工作。15、负责刊物的订购,收发教务处及职工的各种信件、报刊。16、负责成绩自助打印系统使用与维护。17、协调完成教务处财务预算、账务管理等工作。18、完成教务处及学校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教学研究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1、负责学校本科教学规划编制与方案制订工作。2、负责学校本科专业建设、专业综合改革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工作。3、负责学校本科教学工程和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各项目组织实施工作。4、负责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组织,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立项及结题,各级教学成果奖的遴选与推荐等相关工作。5、负责学校精品课程教学名师、特色专业责任教授、教学团队和省级、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6、 负责学校本科专业新增、调整的论证评审与申报备案,专业年度招生计划的编制工作。7、负责学校相关教学奖励的统计、核算与表彰等相关工作。8、负责学校教材建设与选用,各类规划教材和精品教材的申报、评审、推选及出版信息统计工作。9、负责学校各级各类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检查与验收等相关工作。10、负责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的推荐工作。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三)教务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1、负责本科生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2、负责本科生执行计划的编制、下达与实施。3、负责本科生理论课程课表编制。4、负责本科生理论教学运行调度。5、负责各类教室的功能规划及使用调度。6、负责本科生双语教学审核。7、负责本科生教学教师用书审批。8、负责本科理论教学工作量的核算。9、负责组织本科生进行选课。10、负责相关教学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工作。11、负责本科出国(境)交流学生学分替换。12、负责本科生专业注册费和选课学分学费数据管理。13、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四)学籍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1、负责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各类成绩管理。2、负责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资格及学位授予资格审核,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的颁发与管理。3、负责免试硕士研究生的推荐工作。4、负责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的学籍、学历电子注册。5、负责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学籍异动管理。6、负责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的校际联合培养、对外交流及学分认定工作。7、负责成人学士学位资格审查。8、负责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考试违纪的审核与处理。9、负责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免修、免听审核工作。10、负责在校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的学业预警工作。11、负责普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图像采集的组织工作。12、负责补办本科毕业证明书。13、负责在校普通全日制学生学籍、成绩证明办理工作。14、负责高基报表的数据报送及其它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工作。1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五)实验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1、负责学校本科实验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工作。2、负责学校本科实验室建设与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工作。3、负责学校本科开放实验室建设,开放实验项目申报、评审、立项与管理工作。4、负责省级重点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建设工作。5、负责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评审、中期检查、结题等管理工作;配合校团委负责学校大学生创新基金本科生项目申报与管理工作;负责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评选、展示,遴选优秀成果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相关工作。6、负责学校本科生各类课外学科竞赛的组织及管理工作。7、负责普通高校本科实验室信息统计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8、负责学校本科实验教学工作量、各类课外竞赛及创新活动工作量的统计、核算工作。9、负责各类课外学科竞赛奖励的统计、核算、表彰等工作。10、负责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本科实验室设备购置项目)的论证申报、评审、立项、实施及验收工作。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六)实践教学办科室工作职责1、负责学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的统筹、规划与组织实施工作。2、负责学校本科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的运行管理、过程监控、信息化建设及各类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等相关工作。3、负责学校本科实践教学工作量统计、核算工作。4、负责学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建设,学生企业学习环节的组织实施,校企共建课程建设,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管理等相关工作。5、负责学校实践教育基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运行与管理工作。6、负责学校各类科研基地(工程中心)面向本科生开放的组织实施与管理工作。7、负责学校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的评选、申报等相关组织工作。8、负责学校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管理工作。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七)考务管理中心工作职责1、负责本科课程考试的编排及考务工作。2、负责本科课程考试缓考申请的审核工作。3、负责本科学生课程考试试卷的制卷、收发、保管和归档工作。4、负责本科辅修专业的考试安排及考务工作。5、负责组织全国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英语、法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大学生英语竞赛初赛,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报名与考务工作。6、负责自主招生考试及建筑学专业美术加试的考务工作。7、负责推进考试方法改革。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八)评建办工作职责1、负责全日制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与反馈工作。2、负责本科教学质量年报相关教学信息和数据的收集、统计、编制等工作。3、负责学院(部)本科教学考核的组织实施工作。4、负责学院(部)本科教学质量年报的收集、分析与研判工作。5、负责学校本科教学优质优酬的组织实施工作。6、负责学校本科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的组织协调工作。7、负责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采集上报工作。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九)教师发展中心工作职责1、负责跟踪调研国内外知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工作。2、负责组织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和教学交流活动。3、负责加强与知名专家的联系,搭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交流平台工作。4、负责集成校内与校外优质教学培训资源,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供服务。5、负责组织推进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6、负责开展青年教师助教助课的登记工作。7、负责新教师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工作。8、负责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和特色专业责任教授的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工作。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十)余家头教学管理办公室工作职责1、负责余家头校区本科教学工作的总体协调及相关部门的联络。2、负责余家头校区来访人员接待。3、负责协调余区各类教学用教室的使用。4、负责余区本科生课程调整。5、负责余家头校区本科学生课程考试试卷的制卷、收发、保管和归档工作。6、负责组织余家头校区本科生补考的考试安排及考务工作。7、协助组织余家头校区本科生辅修、重修的工作。8、负责余家头校区学生成绩和学籍管理工作。9、协助组织余家头校区本科生课程考试考务工作。10、负责组织余区本科生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11、负责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相关工作。12、负责余家头校区本科生教学教师用书审批。13、负责余家头校区有关教学信息和数据的统计和管理。14、负责组织余家头校区本科生的全国大学生的英语竞赛工作。1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十一)语言文字办公工作职责1、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2、负责推普周相关活动的的组织工作。3、负责普通话大赛的组织工作。4、负责语言文字工作的年度计划和总结工作。5、负责普通话测试的申请、报名、培训、考试等组织工作。6、负责普通话测试评卷的组织工作。7、负责普通话测试的分析总结工作。8、负责普通话测试成绩的录入工作。9、负责普通话证书的发放和补办工作。10、负责站内测试员的遴选、培训等组织工作。11、配合省语委办、省测试中心做好其它相关语言文字工作。12、完成教务处安排的其它工作。(十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艺术教育中心内设机构工作职责1、负责制定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规划、艺术教育规划和年报。2、负责组织开展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理工大讲堂、高雅艺术进校园、高雅艺术在校园活动建设,分层次规划和建设全校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及数据统计。3、负责构建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程体系。4、协调全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艺术教学实习与实践等基地建设,加强以行业文化为特色的科技文化教育课程及活动建设。5、负责文化素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6、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7、负责基地网站、《中国语文》网络自学及考试平台、理工党员网文化专栏管理、维护及建设。8、负责全校本科生艺术类通识选修课程教学工作;负责全校师生音乐与舞蹈类活动的艺术指导工作;负责定期开展全校大学生艺术教育类系列展演活动。9、完成学校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sso.jwc.whut.edu.cn - 2019-12-08 - 收藏沈阳工程学院教务处
沈阳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文、管、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辽宁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共建的省属重点本科院校,是辽宁省内唯一一所以能源电力为主干学科的地方本科高校,是辽宁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学校始终保持95%以上的较高就业率,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获评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位于辽宁沈阳沈北新区,现有主校区、科技园区和产业园区,占地面积近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6万平方米。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研究生、本专科生和留学生11000余人。设有10个二级学院、5个教学部和1个工程实训中心,开设30个本科专业、7个专科专业。图书馆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馆藏图书百余万册,数字图书馆建设初具规模。校园网以万兆为主干,千兆到楼层,实现教学区、图书馆、学生宿舍区无线网络全覆盖。共享数据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统一门户平台上线,实现了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640余名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教师占43%,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6%;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0%。拥有省级高校各类教学、科技创新团队11个;有省市各类名师、专家40余人,他们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专业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等各级优秀教师。学校有1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4个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3个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5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94个校内实验实训场所,132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46亿元,其中,微电网技术、核电站控制与运行仿真、600MW火电机组运行仿真等10套百万元以上大型实验装置具有行业先进技术水平。学校坚定地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与国家电投集团等央企、辽沈地区及驻辽驻沈等大型国企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学校牵头成立辽宁省能源电力产业校企联盟,与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签订160余项产学研合作协议,与中航沈飞集团等多家单位实现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现有省市级各类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21个。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和国家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4项、省市级科技项目530项、横向项目160项。获省级以上科研奖励近30项;10余项技术专利成功转让,在电网改造、新能源应用等领域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先后与加拿大红河学院、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卡利多尼亚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20多所国外高校缔结友好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合办电气工程本科教育项目。中加合办的红河国际学院历经30年合作办学,已成为辽宁省国际教育合作的典范。建校70年来,学校秉承明德致知、精工博学的校训精神,坚持服务电力、服务辽宁,工程教育、应用为本,产教融合、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发展为路径,培养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培养输送了十余万应用型人才。今天,发展中的沈阳工程学院,肩负社会责任,牢记育人使命,正朝着建设特色学科省内一流、高水平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新目标阔步前行!
jwc.sie.edu.cn - 2019-12-08 - 收藏江南大学教务处
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江南大学校情概览江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源起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依照《江南大学章程》,开展自主办学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学校以笃学尚行,止于至善为校训,以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为办学理念,以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为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已逐步建成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协调发展、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社会美誉度高,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坚持选择性卓越的学科建设理念,建立良好的学科生态环境。设有18个学院(部),包括:食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商学院、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设计学院、药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数字媒体学院和体育部。涵盖理、工、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10个。建有博士后流动站6个,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5个;建有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3个和生态纺织技术与工程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个,化学工程与技术、设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241人,其中专任教师1972人(含研究生导师1075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员比例65.5%,博士学位人员比例65.4%,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人员比例39.2%。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15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4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1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与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部省级创新团队41个。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2006年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5年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8年在48个本科专业(类)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20403人、博硕士研究生8464人、留学生1285人。拥有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含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5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精品开放课程)30门,精品、规划教材56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学校积极探索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成立至善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在亚洲率先通过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国际认证。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完善学生指导和服务体系,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近30%,位列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依托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创业企业300余家,创业汇客厅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工作实施先进单位;完善奖、助、勤、贷、补、免帮扶机制,并探索基于人才培养的勤工助学新模式。学校与36个国家和地区的181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签订合作交流协议,27.5%的学生拥有海外交流、交换经历;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合作建有全球首家以中华食品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院。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校史馆、设计馆、民间服饰传习馆、钱绍武艺术馆、酒科技馆等文化展馆首批入选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每年举办创新江南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意创业文化节、江南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在校生参演广州亚运会闭幕式等大型活动,艺术作品获文化部文华奖;学校高度重视体育的育人功能,建有女足和乒乓球两支高水平运动队。其中高水平女子足球队荣获2018年全国大学生女子室内五人制锦标赛季军和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高校部冠军。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获2018国际遗传工程机器大赛全球金奖、银奖,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金1银1铜,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2金2铜。学校坚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建有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粮食发酵工艺与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功能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8个,针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部省级平台42个;建有教育部、外专局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及国际联合实验室21个;十二五以来承担国家级项目1095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9项;2012年以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10项,2017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并列全国高校12名;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科技创新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获中国专利奖金奖2项、银奖1项、优秀奖6项,2016年在中国大学专利奖排行榜上并列全国高校第17名;学校现与全国50多个城市及中粮集团、光明乳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全面合作;建有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南大学(扬州)食品生物技术研究所、江南大学无锡创新设计研究院等校地联合研究院/所7个;江南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获评5A级大学基金会。学校坚持师生为重、服务为先,倾力打造曲水流觞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为学生提供设施先进、功能齐全、优质舒适的成长环境。校园占地面积3250亩、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9.63万册;生均教学科研仪器2.81万元;智慧校园建设日臻完善;建有体育场、体育馆、文浩科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体场馆和16个学生公寓组团;学校获教育部校园规划一等奖,被评为全国高校校园环境满意度50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影响不断提升。在教育部组织的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位列A+档,设计学位列A-档;在ESI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上,学校农业科学、工程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6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跻身前0.5‰,学校位居ESI综合排行中国大陆第54名;在《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学校位居全球第740名、中国大陆第53名;在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WUR)发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位居全球第775名、中国大陆第53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大学评价》中,位居全国第47名;在人民网发布的中国高校社会影响力排行榜上,位居全国第20名。学校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南开学府,万顷湖波扬;屏障九龙好,山高水又长。未来的办学实践中,我们将继续秉承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机制活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努力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jwc.jiangnan.edu.cn - 2019-12-08 - 收藏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雄伟壮丽的泰山脚下,前身是1906年创办于济南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后几经变迁,1952年经全国院系调整,成立山东农学院。1958年由济南迁至泰安,1983年更名为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原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合并,同时山东省林业学校并入,组建新的山东农业大学。目前,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农业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是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之一,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在92%以上,考研率在30%以上,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学校现有在校生34637人,其中本科生3074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889人。另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55人,继续教育类学生13779人。现有教职工2583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101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千人计划1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国家万人计划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泰山系列工程专家47人,其中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4人、 泰山学者特聘专家22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9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专家11人。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9个本科专业;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个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国家小麦育种栽培技术创新基地、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21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新型智库。学校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145亩,建筑面积10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62亿元,图书馆藏书271万册,电子图书161万册。学校设有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林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农民学院等21个学院。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9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4项。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唐克丽,4位长江学者、5位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12位国家杰青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22万余人。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肯塔基大学、佐治亚大学、爱达荷大学、普渡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英国皇家农业大学、雷丁大学、切斯特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法国洛林大学,荷兰应用科技大学,西班牙阿尔梅里亚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希腊雅典农业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多哥洛美大学,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公州大学,日本千叶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中兴大学、义守大学、铭传大学、嘉南药理大学等国(境)外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协议签署备案累计达64所。
jiaowu.sdau.edu.cn - 2019-12-08 - 收藏西安工业大学教务处
学校创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军工配套项目,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是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60多年来,学校践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弘扬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注重学生军工品格的锤炼,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输送了11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800余人,全日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本科生约1.8万余人。
jwcw.xatu.cn - 2019-12-08 - 收藏沈阳药科大学教务处
沈阳药科大学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高等药学学府。学校总占地面积143.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74.9万平方米。其中校本部(文化路)校区占地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9万平方米;铁西校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南校区(本溪高新区)占地面积120.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3万平方米。学校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教育的高等药学学府,设有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中药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医疗器械学院、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无涯学院、社科与文体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亦弘商学院11个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2558名(博士469、硕士2089)、本科生8151名、成人函授生5085名。学校荟萃了众多的专家学者。在1170名教职工中,专任教师696名,其中教授123名,副教授237名。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国务院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召集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9人,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1人,获辽宁省领军人才荣誉称号2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7人,辽宁省攀登学者6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0人。学校始终以医药及相关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学校办学定位、突出药学学科优势、坚持药学教育主线,适度拓展本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药为主,跨医、工、理、管、经5个学科门类11个专业类的本科专业结构布局。共设置21个本科专业,5个成人本专科专业。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8门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有6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重点支持专业,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5个省级转型发展试点专业,3个省级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25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0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8个省级教学团队,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0名省级教学名师。获得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是国家批准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硕士学位和招收港、澳、台地区学员及外国留学生、国内高中保送生的院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药学、中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药剂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获批辽宁省双一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药学、中药学两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学校学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2018年3月ESI最新发布的数据,学校进入全国百强,排名第95位;在全球高校和研究机构中排名1677位,进入世界前0.29%。3个学科稳定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药学与毒理学科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世界排名80位、国内第4位,是辽宁省属高校中唯一进入全球前千分之一的学科。我校6名教授再次入选2017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在药理学、毒理学和药剂学领域排名全国第一。我校主办的《亚洲药物制剂科学》(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简称AJPS)学术期刊,被SCIE数据库收录,是国内第一本被SCIE收录的药剂学学术期刊。《沈阳药科大学学报》和《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也已成为国家药学类核心期刊。学校始终坚持以药学为特色,注重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鼓励学科交叉与颠覆性技术创新,兼顾基础研究的科技发展战略,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科研方向,构建了技术研发、成果孵化、成果推广三大科技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建有涵盖临床前创新药物研发完整技术链的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工程技术中心58个,其中,辽宁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1个,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与研究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中药质量控制技术国家发改委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学校立足前沿科学和产业技术需求,深入开展协同协作、联合攻关,在多相脂质体、粉体学、中药质量化学模式识别、脑科学研究、配体包埋式主动靶向纳米粒等领域居国内外领先水平,其中脑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在《自然》杂志子刊上发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向省内外医药企业转让新药证书137项,其中一类新药10个,为国家及区域医药行业、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联合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制药企业,共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科研人才的有效供给。牵头成立国家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辽宁省现代制药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省内成员单位近100家。本溪药物研究院先后接待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专家和留学生的交流访问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际一些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实现资源共享;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8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新时期,沈阳药科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了面向大健康领域,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多学科交叉、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药科大学发展目标,明确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职能,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及红色基因、红色传统为文化传承,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东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新时代的沈阳药科大学洋溢着更加自信的新气象、奋力实现新作为!
jwc.syphu.edu.cn - 2019-12-08 - 收藏青海大学教务处
青海大学坐落于高原古城——夏都西宁。学校前身为青海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1960年11月,与青海农牧学院、青海医学院、青海财经学院合并为青海大学,文革初期被撤销。1971年恢复青海工农学院,设有工、农两大学科。1988年恢复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青海大学。2001年1月,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财经职业学院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2004 年青海医学院并入,组建成新的青海大学。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薪火相传,学校谱写了一部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的创业史。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农、医、管四大学科为主,其他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2001年以来,清华大学等4所知名高校先后对口支援青海大学,2004年成为青海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同建设的省部共建大学,200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12年入选全国14所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高校行列,2016年成为国家首批百所创新创业示范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学校占地3000余亩,建筑面积65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4亿元;图书馆藏书167万册。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27000余人,其中全日制博硕研究生1500余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学校有教职工4615人,其中医护和专职科研人员2565人、专任教师1467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329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87%。学校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设有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5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40个,本科专业69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计划项目9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1门;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部实验室(中心)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育华渔VR世界实验室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国家外专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国家级人才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1人,获国家创新争先奖、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第三世界国家科学院全球唯一基础医学奖等11人,全国及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30余人,省级优秀专家、优秀专业技术人才60余人,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人才项目109人,团队项目9个,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省级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160余人。1个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6个研究团队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科专业设置与国家和青海省着力推进的三江源生态保护、柴达木循环经济建设等相关的特色传统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联系紧密。在三江源生态保护、高原农牧业、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盐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为青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学校获批科研项目1408项,其中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项,科研经费总计近7亿元,获得成果578项,其中国际领先11项、国际先进61项、培育新品种40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3人次、青海省科技进步奖31项、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奖8项。在国内外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192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上发表学术论文3篇。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在清华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加入了青海—犹他科技创新联盟,启动了新一轮清华大学—奥克兰大学—青海大学三兄弟模式合作项目,推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秉承志比昆仑,学竞江河的校训,弘扬五个特别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的现代大学。
jwc1.qhu.edu.cn - 2019-12-08 - 收藏
推荐资讯
推荐站点
- 爱奥尼亚大学
网站简介:爱奥尼亚大学(IonianUniversity)是希腊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建于1984年,位于克基拉市,1985年开始招生,开设有历史系、外语系、计算机系等科系。
www.ionio.gr - 巴黎高等商学院
网站简介:巴黎高等商业研究学院(HECParis,巴黎HEC商学院,巴黎高等商学院)是法国著名大学,由巴黎工商会创建于1881年,为巴黎高科成员学校,是法国商界领袖的摇篮。
www.hec.edu - 索非亚大学
网站简介: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Софийскиуниверситет;SofiaUniversity)是保加利亚的一所公立大学,创办于1888年,是保加利亚最古老的高校,位于索菲亚,为欧洲大学协会成员。
www.uni-sofia.bg - 皇家热带学研究院
网站简介:皇家热带学研究院(KIT)荷兰独立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心,于1910年成立,位于首都阿姆斯特丹,旨在研究国际及跨文化合作,设有硕士学位、短期培训等学习项目,包括卫生发展、国际卫生、公共卫生—艾滋病、卫生行业的变革和融资、中低收入国家卫生质量的改善、社区理性医疗促进等领域。
www.kit.nl - 克拉根福大学
网站简介:克拉根福大学(UniversitätKlagenfurt)奥地利公立师范类大学,于1970年建校,位于克恩顿州,以互动教学著称,主要院系包括文学系、经济学系、技术科学系(包括信息学)以及跨学科研究与进修系等,主要提供学位课程及进修课程。
www.uni-klu.ac.at